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來源:才華庫 3.15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散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唯美散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篇1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一天,全國各族人民鬧花燈、燃焰火、放鞭炮、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歡度元宵佳節,而且家家戶戶吃“元宵”。

關於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到了漢文帝時,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時吃一種新奇食品“浮元子”,後稱“元宵”,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又名“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據說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食,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說起“元宵”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說的是漢武帝時朝中有個奇人叫東方朔,詼諧幽默,足智多謀,而又心地善良,人稱智聖。有一年冬天,長安城接連下了幾場大雪,東方朔奉命到御花園給皇帝折梅花。他剛走進園門,突然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欲投井自盡。東方朔立即向前將她扶起,因為其故。宮女說:“我叫元宵,家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進宮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家人。每到過年,我更加思念親人。覺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盡孝,真是生不如死,便想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後,深表同情,並告訴她說:“我一定設法讓你和家人團聚。”

元宵聽後,遂放棄輕生的念頭,回到宮中,等待與父母妹妹團圓。

有一天,東方朔獨自出宮,他來到長安街上,在鬧區擺了一個占卜攤。這時有不少人前來求他占卜卦吉凶禍福。不料,每個人占卜的籤語都是一樣:“正月十六火焚身”。

訊息傳開,人們議論紛紛,人心惶惶,大家陸續前來向東方朔求問解救辦法。東方朔慢條斯理地告訴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爺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奉旨火燒長安城,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帝想法解救。”

說完,東方朔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太監立即稟報給皇上。

漢武帝接過紅貼,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後大驚,急忙請東方朔解讀紅貼。東方朔沉思良久,然後對皇上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宮女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立即傳旨按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循聲尋找父母,終於和親人團聚了。

人們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做湯圓供火神君,同時正月十五全城掛花燈,放煙火。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於是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正月十五這天就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篇2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只有過了元宵節,年的氣氛才漸趨平淡,只有出了正月,年才算徹底過完。這期間,從大年七年級到正月十五,人們都沉浸在春節的祥和氛圍中,城市鄉村處處飄蕩著喜慶的中國紅,人們走親訪友,互動娛樂,享受著春節的團聚和喜悅,也將傳統的年俗文化演繹到極致。

春節假期雖過,但熱熱鬧鬧的年味兒並沒有戛然而止。大街兩旁整齊懸掛著的一排排紅燈籠、公園裡熙熙攘攘悠閒踏春的人群、各地踴躍開展的民俗文化活動,都將傳統的中國年渲染的異常喜慶,而正月十五元宵節,更是將年俗文化推向了高潮。在城市,觀燈展、猜燈謎、各種文化演出精彩紛呈;在鄉村,更是一派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傳統的趕廟會、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唱大戲、舞獅子等節目熱鬧非凡;時代氣息濃郁的鄉村遊,近年來也成為了元宵節期間人們非常熱衷的好去處,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特色鄉村被挖掘出來,打造成文化底蘊深厚、傳統特色濃郁的典型樣板,成為了一顆顆點綴在時代畫布上的精彩亮點。

面對熱鬧喜慶的節日場景,腦海中常常浮現出一幅古舊的畫面,泛黃的記憶裡,是那些曾經陪伴過自己年少時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對過年的渴望總是那麼強烈,穿新衣、戴新帽、吃美食、放鞭炮,似乎成了年對小孩子特有的誘惑。數著日子盼過年,喜氣洋洋迎新年,歡天喜地鬧新年,暢快淋漓樂翻天,成了兒時過年的典型特徵。大年七年級枕頭邊的新衣,隔著門縫挑著竹竿放起的鞭炮,院子裡柏樹枝燃燒發出的噼噼啪啪的聲響,大街上搭起的高大秋千,還有我們圍在一起打撲克的痴迷樣子,都成了如今回憶起兒時過年時別樣清晰的畫面。

而民間素有“小年”之稱的元宵節,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年的終結,更是體現傳統文化魅力,且有著悠久傳說的一個節日。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庭的一隻神鳥被人間獵人射殺而亡,天帝由此遷怒世人,準備在正月十五這天放火焚燒人間,後來人們得知訊息,群策群力應對,決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內,家家戶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焰火,以迷惑得令下凡放火的天兵,從而得以逃過劫難。後人也以掛燈籠、點鞭炮、放焰火的形式,來紀念這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謂之“元宵節”。

