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方法

來源:才華庫 1.1W

很多人在看古詩詞時,有時覺得某首詩詞很好,但真要其說出個所以然,卻覺得無從下手。詩歌鑑賞對有一定文學積累的人來說有時就是一種直觀的感受、感性的理解,這固然和缺乏積累有關,但欣賞詩歌也就是有一定方法和規律可循的。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詩歌鑑賞方法,歡迎來參考!

詩歌鑑賞方法

一、詩歌鑑賞有規律

詩歌鑑賞的一般規律就是由詩歌創作的過程決定的。詩歌創作的過程就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圖景相結合,然後將其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由此,我們進行詩歌欣賞就應由語言入手。言為心聲,作家賴語言將自己的情思輸入作品,讀者賴語言從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這就就是劉勰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語言文字的依託才能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詩歌欣賞的第一步就是揣摩語言,尤其要對詩句中的動詞、形容詞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來,要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詩中描繪的畫面再現和補充出來,獲得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如臨其境。再結合創作背景領會畫面背後無限深遠的意蘊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進入詩的意境。

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分別描繪了“赤壁江山圖”和“赤壁豪傑圖”。要想準確再現作者描繪的圖景,必須揣摩詩人描寫意象時使用的詞語。上闋中的“亂”、“穿”體現了山崖的不平、險峻、直插雲霄;“驚”寫出了波濤的氣勢,使人驚心動魄;“千堆雪”就是比喻,形象地描繪出江水拍打江岸後飛濺起的浪花的顏色和形態。在對這些詞語揣摩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調動感情,眼前會呈現這樣一幅圖景:長江洶湧奔騰,山崖陡峭,散亂地直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拍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同樣,下闋可以通過對“羽扇綸巾”、“談笑”、“檣櫓灰飛煙滅”等詞句的揣摩展開想象,在眼前展現出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的強敵的畫面。再聯想蘇軾當年四十七、被貶黃州的境遇,就不難體會出,他稱頌周瑜,意在抒發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卻壯志難酬的感情。

詩歌欣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進入詩的意境。在這首詞中,兩幅圖就就是“境”,壯志難酬情就就是“意”,二者結合構成了本詞磅礴而雄渾,豪放中略見蒼涼的意境。讀這首詞,一位襟懷超遠、有著英雄氣概的詩人彷彿就站在我們面前。

綜上所述,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可以歸納為:

一、揣摩語言、品味意象;

二、展開想象、再現畫面;

三、結合背景、體會感情。

用這一方法對辛棄疾詞《鷓鴣天》進行賞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

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鄉居期間所作,詩中的景物點染出生機勃勃的早春農村風光,組成的就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畫面。由這幅畫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欣賞和流連。詞的上闋“破”和“鳴”字非常傳神,“破”寫桑葉逐漸萌發、膨脹,不僅有動態,而且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速度和力量。“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高興、得意的神態。詞的最後兩句作者將“城中桃李”與“溪頭芥菜花”對比,讚美鄉野溪頭迎風開放的芥菜花,表達了一種對不屈精神和頑強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不僅要在平時多讀一些詩歌、多研讀一些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還必須要弄清並積累一些與詩歌鑑賞有關的名詞術語。

先來談談詩歌鑑賞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就是指客觀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區別在於:一個就是客觀形象,一個就是主觀形象。意象就是意與象的結合,客觀物象一進入詩人的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便成為意象,這就就是古人所說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歌中的形象都就是意象。如在《沁園春長沙》中描繪了一幅“湘江秋景圖”———“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詩中的“山、林、江、船、鷹、魚”本來都就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就是本身並沒有什麼感情色彩的物象,但與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結合,就表現出宇宙萬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的生機勃勃的氛圍和情緒。再如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中的“藤、樹、鴉”在現實生活中分屬動、植物,但與作家的意(羈旅之愁)結合起來,就呈現出一派衰敗、淒涼、孤寂的氣氛。這說明意象就是有著濃烈的情緒色彩的形象。

意境就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圖景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與意境在本質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就是主客觀統一的產物,都表現出濃烈的情緒色彩。區別在於意象就是詩歌藝術最小的意義單位,而意境則就是詩歌整體的藝術境界。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與意象就是一大一小的關係,意境與全篇對應,要在整首詩的意象的總和中產生。

如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急風、高天、沙渚、嘯猿、飛鳥、落木、流水”都就是包含著作家悲愴感情的意象,這些意象的總和構成了哀猿長嘯、鳥群迴旋、落木蕭瑟、長江洶湧的雄渾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這首詩就就是通過江水中的月影、沖淡柔和的月下燈光、聯拳靜憩的白鷺,躍出水面撥剌有聲的魚兒四個意象,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描繪了一個寧靜、安謐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青山、碧水、孤帆、遠日都就是包含著作家情思的意象,這些意象的總和構成了天門山中斷楚江、青山相對、碧水奔騰、遠日映照的雄偉奇麗的意境。

三、說“移情”

“移情”就是詩歌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所謂“移情”,就就是詩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創作物件中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彷彿具有人的生命活動。即古人所說的“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移情的過程就就是詩人先有某種情意而後將它移注於外物之中,達到物人合一,使物件活動擬人化的過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李逐水流”、“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些詩句就就是採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鳥、柳絮、桃李、蠟燭,這些本無感情色彩的“物”在詩人的筆下,宛若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息息相通,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