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清明節的詩歌

來源:才華庫 5.92K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是中國人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處於仲春和暮春之交,常有掃墓、踏青等活動,極易引發詩人的詩情,所以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關於清明的詩歌。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古人生活的一隅。以下是古人關於清明節的詩歌,歡迎閱讀

古人關於清明節的詩歌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意】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趣解】說到關於“清明”的詩歌,杜牧的這首《清明》恐怕最負盛名。如今,若選擇在清明假期出遊,不少人都會在揹包中放上一把雨傘,畢竟一說到清明的天氣,人們腦海中立馬就會蹦出“雨紛紛”三個字呀!

清  明  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大意】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飛舞,色彩斑斕,猶如在畫扇中一樣。桃樹滿園,桃花和鬱金花競相開放,紅遍了田野。人們興沖沖結伴踏青,出發時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顫顫欲滴,歸來時領略到微風穿過柳絲拂面而來。驕傲的馬匹在帳幃旁昂首嘶鳴,雞群從剛開啟的籠子裡爭先恐後地竄出來,“咯咯咯”地叫著,四處覓食。不知是誰瞄準鳥兒在發射飛彈?黃鸝趕緊飛入隔牆的庭院,在房頂上宛囀鳴叫,彷彿說:人們啊,請不要傷害我們,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吧!

【趣解】清明掃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而在發展過程中,清明節又逐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所以,除了掃墓,古代的人們還會在清明時節進行遊春、踏青、插柳、盪鞦韆等活動。溫庭筠這首《清明日》就是寫人們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遊玩的喜悅心情。

蘇堤清明即事

【南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大意】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趣解】清明是古人十分注重的節日,宋人每逢這天,幾乎家家賞花飲酒,出外踏青,熱鬧非凡。

清  明

【北宋】魏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大意】沒有花供我欣賞,也沒有酒供我消愁,我就是如此淒涼地捱過這清明節。私下裡揣摸,我的意態與趣味,竟然個那山野小廟中青燈禮佛的老僧差不多。昨天送走了寒食,我向隔壁老翁求來了新火,今天天天矇矇亮,就趕快點燃了窗前讀書用的油燈。

【趣解】當然,並不是每個人清明都外出遊玩,北宋隱士魏野的這個清明就過得頗為悽清。也難怪《宋史》裡說魏野“為詩清苦”了。

郊 行 即 事

【北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大意】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睏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的勸酒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遊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趣解】與杜牧不同,程顥碰到了清明節裡的一個好天氣,趁著好天氣盡情遊玩,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不過,程顥作為“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盡興之餘也不忘思索:友情啊,多麼珍貴;時光啊,多麼易逝。何不就把握住這眼前的幸福?

清  明  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歌,遙聽絃管暗看花。

【大意】清明節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杆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牆是刺史的府宅。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聽到絃聲,默默欣賞花朵。

【趣解】當白日遊樂的喧囂歸於夜晚的沉寂,白樂天藉著月色,滿懷閒情逸致,獨自唱著歌兒賞著花,好不愜意。在《記承天寺夜遊》中,東坡居士感慨:“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香山居士若聽得這話,怕是會忍不住說一句:“請算我一個!”

喜 遷 鶯

【唐】薛昭蘊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大意】清明時節,時雨時晴,正是春風得意之時。馬兒昂著頭,腳步輕快,身上的飾品也光潔漂亮,長長的馬鞭,有半截籠在袖子裡。花兒色彩鮮亮,人們不斷地觀賞,到處都是前來賞花的人。夕陽西下,人們還是捨不得離去,回去的路途上,滿是青青草色如煙。

【趣解】這首詞寫科舉考試後勝利者得意的情景,大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味。果然,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

清  明

【北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大意】清明時節,桃花李花朵朵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春雷萬鈞,將萬物喚醒;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古代有個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回到家裡,還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說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而一些高士,如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寧可被燒死在山中,也不要高官厚祿。千年之後,不管誰賢誰愚,都早已成為長滿蓬蒿的一座墳墓。

【解說】黃庭堅的這首詩,從桃李盛開,想到荒原中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我們常說:“旅行的意義,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旅行。每個人的終點似乎相同——人固有一死,但又大有不同——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何將這僅有的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值得每個人思索。

長 安 清 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大意】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怎堪芳草青青。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無事,以蹴鞠為戲。路上駿馬亂叫,綠楊叢裡,鞦韆上下飛舞。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這和昔年相似的風光,引起心頭的隱隱快樂。

【解說】韋莊主要生活在唐朝末年,那時的唐朝,早已不是國富民安、傲視天下的大帝國了,人們也只有在節日裡才可依稀想起當年盛世的模樣。這首詩讀來讓人唏噓不已。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大意】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儘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

【解說】戰爭是殘酷的,而百姓總是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願人類的未來不再有戰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