小時候,我對元宵節最深刻的記憶,來自元宵之夜我們小孩子手中點亮的紙燈籠。那時候還沒有更多的節日玩具,這樣一隻摺疊的紙燈籠,便是小孩子們最為心儀的節日禮物。燈籠是紙質摺疊型的,壓下去便於攜帶收藏,撐開來就是形態各異的燈籠,底座中間有鐵片做成的蠟燭託,像一個四瓣小花,放上小蠟燭後,將四個“花瓣”豎起,以固定蠟燭,再將燈籠輕輕向上拉開,用一根小竹棍將燈籠上方的細鐵絲纏繞挑起,一個氤氳著朦朧光影的燈籠便熠熠生輝起來,那燈籠上好看的圖案被燈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動成魅惑的影子,惹得小孩子們興奮異常,於是,便在街上成群結隊地走來走去,炫耀著各自的燈籠,成為元宵節一道獨特的景緻。

這樣的燈籠在當時算得上是新潮物。元宵節到來時,若能買到一盞自己喜歡的燈籠,可以與小夥伴們互相炫耀、玩耍,在當時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而在這之前,我們正月十五打的燈籠,通常是用高粱秸稈自制的。在方形的框架外,貼上畫有各種圖案花紋的紙張,底部留出插蠟燭的地方,頂端拴上繩線,一個簡陋的燈籠便做成了。即使這樣粗糙簡陋的紙燈籠,在當時那個年代裡,也給年少的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

過年期間,還經常有一些民間文化活動,如: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花哨而誇張地在熱鬧的街頭上演。鏗鏘的鑼鼓聲中,表演者穿紅著綠,濃妝豔抹,喜氣洋洋地展示著技藝,圍觀的人群笑聲陣陣,臉上盪漾著喜悅的神情,跟隨表演者的步伐擁來擠去,分享節日的喜悅。

正月十五晚上的放焰火,也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筆。那時不像現在的煙花種類繁多,印象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叫做“起火”的煙花,嘯叫著升入空中,綻放出細小的花瓣,若是大批集中燃放,場面也蔚為壯觀。最奇特的還要數那些繽紛的節日禮花,如空中綻放的五彩花朵,燦爛奪目。還有那些火樹銀花般的煙花樹,五顏六色的五彩球,璀璨節日夜空的同時,也在記憶的天空留下一抹絢爛的色彩。

再大一些之後,元宵節的記憶裡又多了燈展的影子。那時市內每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覽,在指定的主幹道上,戒嚴舉辦燈展活動,由市內各大型單位出資協助完成彩燈的製作和籌備工作,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宣傳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風采。各種各樣的元宵花燈絢麗奪目,大到栩栩如生、造型別致的巨型動植物彩燈,小到附有謎語的各色花燈,在節日的夜晚璀璨生輝,人們賞燈、猜燈謎、逛夜市,盡享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

還記得那時,父親的單位每年都會出動一輛警用大卡車,拉上滿滿一車的幹警及家屬,在夜色中由西郊開到指定地點去看燈展,呼嘯的寒風瑟瑟,而我們笑聲朗朗。搖曳的燈光襯托了人們歡喜的面容,徜徉在彩燈絢爛的世界裡,賞燈火璀璨,觀人海永珍,彷彿那閃爍的光影,就是對嶄新年景最美好的期盼,而那一隻只彩燈,就是對元宵佳節最美的祝福。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舉辦多年的恰似政治任務的燈展活動被取消了,元宵節突然失去了它應有的色彩。時至今日,再也找不到當年元宵節之夜觀看燈展那喜慶熱鬧的氛圍了,偶爾別處會有小型燈展,也全都是收費性質的商業活動,這讓我們更加懷念起曾經的歲月裡那些可以免費觀看的元宵節燈展,那些各單位自己動手製作的造型彩燈,時隔多年,還依然閃爍在記憶的螢幕上,不肯褪色,亦回味悠長。

剛參加工作的那些年,單位裡的工會經常會在元宵節時組織一些娛樂活動,既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又慶祝傳統節日的到來。既然是傳統節日,便少不了一些常見的傳統專案,扭秧歌便是其中的一項。而我,也有幸參與過這些活動,於是,記憶裡多了對元宵節別樣的感觸,也便不足為奇了。彼時,自己動手畫一個淡妝,換上領來的嶄新花衣,心情愉快地加入到玫紅翠綠的隊伍中,隨著鑼鼓點的節奏有規律地邁開腳步,在喧鬧的人群和秩序井然的佇列中扭動腰肢緩緩前行,竟然也歡喜雀躍,笑意盈盈。或許是節日的氣氛渲染了沉寂的內心,我們一幫姐妹丟下平時的羞澀,在人群裡穿行,竟也將這自認為土得掉渣的大秧歌扭得風生水起。花花綠綠的色彩繽紛了節日的街道,也留給內心一份別樣的回憶。

