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古詩詞中的荷花意象

來源:才華庫 2.7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讀古詩詞中的荷花意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讀古詩詞中的荷花意象

1、君子之花。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清代葉申薌《荷葉杯·盆蓮》:“雙心千瓣鬥鮮奇,出水不沾泥。試問花中何比?君子,風度勝張郎。碧紗窗下晚風涼,花葉兩俱香。”這一朵並蒂蓮開得鮮奇,送來花香,出水不染,它難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寫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託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隋·弘執恭《秋池一株蓮》),詩人筆下的蓮花,獨立堅強,令人欽佩。宋代詩人蘇轍更為追慕蓮的高潔:“白蓮生淤泥,清濁不相干”(《盆池白蓮》),“開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潔”(《和文與可菡萏軒》)。

2、佳人之花。用蓮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王昌齡《採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她,就是詩人的夢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蓮花》:“鑿破蒼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綠差差。曉來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寫的是蓮美如畫,如出浴的真妃。

3、愛情之花。由於“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裡虛實結合,諧音雙關,表達了對所愛的男子深長的思念。孟郊的《怨詩》以痴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斷不能說出。

4、懷舊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夜深人靜之時,詩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撫琴絃,卻恨無知音共賞。元代王翰《題敗荷》:“曾向西湖載酒歸,香風十里弄晴暉。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詩人借敗荷之聲傳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懷人寫得悽楚動人。

5、清閒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融情於景。夕陽西下,素月東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活靈活現。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披頭散髮,靠窗而臥,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兩句細化身心快感。清風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高雅別緻,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閒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設了氛圍。

6、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豔豔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美,情調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採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豔若荷花,如睹採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精靈!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現,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活力。採蓮少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忽然不見蹤影,詩人踟躕悵惘,驚奇不已。可是,沒過多久,蓮塘之中歌聲四起,熱鬧非凡,詩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然在這綠葉紅花的荷塘之中,彷彿是和詩人這樣的觀望者開了個玩笑。這群江南女子啊,聰明美麗,天真活潑,出沒綠波紅花之中,歌唱勞動,歌唱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如荷飄香,如花美麗的青春風采。

7、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詩》以痴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兩地相思的閒愁苦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沒大小,沒體積,不具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很不容易,可是詩中女主人公卻異想天開: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分別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荷花被誰的淚水浸泡而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滴的淚多,誰的淚更苦澀,荷花就將為誰而“死”,那麼,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比試滴淚,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不能設想。出汙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離情的.可靠見證。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化用典故,抒寫情人的離別苦情。“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一、二兩句遠眺近觀,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和朦朧奇幻的環境氛圍。三、四兩句分別化用典故寫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傳》上說,琴高是戰國時趙人,行神仙道術,曾乘赤鯉來,留月餘復入水而去,詩人此處把遠行之人比著乘鯉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實為虛,奇幻天真。“紅淚”句暗用薛靈芸事。據《拾遺記》記載,魏文帝美人薛靈芸離別父母登車上路,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到了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詩人此處將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為水中芙蓉,以表現了她的紅潤美豔;又由紅色芙蓉進而想象出它的淚也應該是“紅淚”。這樣,一朵豔豔芙蓉勾畫出了俏麗佳人泣血神傷的情景。

“芙蓉”又稱為“荷”、“蓮”。“芙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極娉婷,極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人。

8、而芙蓉作為意象,被文人騷客運用於詩歌中,則大體可分為三大類象徵義:一是取荷美好形象營造一種雅緻的景象,或寧靜或歡愉;二是取敗荷的形象營造一種衰敗意境,或對逝去光陰嘆惋,或對生活環境破敗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汙泥而不染”的品質,託物言志,寄寓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9、王維的《山居秋暝》營造了一種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全詩的精妙所在也許就是那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聲、蓮動、舟行,讓人以為他是在為熱鬧作鋪排,而恰恰相反,詩人妙筆生花,借“動”顯“靜”,著力表現幽靜的意趣。正如“蟬噪林愈靜”,寫動態是為了更好的烘托靜。這句詩中“蓮”被動態化,不僅不與幽靜基調牴觸,還生髮出搖曳生姿的美麗。周邦彥《蘇幕遮》一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將雨後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無怪乎五國維贊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於一個“舉”字,它使全詩富有立體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風擺動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鄉夢,何曰去?……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鄉荷塘的情懷。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蓬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從整體上創造了這樣一番景象:夢的氤氳帶來的是泛舟西湖,荷滿蓮香,煙雨交加的如詩如畫的仙境,覺醒後池荷跳雨,清波漣漣,美不勝收。此情此景與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吧!看來同樣是寫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點,便構造出芙蓉不同神韻。

10、與荷之姣好容貌相對,該是殘荷衰敗的淒涼景象。孟郊《怨詩》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看得讓人觸目傷懷,撼人心魄!是啊,閨中怨婦的情思與被拋棄的痛苦盡在一看芙蓉中!“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齡卻要做垂死殘荷,那滿池荷花大概是用淚水澆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則訴盡了離愁別緒、相思之苦。這與姚燧《普天樂》“芙蓉謝,冷雨清燈讀書舍,待離別怎忍離別?”有相同懷念之情和悽美意境。敗荷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頹廢,沒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與作者心境結合,便是一種悽美,一種令人悸動的美。

11、芙蓉還有另一意象義便是高潔之志的象徵,這與梅、竹、鬆德意義大體相同。且看李白《古風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詩人幻想自己飄遊於西嶽華山的蓮花峰上,碰見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這裡為什麼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為人們向來認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正好寄寓了詩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情懷。再如陸龜蒙的《白蓮》,他寫:“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瑞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詩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瑤他仙子,與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她那“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於她的美麗呢?文人騷客好詠蓮,賀鑄的《踏莎行》則借蓮感嘆自己的際遇——“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蓮長於偏僻柳塘,無人知道,無蜂蝶採摘,它的“芳”就在於孤芳自賞,自嗟自嘆,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年不肯嫁東風”,蓮花高潔,不肯嫁春風,實是賀鑄不肯阿諛權貴的寫照。最後蓮之“無端卻被秋風誤”,與賀之不為世所容,鬱郁終生也是吻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