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朦朧詩歌參考

來源:才華庫 9.61K

朦朧詩歌的命運可謂是一波三折,臧克家、艾青等人都撰文表示反對。應該感謝鄧公,在他的時代,詩歌漸漸可以文學的本來面貌參與討論,不再屈服於政治的威壓之下。朦朧詩獲得了自己的地位和認同。

淺談朦朧詩歌參考

朦朧詩就其發展里程來說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體階段,以北島、顧城、舒婷為代表,就藝術風格來看,朦朧詩追求唯美的風格,追求語言的最大張力,儘可能的擴充詩歌的內容含量,一句話就是朦朧的效果。但他們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差別,北島有著強烈的哲學氣質,冷靜、獨立、反叛,絕不妥協。《回答》(節選)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這首詩較全面的反映的北島的這種氣質,從形式上看,問答式的形式從疑問到回答,最大的概括了詩人對那個變形時代的詰問和抗掙,理解這首詩要從時代背景中去把握,因為原來我們相信天是藍的,雲是白的。當然我們也必須用當時的詩歌氛圍中去理解這樣的表達形式才是有意義的和公允的,畢竟現在我們基本上都可以使用這種形式為文了,再舉一篇《一切》(節選)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一切語言都是重複/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愛情都在心裡/一切往事都在夢中/一切希望都帶著註釋/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這首詩歌無疑是淺顯和直白的,離開了那個時代看,只能是造句而已。《生活》僅一個字:網。是詩歌嗎,我以為不是的,算是比較的機智吧。舒婷和北島都屬於內向型的詩人但比較北島的質疑、拷問來,舒婷更注重人性的挖掘和宣洩,具有較強的浪漫主義傾向,更關注生命的本體意義,從寫作上看,舒婷偏重於直述胸臆的寫法,如《致橡樹》長時期一來我一直都很困惑,因為朦朧詩必然要使用象徵的`手法,象徵手法使得詩歌晦澀,但在舒婷這裡好象被奇妙的混合了,敏感、深情、委婉卻落落大方,是朦朧中的曙光。《這也是一切》中大量運用排比句式,不是、不是、不是等,也沒能擺脫形式的單一,在激盪人心的同時少了韻味和餘味。顧誠是個“固執的孩子”,如果說北島的理性追求和質疑批判構成了他的詩性存在,顧誠在堅持用未受汙染的心靈看待世界,他沉浸的心靈獨語的超驗體現裡,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黑色的世界和黑眼睛是他很獨特的體驗,他來自黑暗,這種尋找光明對他這樣的孩子而言,是個不可能任務,於是他在《生命幻想曲》裡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夢中世界,夢醒的時候,他的悲劇就開始了。顧成的創作我認為是很悲的感覺,但我感覺他更接近詩歌的本質,因為他的詩歌承載的最少。

北島、顧成等淡出詩壇後,新生代做為第二個階段繼續了朦朧詩,但同時表現出教強的變異性,這一代的詩人有更多的接觸其他文化的機會,內容深厚,但同時晦澀難懂,代表詩人海子,海子出身農民,自認為農村可以寫15年,海子紮根農耕文明,對城市的汙濁有著本能的排斥,他的詩歌裡月亮、黑土地、麥子等意象反覆的出現,表現了他對現狀的焦渴和不滿,這種情緒在現實中屢屢碰壁,海子雖然在詩歌充滿激情的說: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可是在生活中卻沒有關於幸福的一席之地。在《面朝大海》一文中,估計大家記得的最多的是: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喜歡的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的句子,被句中隱含的海洋感情所感動。這首詩中的海子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形象,海子以王者的形象面朝大海,是對世俗生活的本能排斥和拒絕。另一首《春天,十個海子》更加的晦澀,我今天也不能完全明白,但: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輕信死亡的形象已經宣誓他和這個世界的徹底決裂,在這裡,海子已經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或者訴說,他不需要回應,也不需要理解。12天以後山海關上火車碾碎了海子的頭顱……

新生代的另一個旁支以韓東,于堅為代表,這一派的詩人很有意思的要打到北島,他們拒絕精英獨白,反對英雄主義,號稱迴歸平民主義,消解崇高,結構悲壯,與之相適應的詩歌形式就是口語寫作,我在上一貼曾談過,成就不大。韓東的《有關大雁塔》: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為了爬上去/做一回英雄/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後下來。于堅的《尚義街六號》茶水是老吳的電錶是老吳的/地板是老吳的鄰居是老吳的。沒有太大的作為,它的意義僅僅表現為對朦朧詩歌的反動和消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