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

來源:才華庫 3.11W

爽口物多終作病,快心事過必為殃--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個道理。但更淺顯些。

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好吃的東西吃多了,就一定會產生不好的結果--糖吃多了牙會疼,辣吃多了胃會難受,而飯吃多了也會撐得慌。所以古人主張“適可而止”,飯吃七成飽即可,不必貪多導致消化不良。

這個道理可以推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舒適的氛圍裡待久了,會不思進取、好逸惡勞,從而讓自己的創造力退化、活力減退;被人稱讚慣了,容易產生虛浮的優越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安全的環境裡待久了,也就失去了警覺與敏銳,從而在考驗面前漏洞百出……所有種種,都是一個道理。

達·芬奇說過,辛勞一日,可得一日的安眠;這個道理對失眠者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為他們往往或太閒,或太空虛,太閒與太空虛的`壞處就是會無聊、會抑鬱,會失眠。只有真正付出了勞動,才能夠心安理得的睡得香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聞過則喜”、“三省吾身”、“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等都是至理名言;而更大的意義在於,如果我們遇到了不如意、不順心、不安全的事情時,請不要一味往消極方面暗示,一定要學會找出其積極因素,起碼這是在磨練我們、打造我們,如果不被輕易壓垮的話。

有人說,不怕吃苦苦一陣子,怕吃苦苦一輩子;有人說,比成功更難的是不成功,因為不成功之後要面臨太多的底層生存壓力與自尊受到的挑戰。這便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智慧了。

理學家們主張“克己復禮”,這個說法曾一度受到批判,認為有違人倫,有違自由;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有一定的成立理由。克己,也就是不去放縱自己,而是用自律來遠離他律。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多剋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心念想法,也就不會輕易受到更大損失。

面對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過量的傻吃,因為那樣會讓身體吃不消,所謂“病是吃出來的”,所謂養生之道是“管好嘴、邁開腿”,都是剋制之於健康的意義。在不斷的收斂自我的行動中,我們一定能夠讓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力、更有層次。懂得“爽口物多終作病”的道理之後,健康也就會常常與我們相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