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解讀鑑賞

來源:才華庫 2.7W

一、《山居秋暝》

唐詩解讀鑑賞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主要是寫他隱居終南、輞川的閒適生活和山水風光。王詩藝術成就很高。無論是雄奇壯闊的景象,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細緻入微的自然物態,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對大自然敏銳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聲音和動態,或素描,或刻畫,揮灑自如,意境獨到。蘇軾概括王詩藝術特色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取景頗具畫家的匠心,而且畫面色彩常映襯得濃淡相宜,這在他的《輞川集》中有集中的體現。王詩語言清新凝鍊,樸素中見華採。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寫山水的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賦”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用了“比興”的手法。因而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二、《從軍行》(之四)

王昌齡:(698— 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其七絕能以精練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 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為其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描寫了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孤城”中將士堅守邊疆,表現他們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廣東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教學設計》。遼闊的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陰雲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門關這座孤城上向四處張望。在沙漠裡的戰場上,出征的將士身經百戰鐵甲都磨破了,儘管這樣,不殲滅敵人決不回家鄉。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評論家如沈德潛就認為“不破樓蘭終不還”有“歸期無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張學生有自己的理解。

三、《登高》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陽 (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其祖父為杜審言。早年南遊吳越,北遊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武鎮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武死,即移居夔州。後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於舟中。詩人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對後世影響深遠。

《登高》約作於代宗大曆二年(767)左右,是詩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亂後,詩人留寓夔州。時值九九重陽詩人扶病登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此詩向為人稱道,楊倫稱“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是詩人七言律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首聯以夔州的景物為物件,用高度概括的筆法,寫出了江邊秋景的壯闊與悲涼。詩人選取了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意象,並且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從感覺、視覺、聽覺、聲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寫形容,寫得極為精巧工緻,形象性和節奏感極強,也為全詩渲染了悽清悲涼的氣氛。頷聯緊承首聯而將寫景拓展到更深遠的空間,寫得極為開闊而雄奇。此聯上句寫“落木”,下句寫“長江”,“無邊”、“不盡”深遠開闊,“蕭蕭”、“滾滾”生動雄奇。此句寫得氣勢磅礴,而且又透視著不盡的悲慨之情,體現了詩人沉鬱悲涼的藝術風格。頸聯轉向抒發悲秋作客、多病登臺的身世飄零之感和悽苦孤獨的情懷。“悲秋”已難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飄零之苦,“獨登臺”又添孤獨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筆法寫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懷。尾聯上下句分別承頸聯上下句,“悲秋作客”帶來“艱難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窮困潦倒的悲涼之情。結尾“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表”(胡應麟《詩藪》)。

此詩在藝術上,把空闊蕭瑟的秋景和悽苦孤獨的情懷融合在一起,寫得蒼勁悲涼,典型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首先,詩歌的語言精工凝練,含蘊深刻。譬如首聯短短的兩句容納了六種物象,而且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形容描寫,可謂字字精當,無一虛設。又如頸聯意蘊極深廣,“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羅大經《鶴林玉露》)所以,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地。其次,詩歌的章法也頗有特點:“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胡應麟《詩藪》)。全詩通篇對仗,句句合律,一意貫串,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佈置而又無斧鑿之感。

《登高》賞析(陶道恕)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寫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