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散文隨筆

來源:才華庫 1.15W

五一假期期間,我去了趟老宅。

老宅散文隨筆

老宅南面的那堵牆已經岌岌可危了很多年,去年年初的一場雨沖塌了一段。爺爺不辭辛苦又在殘垣斷壁上壘加了一人高,新加上去的磚塊在久經風雨的舊牆上顯得特別扎眼。老宅朝西開門,大門到鄉野小路有一個15度左右的斜坡。早些年,大人們在斜坡上鋪了一層碎石和磚塊,這樣下雨的時候門前就不再那麼泥濘。農忙的時候,奶奶也會把小麥和穀物鋪在上面晾晒。前幾年,爺爺奶奶搬離了這裡,但念舊的兩位老人家還時時地過來收拾,他們甚至把空蕩蕩的院子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菜園。每逢播種和收穫的時節,只要我在家,便會隨奶奶來老宅忙碌一番。自從奶奶生病以來,我就再也沒有走近過這座老宅。這次要不是發小結婚,我也不會有機會再看到老宅的面貌。

發小的家就在老宅的前面,兩個宅子中間隔著一塊空地。發小陪著我走出家門,我們順著小路踱步,最後駐足在老宅門前談話。談話期間,我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老宅上。老宅四周環繞著鬱鬱蔥蔥的樹木,濃郁的洋槐花混合著淡淡的梧桐花香充盈著沉寂的空氣。門前的那片斜坡上長滿了野草,門口靠北面放著一個石磙,已經閒置了很多年。老宅的門是兩扇老式的大鐵門,門上配的也是最老式的鐵栓鎖,斑斑鏽跡早已腐蝕了鐵門上的大紅油漆和鐵栓鎖。

我們沒有走進老宅,但是老宅的內部構造幾乎完整地浮現在了我的腦海。推門而入,首先跨進的是一道過廊。過廊對面立著一面影門牆,上面是瓷磚拼貼的一幅山水竹林畫。出了過廊左拐,去往堂屋的庭院平鋪了一條一米寬左右的磚石路,中間有個分叉,是拐向鍋屋的。鍋屋內外兩間連著,外間門口靠左邊是水泥砌成的一個平板,用來放置餐具。靠近西牆的位置,由裡向外並列支了兩個灶臺,灶臺前常年堆滿了柴火。裡間門口的位置放了一個爐子,冬天的時候奶奶會用它來燒熱水,同時還有取暖的功效。朝向院子的那堵牆上開了一扇窗,窗前立著一個煤氣灶,家裡人少的時候,奶奶就改用煤氣灶做飯。裡間還放了一張木桌,逢年過節那張桌子周圍總是圍坐得滿滿的。這兩間屋子是沒有粉刷過的,歲月流逝的同時也剝離了砌在牆上的土坯。有些地方脫落得厲害,已經露出了包裹在裡面的磚塊。後來在老宅吃飯的人越來越少,偌大的屋子顯得越發空蕩蕩。爺爺奶奶就在裡間的牆上支了一層架子,改作了儲物間。奶奶腿腳不方便,上臺階很困難,爺爺就找來一塊半米多寬的木板鋪在了堂屋門口的臺階上。後來我們這些晚輩有時圖方便也從木板上走,所以木板上足跡踏過的地方早已被磨得發亮。上了臺階也是一道廊,連線著東西兩間偏房。堂屋的正堂早已沒了往日的生氣,爺爺奶奶搬走後,留了一箇舊沙發和一些傢俱在這裡。因為長期無人居住,牆角與門後面已經結滿了蜘蛛網。堂屋的裡間是一間居室,曾前後住過三代人。早些年我隨爸媽住,爸媽離開家後,奶奶搬進來陪我住,我也離開後,爺爺便從大伯的廠子搬來與奶奶作伴。現在爺爺奶奶也搬離了這裡,居室裡就只剩下空蕩蕩的兩張床和閒置的衣櫥了。堂屋東偏房到庭院牆壁之間還有一間房子大的空地,曾圈養過馬、牛、羊、豬、雞、鴨、鵝等家畜。空地南面靠牆搭了一個簡陋的棚子,按照1:2:1的比例用磚隔開,雜七雜八地放著一些東西。東南拐角處設了一處廁所,緊挨著的是洗澡間。南牆根還打了一口壓水井,因為水位淺,所以每次壓水前都要先倒進去一舀子左右的引水。井水冬暖夏涼,夏天拿它泡過的瓜果格外得爽口。

大伯出於爺爺奶奶身體的.考慮,很早以前就提出讓爺爺奶奶搬去他們家住,但每次都被爺爺奶奶回絕了。老人家說在老宅住得時間久了,對這座宅子有了感情,加上自己年齡大了,怕晚輩會嫌棄。後來,老宅堂屋的磚瓦在一次大暴雨中滑落,堂哥以此為理由試圖說服爺爺奶奶搬走,但執拗的兩位老人竟然自己找來人重新修整了一番。又過了一段時間,堂哥實在擔心老宅的安全性,便開車“強行”將爺爺奶奶的衣被拉走,兩位老人家才勉強同意去大伯家住。剛住過去的一段時間,只要一有空爺爺就騎著老人電車帶奶奶回老宅,即便只是坐在門口什麼都不做。後來在大伯家住得習慣了一些,加上行動也越來越不方便,爺爺奶奶就只在逢年過節或者播種、收穫蔬菜的時候去老宅收拾一下。奶奶生病以來,家裡的人忙於自己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爺爺奶奶,老宅也就被荒廢了下來。

老宅的後面還有半畝園子,裡面曾種過杏樹、草莓、香椿等,後來全種了花椒樹。以前每年暑假花椒收穫的那幾天,老宅裡因為前來幫忙的人多就會格外的熱鬧。站在園子裡向北望,穿過一片楊樹林,再往北就是一片廣袤的田地。那裡見證著莊稼人祖祖輩輩的辛勤,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天色越來越暗,發小家前面池水裡的青蛙和池水旁邊草叢中的昆蟲已經開始此起彼伏地奏起樂章。老宅在夜色和植被的掩映下,顯得越發陰森肅穆。夜晚要來臨了,願黎明前,一切安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