古廟會散文

來源:才華庫 5.8K

正月十六,是我家鄉的一個重大的日子。

古廟會散文

據說,古廟會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廟會的興盛與明朝經濟的繁榮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安陽橋一帶漕運的興起,造就了一帶商業的繁榮。原來橋南端有一座大王廟,每到農曆正月十六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集聚到這裡燒香磕頭,同時伴隨著有小攤販,民間雜耍。

明清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安陽河的漕運發達起來,橋成為水上交通要道。村民介紹,當時一帶大街有雜貨鋪、糧坊、粉坊、客店、理髮鋪、酒館和肩挑日雜用品的小商販,一度成為經濟繁榮、商家眾多的商品集散地。船家、商家為保佑自己行船平常、事業興旺,就興起了農曆正月十六叩頭廟會。

民國時期的廟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廟會則有各種農具、首飾,還有騾群、馬群,名之曰騾馬大會;其羅列、大宗樑檁椽柱及一切木料者,曰木植大會;至男女聚集神廟,燒香祈禱之香菸會,其所售貨物除香箔食物外,間有其他商品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廟會又移到了南頂老爺廟附近。廟會時唱戲一天。南頂老爺廟東為牲畜、農具交易市場,西為生活日雜交易和小吃市場。廟會越來越大,農曆正月十六廟會期間,各街、村出民間藝術節目,慶祝一番並祝福來年事業興旺、五穀豐登。

古廟會傳說

“遛百病”

所謂“遛百病”,就是攜柏樹枝到安陽橋上散散步,掃除百病。這是由於“柏”和“百”諧音,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遛走百病,來年幸福。帶回家的柏樹枝還可以在屋中點燃,聞聞香氣四溢的`柏枝的清香,以消除百病,保證家人來年身體健康。

過“鯨背”

古廟會不管地點怎麼改變,基本上是以鯨背橋為中心並逐漸向四周擴散。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男女老少便湧向這裡。逛廟會是其一,知其內涵者嚮往的是“鯨背觀瀾”。只有走過“鯨背”才算真正逛過古廟會

元代所建的這座橋一條巨鯨臥於洹水之上,宛若鯨背,故名“鯨背橋”。昔日巨集偉壯觀的鯨背橋下,洶湧的波濤至橋墩處分流回溯,春水秋波,波瀾壯闊,聲若雷霆,成為明代著名的八大景 “鯨背觀瀾” 之所在。

只可惜這樣的古廟會我居然一次都沒逛過,三十多年了,想來我一定是個假的家鄉人。思考原因:年少時,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國中高中,一天天沒有休息,等到大學聯考過後,去了外地上大學。等我再次回到家鄉,去單位實習時,很多人都說我的口音不像本地人,倒像是我求學城市的口音了。看來我是鄉音已改鬢未衰了。

工作後忙於結婚,生子,緊張的過日子中。每天像陀螺一樣旋轉。也許生活就是辛苦,所以才幸福。更是無暇逛廟會,連平時的逛街都是極少。

希望今後忙碌的日子中找點儀式感,給生活中創造一點小幸福。的確,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尋找和發現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