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理想的高處散文

來源:才華庫 3.35W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顯然,俗語中的高處是虛指的,是以人的榮辱得失為出發點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嚮往的實實在在的高處其實與功利無緣。身處高處,高瞻遠矚,只能使人產生異乎尋常的感受。古往今來,那些站在高處的人們,曾經有過多少令人蕩氣迴腸的喟嘆!

站在理想的高處散文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即時大學問家登高望遠所萌生的一種大氣磅礴的虛懷若谷的感悟。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置身高樓,吟出了:“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充滿奇特想象力的詩句;其後的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在寫遍了人間的苦難與不平之後,登上了泰山,則發出了“一覽眾山小”的感嘆……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從來就不顧及“高處不勝寒”的無奈,而是於攀援巔峰登臨樓閣之際,盡情展抒胸臆,寄託一腔浩蕩詩情。這才是真的高處!

帝王有帝王的胸襟,文人有文人的抱負,尋常百姓原本不必刻意追求與效仿,所謂山有山景水有水致,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九十年代初曾經偕朋友訪韶山,時值深秋,南國的名山景色宜人。只見得三湘大地山清水秀,叢山疊嵐滿目蔥蘢。近處峰嵐疊翠;遠處湘水如銀;橘子洲頭風光旖旎,依稀幻化出一代偉人偉岸的身影。於是乎,敬仰緬念之餘,又想到與我一樣的平民百姓的種種生存狀態。人生的若干不盡如人意之處可謂多矣!碌碌人生實在需要心靈淨化的時空,登臨名山大川恰恰就是最好的'契機。立於高處不覺自身的渺小,丟開瑣事煩擾;拋卻心理浮躁;不為物慾役使,不忘淡泊名利;讓心靈在大自然的高處得以淨化,才算不枉登高一回。有生之年倘能夠做到:以是否有益於社會為基本標準,有所為有所不為,豈非至善?倘能夠再進一步,真切領會范仲淹公當年登臨岳陽樓寫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自己的人格錘鍊到臻於完美的佳境,嗚呼,登高若此。豈有他求?

毋庸諱言,生活中站在高處的機會畢竟不多,偶爾的登高遠眺大都處於短暫的身心愉悅,空泛的感嘆僅僅是瞬間的閃電,即便光彩奪目須臾難留。而要自己的心靈永遠處於高處,常駐精神高尚的殿堂,實在需要一種自我提升的能力,這倒與事實上的登高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人已經走遠,現實的高處已經輪到我們駐足,壯志凌雲的滋味留給我們品嚐。鳥瞰人間:盛世光景美不勝收,而樂不忘憂思己任,常把憂患記心間才無愧於國運昌盛的好時候!

永遠站在理想的高處,不斷擢升精神境界當是我輩永恆的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