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的幸福散文

來源:才華庫 2.94W

現代人,沒有房的盼房、有小房子的想大房、有大房子的思量著住別墅,似乎都已經成了順理成章的趨勢了。也是,誰不希望老少幾代其樂融融的一起住在一所大房子裡啊。可是事與願違也似乎自古就緊緊跟隨著“窮人”。既然是“窮人”,當然就是沒錢的人了。用句老話:錢是不是萬能的不知道,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尤其是在買房這件事上。沒有錢,人人都清楚,除了依靠政府的好政策,依賴政府的幫助,其它,也真的只有望眼欲穿了。

蝸居的幸福散文

因此,蝸居一詞,大多是那些自己住在小房子裡的人用來自我阿Q精神的一種“自嘲”而已。可“蝸居”對於生活在相較窮困地方的人來說,那可是個遮風避雨的溫馨港灣。比擁有寬敞、明亮的大房子不行,比那些沒有自己房子的人來說,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蝸居”,那就是一種夢想的幸福了!

老四方區的人都知道轄區內有條溫州路,從溫州路經過,那幾座破破爛爛顫顫巍巍的筒子樓也總是讓人一覽無餘。若說筒子樓,老四方有許多,也沒什麼稀奇。可是溫州路的筒子樓卻是人民路立交橋下的一景,它的位置連著四方長途汽車站,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都會不經意的有一瞥留給它,人民路立交橋又是主幹道,這種不協調的形象嚴重影響了市容、區容。

尤其這片筒子樓自70年代建成至今,住著老少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不足為奇。雖說老少在一起幾代人彼此有照應、也更親、更幸福、更樂呵!但房子只有不到20平、30平,其中的辛酸,用一個“擠”字恐怕也是無法形容的。

確切地說,溫州路46、47和寧化路48號是隻有一條小路連著的5座樓房,因為48號分甲乙丙。那日在48號和47號樓下院裡等朋友,和一群老少閒聊,其中一個七十歲左右的陳姓大叔是一個非常健談、非常熱情、非常爽朗、慈祥、和藹的老人。聽他侃侃而談,雖然一開始是陌生人,但很快他就親切如鄰家大叔了。

原本的這5座筒子樓,每層12戶,每座樓有5層,每座樓都有60戶居民。那時候,每兩層樓一個水錶、電錶。水電費公攤。不說別的,電費就有一次交過兩萬多,聽聽都可怕吧?幾十戶人,兩萬多!本來就是些掙錢不多的窮人,每戶要攤多少啊?那是一個什麼概念啊!

可想而知,鄰里之間互相埋怨、互相猜疑、互相詆譭是多麼正常的事了。

自2007年,區政府對筒子樓進行改造,這裡的老少爺們才在政府的幫助下,在自己家裡第一次用上了一戶一表,以及獨立的廁所。雖然每戶只加了十幾平米,可48號已經達到50多平了,46、47也有30多平了。再說關鍵問題……

“是解決了大家早上起來排隊上廁所的尷尬了。”陳叔很有邏輯條理地剛陷入思考停頓,就聽一個三十歲左右哄孩子的爸爸接上。

“也不用再為了誰家不上班、誰家上班,在家用水電多,不在家用水電少的心理不平衡了。”旁邊另一個老爺子跟著說。

“節約不節約,都是自己的事,現在一家兩個月水電加起來不過一百三左右吧?”

“這一點和過去截然不同了,那時候浪費了水電反正大家公攤,沒人打聽。”陳叔接著說。

“現在浪費了要自己掏腰包,自然該關電關電、該關水關水,省下的是自己的麼。”旁邊又有人插話。

“原來廁所總是髒不拉幾的、滿座樓也總是臭烘烘的,現在你去誰家看看不是乾乾淨淨的啊。”陳叔詼諧地說。

“不過,我們這些窮人也想過過富人的癮,住住大房子。”一箇中年男人看著面前自己家的47號樓似自我調侃,呵呵……反而一下子把大家全都逗樂了。

在和陳大叔聊天的過程中,不一會兒功夫就圍攏了七八個老老少少,聽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呈現一派鄰里之間的和諧氛圍,以及他們那種發自肺腑的笑聲,我相信他們感受、體會到了“蝸居”的幸福!

當然,現在蝸居里的幸福是政府給的,這個毋庸置疑,這個也是大家感謝政府造福百姓的原因。可是,大家現在有了自己的'蝸居又眼巴巴的盼著政府有朝一日再給他們另一個天大的恩惠——徹底拆遷。雖然從人民路立交橋來來往往的人流和車海中再也看不到曾經那些破破爛爛的筒子樓的滄桑了,替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粉刷一新的黃色的和鑲嵌嶄新的白色塑鋼窗的居民樓。可是46、47、48的居民們,又在企盼著政府下一個打造目標就是他們的這些“蝸居”。他們期盼著由政府來把他們的蝸居徹底變成一個高大、漂亮、寬敞的花園式的居民小區,也讓他們這些窮人真真正正過過富人的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