原先一直覺得那是花哨、俗氣而誇張的表演,其實,那些民俗的東西才是最樸實、最接地氣、最值得傳承的一種民間文化。只是如今,那樣的元宵節活動於單位來說是少之又少了,重經濟而輕文化的現象,每每在節日期間都會令人悵然若失。

結婚後,自己的關注點開始發生變化,對元宵節也有了不同的感觸。以前一想到元宵節,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吃湯圓、看花燈、放煙花等等,自從與愛人相識,元宵節就多了一項內容,那就是為他慶祝生日。二十年過去了,每當元宵節臨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生日。最溫馨的事,莫過於在這特別的.日子裡,親手做一頓可口的晚餐,為他煮上一碗長壽麵,並且輔以甜甜蜜蜜的湯圓,一家人開開心心地舉杯慶祝,然後在飯後牽手出門,賞燈觀煙花,在滿街紅燈籠的輝映下,感受節日的喜慶氣氛。

此時最好再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初春瑞雪,那些純潔的精靈在閃爍的霓虹燈下飛舞旋轉,伴著喜慶的中國紅,將元宵佳節的美好氛圍描摹的溫情而浪漫。紅的燈,白的雪,喜悅的人群,幸福的笑臉,襯托著天空不時綻放的五彩煙花,濃濃的風情便在這節日的夜晚彌散開來。即使沒有春雪的點綴,元宵節的夜晚也依然流溢著溫馨和芬芳,因了這個特殊的日子,所有的為節日而鋪設點綴的喜慶元素,此時都多了另外一層含義。舉國同慶的時刻,我們的內心也融入了暖暖的春意,家國團圓,情豐意濃,使這古老的傳統佳節更添別樣的韻味。

依照傳統習俗,很多地方的春節慶祝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底,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展覽、文化小鎮、最美鄉村、傳統廟會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豐富國人春節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種古樸與現代交融、傳統與文化並重的思維和視覺衝擊。

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春節假期一過,忙忙碌碌的工作就又重新開始了,只有當看到街道上那些懸掛著的大紅燈籠時,才感覺到年味兒猶在,而元宵節的彩燈和煙花還在等著與我們璀璨相約。記憶中那些帶著老舊色彩的畫面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只有在這慶祝元宵佳節到來,渴望新一年風調雨順的時刻裡,才會清晰地湧上心頭,那是時光裡的回憶,帶著往昔歲月的欣喜與回味,埋在記憶深處,不經意間憶及,依然馨香滿懷。

偶爾看到元宵節時街上有賣那種摺疊式紙燈籠的,即會勾起兒時的美好回憶。如今小孩子玩的花燈品種繁多,功能多樣,燈光與音樂完美結合,更加炫美多姿。但我還是懷念兒時的紙燈籠,懷念那由一根根小紅蠟燭點亮的花燈,懷念那些叫做“火柴炮”、“滴滴筋兒”、“小蜜蜂”、“魔術彈”等等的節日小煙花,懷念那些蒙上了一層懷舊色彩的往昔元宵節畫面。那時的我們很天真,那時的快樂很純粹,那時的時光已走遠……

因為環保的原因,政府下大力整治空氣汙染,前些年元宵節集中燃放節日煙花的活動也逐漸取消了。城市沉寂了很多,只有那斷斷續續、零星綻放在節日夜空的璀璨煙花,還有滿街流動著的火紅的燈籠,還在訴說著屬於元宵節的傳統特色。如果感覺這氣氛不夠濃烈,那麼就請走出去,在節日期間,可以趕一次傳統的廟會,品嚐一下各地小吃,看一看舞龍舞獅、高蹺、秧歌等表演。可以來一次美麗鄉村遊,體驗一下淳樸的鄉土鄉情,感受鄉村文化建設帶來的全新改變。還可以參觀民俗文化展覽,瞭解一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增長見識,娛樂身心。

記憶裡的元宵節都充滿了美好回憶,如今的元宵節,依然會成為未來日子裡的美好回憶。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任何事物都遵循著一定規律在更新和改變,或許今昔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上的天壤之別,但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和意義將亙古不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也一如既往。

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篇3

新春佳節的鞭炮聲剛剛散盡,十五的元宵節緊隨而至。人們在著喜慶的日子裡,吃元宵、觀花燈、放鞭炮。

晚飯後,我和爸爸媽媽漫步到了市委廣場。今夜的市委廣場真是燈火通明,亮如白晝。來參加牛年等會的人好多呀,放眼望去,好一片人群,真是人山人海!

