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琦君散文》有感

來源:才華庫 3.3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琦君散文》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琦君散文》有感

她出生於上個世紀10年代的一箇舊式家庭,既是管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五歲識字,七歲讀《詩經》,九歲學《論語》,十歲就可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她善於記錄身邊的瑣事,並將它們撰寫成簡樸又不失典雅、直白又充滿溫情的精美文章。她就是琦君,在這幾年間裡我讀過的最優美的散文集就是《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按內容分類編排,我尤其喜愛描寫親情的第一章節內容。琦君最常寫的也是親情,尤其是描寫母親的散文。如《媽媽的手》,先從“我”與兒子的互動著筆,牽引出媽媽那雙佈滿歲月滄桑的手,通過母親那雙手在日常一天中的忙忙碌碌的經歷,表現出那個年代勞動婦女的艱辛,同時也流露出她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和摯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寫母親洗手的片段。母親的手佈滿溝壑,散佈著因常年浸泡在水中而開裂的傷痕,像張開著紅紅的小咧嘴。母親洗刷常常用到強鹼水,那開裂的傷口經常被抹布和鹼水搓刺得直皺眉頭,卻不曾見過母親因此而停止過勞作。直到洗刷完了,母親才接上一盆滾燙的熱水,把自己的雙手浸泡到裡面很久很久,然後臉上就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好像這是母親最大的享受。

世人皆愛牡丹,然正如晉朝陶淵明獨愛菊花,琦君一家都偏愛桂花。大多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總是“悲寂寥”的,琦君的父親卻吟誦出“秋花遠比春花淨,春月何如秋月明”的詩句。琦君因此寫出了《秋花遠比春花淨》的散文。桂花是在秋天開放的,這也是他們一家喜愛秋天的`原因吧。琦君在《桂花雨》一文中這樣寫道:“桂花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顯得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裡找細花,她從不與繁華爭豔。”如此低調的桂花,怎能獲得琦君的喜愛呢?那是因為:“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生長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的我,此前不曾見過桂花,但琦君筆下的桂花,在我的心頭拂起大大的波瀾,優雅、質樸、清香,這是琦君筆下的桂花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世態萬千,而我卻可在琦君的散文中找到一份感動、一份幸福、一份溫情、一份思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