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的優美散文

來源:才華庫 2.92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宅的優美散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老宅的優美散文

這所國小校坐落於低矮的小山坡上,是小鎮上地勢較高之處。先人們在這裡披荊斬棘、揮斧斫木,幾經修建,使這所學校頗具規模。現雖已無山野的古木蔽蔭,但至少擁有俯瞰周遭的獨尊之氣。

我暗自慶幸我的教室在四樓最南面的制高點上。每天可以傾聽東來的涼風,目送南往的歸雁,陪伴觸手可及的朝陽,看它在半空中劃出長長的優美的弧線,直至沉沉西墜。

煙雨迷離,薄霧靄靄,雨絲兒若有若無地飄飛盪漾,周圍的一切都靜默無語。遠處高高聳立的樓房收起往日明豔亮麗的色調,飄忽隱現於朦朧的蒼穹下。這陰鬱寂寥的日子裡是最適合悄然靠近他的時候。

層層疊疊的飛宇,斑駁脫落的粉牆,古老厚實的烏瓦,綿延起伏的屋脊,仰天長嘯的翹角,高大威嚴的石獅,鏽跡斑斑的旗杆——一切像極了灰白電影裡陳舊昏黃的景緻。腳下那幾百間錯落有致、飽經風霜的明清古建築,在細雨裡顯得更古樸寧靜、端莊雍容、精妙絕倫又分外落寞沉寂。

離我最近的這座李氏宗祠,修建於清乾隆年間。宗祠因地勢而建,前低後高,兩進之間用十來步臺階連線,是當年村中最高的建築物。原前後為四進,現存前後三進(即門樓、前廳、後堂)。門樓為罕見的七開間,左右伴廂房32間,共計有56間房間。遠眺重簷鬥閣,庭院深深,雄偉壯觀。近觀高大嚴正,莊重肅穆,迴廊曲折。往內穿堂相連,天井相接,整體佈局氣勢恢弘又渾然一體。祠內最為稱絕的是樑柱的精雕細琢,門窗的嚴密精緻。前廳所有樑柱都施以櫨鬥,狀似荷花,俗稱“荷花鬥”,共計有50餘隻。荷花鬥上的雕刻刀法嫻熟,線條簡潔生動,荷花圖案栩栩如生,鮮亮活潑,是東陽木雕鼎盛時期(清代)的又一活標本。

教室的窗戶正對宗祠的第二進與第三進,顯露在我眼前的是其間的穿堂與天井。高約6米多,一人合抱粗的一排圓形石柱巍然挺立,支撐著連線前後三進的穿堂。據說這樣的石柱宗祠內共有62根。伴著左右兩條長長的穿堂,是幾眼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全部用寬大平整的水磨石板鋪地。順著屋簷滴落的雨點正打在被青苔染綠了的石板上,上面泛著一層青綠的幽光。

他在這裡靜靜地躺了兩百多年。兩百多年裡老了多少紅顏,白了多少鬢髮,黃了多少記憶,進來的人走了,出去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人去樓空,只剩下他在雨裡打瞌睡。

校園的東南面是小鎮的集市中心,正對著集市有一座高大精美的花臺門,坐西朝東,三開間,中闢大門,建於明宣德年間。臺門歷經500多年風雨侵襲,歲月磨礪,其間幾經修繕,現今更顯其丰姿綽約,光彩迷人。正門樓頂懸掛著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老先生題寫的“忠孝名家”牌匾。踏進正門,抬頭仰望,樓頂木雕立體中空,層層圖案繁密精細,其上再施以彩繪裝飾,使整座門樓金碧輝煌,玲瓏雅緻。

穿過大臺門,沿著光溜溜的石子小巷,往西二十餘米可見一座造型別致的文昌閣,此閣兼有過街樓和更樓的作用。閣樓四角高高翹起,上有童子腳踩風輪,襟飄帶舞,或手持蓮蓬,或緊握鯉魚,或雙捧銅錢,不一而足,惟妙惟肖。童子旁立著的幾隻仙鶴踮著修長的雙腳凌空起舞,彷彿正欲展翅高飛,騰雲駕霧而去。

再往西10米處,有一口形如滿月的池塘,俗稱“月塘”。月塘的北邊是高大的尚書坊,為明朝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書)、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書)所建。且不說尚書坊的.高大豪華,單是砌牆的那一塊塊青色大石上的細膩花紋,當年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就可見一斑。

村裡一直有一個習俗,每逢元宵佳節,就在月塘上大放荷花燈。皓月當空,燈火如晝,荷花燈在水面上搖曳生姿,荷花仙子翩翩起舞,河蚌燈一張一合——水面燈火點點,岸邊鑼鼓喧天,遊人如織,熱鬧非凡。著名詩人田間和葉曉山、青年作家張抗抗等曾特意前來觀賞燈展,並賦詩讚美。

信步於此,可以吟詠樑柱間的楹聯題詞,可以欣賞壁簷下繪著的水墨畫,時而又被天井中的圖案所吸引,被僅憑雙手修建這古宅的先人們所折服。

轉不回的時空,帶不走的意蘊,揭不開的面紗。試想,當年的這裡,當年該是怎樣一幅人來車往、繁華尊榮的景象呢?

可絢爛終歸如元宵夜月塘上空那寂寞的煙花,極盡繁華後只能歸於無期的黑暗中。雕樑畫棟的老宅是一張褪色的黑白照片,在亮麗奪目的彩色藝術照面前,他知趣地縮在一角緘默不語。耀眼的陽光下,遠處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相繼拔地而起,暗紅、深藍、灰綠的琉璃瓦閃閃發光,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外牆熠熠生輝,茶色玻璃、避雷針、電視塔咄咄逼人地晃著刺眼的強光,巨幅廣告牌光彩照人、奪人眼球。

這樣的時刻,我的視覺只能疲勞地被雜亂的色塊、強烈的光線刺激著,腳下的這片老宅被淹沒在光怪陸離的現代化的調色盒中。

先人們刻意選擇這片傍山朝南村中地勢最高之地,大興土木、修建宗祠,以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霸氣。但如今,高大的樓房已擋住了門前那最後一抹陽光。

順著校園南端那堵繞滿古藤的圍牆,沿著光溜溜的臺階拾級而下,是一扇永遠緊閉的漆黑大門,這扇木門正是通往宗祠第三進的後門。

每次見到那副圓圓的門環,忍不住就有輕輕叩擊的衝動。可那張為我敞開雙門後倚門而笑的桃花臉又在哪裡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