河畔上的人群猶如兩條江河,溢位了東遼河歡快的“流”著。小一點孩子,坐到了爸爸的肩上,成了人海江河中的一座座無名“小島”。

隨著擁擠的人群我們看到了一艘大船,底下的兩層是用藍色的冰塊做成的,船上掛著一個帆,帆上寫著“一帆風順”幾個金碧輝煌的大字,我想家鄉遼源的美好前途一定會一帆風順發展下去。

再往右走,看到的便是一個燈籠的世界了。大大的燈籠掛滿了假山,燈籠上寫著十二個大字“快速發展的遼源牛年更牛氣”燈籠前面是一個金色的牛,牛的全身都是金的,真可謂是金牛賀新春啊!

在市委廣場附近,我們又觀賞了禮花。仰望天空,漫天華彩,風流雲散,千嬌百媚,絢爛多姿,華光熠熠,五光十色,美不勝收。有的像綻開的金菊,有的如怒放的牡丹,有的似清秀的鬱金香,有的像飛船,有的像流星,有的像水簾,有的像銀柱,一朵朵,一串串,一條條,那種景觀實在是太美了。哎呀,我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詞了。總之,這彩燈,這煙花,使元宵之夜更加歡騰。

俗話說的話:十五十六走。百病。可街上好幾萬人“走百病”的人流,可真叫壯觀那。這是自春節以來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已成為家鄉一個風景、獨特的風景。

元宵節的唯美散文 篇4

“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元宵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也是新年裡的重頭戲。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盞盞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的燈籠,把原本寂靜的黑夜裝點得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燈籠象徵人丁興旺,團圓喜慶。正月點燈籠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燈籠的民俗活動。記得小時候,年三十守歲剛剛結束,過了初五,母親就張羅著要為我們姐妹們糊燈籠。燈籠的製作要經過扎,糊,寫,畫多道工序。要選竹節間距較長的竹篾,竹絲要剖得很細。

用這種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篾絲編成橢圓形燈籠庸子(坯子)後,再用柔韌的絲皮紙將燈籠庸子團團蒙上,還要用刷子把紙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後在紙上多塗上幾遍,使其均勻而透亮。我們姐妹看著母親用一雙巧手在上面畫上八仙過海,吉慶有魚、五穀豐登等圖案,心裡羨慕不已。母親一邊做,一邊給我們講她小時候在外公家過元宵節,學做燈籠的逸聞趣事,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抱作一團。

燈籠做好後,還未到元宵節,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點上蠟燭,用竹竿挑著,高高興興去遊燈。小孩子們互相比著手中的燈,看誰的好看、漂亮,因為母親做的燈工藝細膩,圖案精緻,內容豐富,總會受到鄰里的稱讚,我真是得意極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興奮地向母親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

時光飛逝,我們姐妹先後都結婚、生子,母親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燈了。每到元宵節,我就牽著兒子的小手,為他點亮一盞燈籠,領著他走出家門,去遊燈、觀燈、看舞龍、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織,大家笑容滿面,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舞龍、舞獅、跑旱船、扭秧歌,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節目讓人目不暇給,也為元宵節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當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點亮夜空時,孩子們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煙花!”一個個璀璨的禮花將夜空點亮,似綵球,又像絨花,一顆接著一顆衝上了天空,霎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間綻放,猶如一位美麗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灑向了人間。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把天空點亮如同銀河一般,光彩奪目,分外耀眼。整個人群沸騰了,遊人們不時發出驚歎聲和叫好聲……兒子簡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痴如醉。這真是“火樹銀花千光照,清輝映月色斑斕。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啊。

如今,時間的流逝,觀念的變化,那些熱鬧的老場景已經漸行漸遠,那種默默地燃著蠟燭的紙糊燈籠也隨之遠去。現在到處都有買燈籠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歡歡喜喜過新年。舊時紙糊燈籠在今天的孩子們的眼裡,也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來。但那份快樂卻伴隨著我們成長,成了我心中難忘的記憶……

寫到這裡,我眼前又浮現出元宵節成群結隊的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