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順境,主動空杯散文

來源:才華庫 1.54W

處於順境時,千萬不要盲目樂觀,更不要自以為是,因為鮮花後面可能有陷阱,順境之後,可能正面臨很大的失敗。

身處順境,主動空杯散文

與其等到競爭來臨時,才被迫被動空杯,不如在順境中主動倒空自己,讓自己永遠處於最佳的優勢。

看看曾國藩主動空杯的經歷,或許對每一個職場中的人,都會很好的啟示。

與其被動空杯,不如主動倒空自己

很多人認為,逆境時需要主動空杯,而順境中則沒有這個必要。但實際上,要想獲得大的發展,順境中更需要主動空杯。只有這樣,才能隨時跟上發展的步伐,不至於在安逸中鬆弛和懈怠,甚至等到要被淘汰的時候才措手不及。

與其等激烈的競爭到了眼前時再被動空杯,不如早做準備,主動空杯,讓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保持優勢狀態。

然而,很多人在順境時,往往意識不到危機的存在。

一次,我到中國航天集團某研究院做培訓,研究院的企業文化部長向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段時間,集團內部有些員工心很不穩定,蠢蠢欲動想出去闖闖,總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出去有的是更好、更大的機會。

在瞭解了這些員工的想法後,這位部長並沒有批評他們,也沒有用“有這麼好的工作還不知道滿足”、“你以為出去找工作那麼容易”之類的話去教育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去其他單位應聘。

但應聘的結果卻很讓人意外:沒有一個人應聘成功。有的應聘一再遭到拒絕,有的儘管有單位要,但給的薪水卻比現在少得多。

他們第一次感到了競爭的激烈,也開始明白自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可言。

這次經歷不僅給他們上了終身難忘的一課,也讓他們徹底改變了工作態度,不僅開始安心工作,而且開始主動學習。

這件事也讓我觸動很大。其實在職場中,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以致於工作不用心、敷衍了事的現象很普遍。

但實際上,自己所認為的“大材”並不一定就真的是“大材”,能夠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不僅如此,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會自動感覺太好。這種最好的自我感覺,有可能恰恰潛藏最大的危機。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深圳商報》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小路在一家電公司做銷售工作。由於他對銷售工作很熱衷,所以業績一直不錯。小路的業績遭到了主管的嫉妒,總有意無意在工作中為難小路。

終於有一天,兩人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小路一怒之下向老總遞交了辭呈。

臨走時小路交給老總四份檔案。這四份檔案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計劃,其客戶的詳盡資料,應有盡有。

面對小路的“臨終交待”,老總有些吃驚,這是以前包括一些主管都沒有做過細節。他最後的批覆是:小路留下做主管,而那位主管被降職調離了這個部門。

當那位主管向老總討個說法時,老總說:

“像小路這樣的人才,你和他處不好關係,這本身就是失職。”

主管對業務能力強的小路,並沒有抱著空杯的心態,而是在工作中給小路難堪,最後卻被老總降職。

如果他能主動空杯,向小路學習,不自以為是,而是共同做好工作,結果就不會這樣了。畢竟他是主管,經營業績好,上級不會看不到他的付出。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身處順境只有主動空杯,在職場上才會越走越順、越走越寬。

曾國藩給我們的啟示

多年前,我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國青年報》的記者。

剛進報社,我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憑著自己的努力,我開始頻頻獲得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的各種獎項,於是我躊躇滿志地想要有更大的發展。

然而沒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職業瓶頸:我發現成功得來的並不只是掌聲,還有無形的阻力。

我隱隱地感到,領導對我並不夠重視,同事和我的.關係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中國青年報》不是鼓勵個人成功的地方嗎?為什麼我做好了工作,卻還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師姐,也是我的頂頭上司談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寫的《曾國藩》給我。

開始我只是隨便翻翻,可越往下讀,越覺得有意思,並且從中領悟到了不少職場的智慧。

曾國藩39歲就位居要職。他苦練湘軍,打仗取得了巨大勝利。可就在他事業做得最好的時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時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擠他,連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罵他虛偽。他一氣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麼也想不通,自己一心為國家做事,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苦悶之中,他病了很久,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吐過血。

後來,在弟弟的引薦下,他認識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議他將《老子》和《莊子》仔細讀一遍。靜心研讀之後,曾國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並總結出了一句話: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所謂“大柔非柔”,是說一個外表柔和的人,並不代表柔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