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皮娃娃兵散文

來源:才華庫 3.25W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第二次頒給了非虛構作品。上一次,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以“精通曆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在1953年獲此殊榮。而這一次,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獲此榮譽。

鋅皮娃娃兵散文

67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是第14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文學院常務祕書Sara Danius說,她創造了一個“情感的歷史、靈魂的歷史”。

這部“情感的歷史、靈魂的歷史”卻是一部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

《鋅皮娃娃兵》就是一部關於歷史的作品,一部沒有評論,沒有描述,沒有誇張、渲染的阿富汗戰爭親歷者的敘述記錄。

對戰爭的回憶和描寫常常被罩上一層英雄主義的光環,在充滿激情和蠱惑的詞藻下血腥被掩蓋,生命變得無足輕重,勝利和功勳成了壓倒一切的主旨,戰爭也由此化身成為神聖。“人在戰爭中會發生某種變化,是他,又不是他。難道有人教過我們別殺人嗎?參加過戰爭的人來到我們學校、我們學院——講述他們怎樣殺人。他們的禮服上都彆著勳章標記。我一次也沒有聽說在戰場上不許殺人。我知道,只有和平時期殺人才受到法律制裁,他們是殺人犯。可是戰爭時期,有另一種說法,說那是‘在祖國母親面前盡兒子的天職’,是‘神聖的男子漢事業’,是‘保衛祖國’。向我們解釋說,我們在重複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士兵的業績。”

但是,戰爭本身就是血腥的!“部隊經過一個村子。打頭的汽車馬達不響了。司機下了車,掀開車蓋……一個10來歲的毛孩子,一刀子刺入他的後背……正刺在心臟上。士兵撲在發動機上……那個毛孩子被子彈打成了篩子……如果此時此刻下了命令,這座村子就會變成一片焦土。”

阿富汗戰爭源於沙俄統治世界的野心,彼得大帝曾揚言:“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20世紀70年代,彼得大帝的後繼者似乎獲得了機會。1978年4月28日,在蘇聯的策動下阿富汗發生政變。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援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他擔任主席兼總理,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然而,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拼,政府總理 H.阿明殺死黨的總書記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並在上臺後試圖擺脫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於是蘇聯以“國際主義”援助的名義武裝入侵阿富汗。但無論以怎樣神聖的名義進行的征服,最終引發的必然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場全體民眾與入侵者之間你死我活的戰爭由此延續了十年。十年間,蘇軍十萬軍人蔘戰,人死亡,而阿富汗付出了條生命的代價。

以神聖名義掩蓋的罪行往往難以清算,因而,阿列克謝耶維奇記錄下了這樣的聲音“過去,我國供奉很多神,現在有的神在垃圾堆裡,有的神在博物館裡,讓我們把真理變成神吧!讓每一個人在這個神的面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像以往所教育的那樣——讓全班負責,讓全年級負責,讓全體職工負責……讓全體人民負責……有的人為了覺醒比我們付出了更多的代價,我們對他們應當寬巨集大量。請記住這句話:“我是從戰爭中把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真理,用玻璃紙口袋運回來的……一處是頭顱……一處是胳膊,一處是大腿……還有剝下來的皮……”

紀實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就在於真實。真實的歷史不是墨寫的,所以總是混和著鮮血和眼淚並以生命為代價。與一戰後“迷惘的一代”和二戰後“垮掉的一代”相似的是阿列克謝耶維奇和這些反戰作家都對戰爭和生命的價值重新認識和思考。與他們最明顯的不同是,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是不置評論的紀實作品,因而更具有衝擊力。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個作品還是要看更多的讀者評論,其實作者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我的人生導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從來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評論是對還是錯。我們的生活有各種各樣的面,很難說哪個是對或錯,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這樣子。”顯然阿列克謝耶維奇把判斷和評介的權力還給了閱讀者,因為這本就應該屬於閱讀者。在阿列克謝維奇看來“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並沒有那麼的重要,我還是扮演自己的角色,讓所有的人串起來,讓他們的聲音佔主導,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思想,我們也能從中知道一些另外一面的感受。這就是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對我們生活的設想。”“所謂的作者並不存在,作者就是每一個主人公。其實這也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復調式寫作就是讓不同的聲音出現在一個作品裡,每一個人都是作者”。

瑞典文學院常務祕書Sara Danius說,“她設計出了一種新的文學流派”“它的真正成就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這種的復調式寫作的形式也用“玻璃紙口袋”給讀者裝回了不一樣的真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