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之水菊粑散文

來源:才華庫 2.53W

“水菊粑”在家鄉讀做“水球粑”。

鄉味之水菊粑散文

“水菊”是一種喜在水邊生長的植物,開出一種很小帶黃色的小花,象菊花,大概是屬於野菊花一類。它的葉莖是綠色,帶有一層白色的絨毛,鮮嫩,可食用。

每年“清明”前,母親在世的時候總要叫我回家,說是做了“水菊粑”,讓我回家吃,其實是想看看我。可我總是“忙”。

現在,每年姐在這時候也總打電話給我:“回家不?我做了‘水菊粑’。回家來嚐嚐?”我知道姐也只是想看看我。可我也總是那麼巧,“忙”!忙到只能用筆來品嚐記憶裡的美味,只能用心靈深處的牽掛來洗盡一路的鉛華。

做“水菊粑”的工藝雖不算複雜,但極其累人。

首先要拎著籃子去採“水菊”,春天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孩子女人們高高興興的出門了。田野上,山林邊,水庫邊,人們用一種快樂的心情低著頭尋找著美味。雖然“水菊”並不難尋找和辨認,但一旦量的要求大了,便都難了。此時,就必須跑更遠的地方。在這漫山映山紅的季節裡,快樂的跑到更遠的山林邊,水庫邊,河邊……其實更像一次盛大的春遊。孩子們撒著歡,不在意採多少。大人們拉著家常,開著玩笑,籃子裡裝滿了春天的快樂……

大量的“水菊”採回家之後,便要剪掉黃色的小花和較老的根。將中間鮮嫩的部分留下洗淨。燒一鍋熱水煮熟“水菊”,跟米粉(大米磨成的粉)揉在一起。將鮮肉切成小丁,熱鍋爆出油和香味,起鍋。撒入水菊和米粉的混合物中,加些鹽再揉均勻。此時,無論是母親還是姐,總會做一個動作:手裡全是粉,但額頭有汗。顧不得洗手,將手伸長用袖口擦去額頭的汗珠。這本是一件極累人的工作。似乎這樣的畫面在腦海裡永遠揮之不去,早已定格成一幅美麗的十字繡。

揉好了粉之後,便用手作成中間約三釐米厚度,旁邊略薄些的粑。再上蒸籠蒸熟。揭開鍋蓋的剎那,便聞到一股清香的水菊花味道。粑的表面冒出一層鮮肉蒸出的油,青色的。輕咬一口,似乎裡面藏著春天,能嚐出田野的青翠。新出籠的粑,母親們總不忘讓孩子們送一些給家裡的親戚,這裡邊深藏著親人們的牽掛和心意。姐傳承了母親的心靈手巧,做出來“水菊粑”同樣的美味至極。或許這便是“水菊粑”永遠不會失傳的祕訣吧?

人們的日子慢慢的好起來,再難有人願意從事這項繁瑣而又艱難的工作了。但姐每年都會做,叫我回家去吃,可我總是錯過,也因此錯過回家看看親人。儘管如此,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水菊粑”的味道,想起家鄉,想起家鄉的親人們。它似乎承載了一種使命,一種文化,一種思鄉的情結……這也正是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怎麼也忘不了家鄉味道的根本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