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訓練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來源:才華庫 1.59W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文言文訓練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①,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②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③而為氓。”文公與之處④,其徒數十人,皆衣褐⑤,捆屨⑥、織蓆以為食。

陳相⑦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⑨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 “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⑩。”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⑾,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⑿;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⒀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⒁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⒂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⒃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

【註釋】

①神農:炎帝神農氏,相傳他第一個製造農具,教導百姓種田,是中國農耕的發明者。神農之言:指戰國時期的農家學說。許行:楚國人,農家學派。②踵(zhǒng):腳跟。這裡用作動詞,登,走到。文公:滕文公,滕國君主。③廛(chán):老百姓的住房。④與:給予。處:住所。⑤褐:粗麻編成的短衣,指老百姓穿的衣服。⑥捆:編織。屨:用麻、葛等織成的鞋子。⑦陳相:陳良的學生。陳良是楚國譯文儒家人物。⑧饔飧(yōng sūn):早餐和晚餐。饔飧而治:一面自己做飯,一面處理政事。⑨厲:害。厲民:使民眾受到損害。⑩素:未染色的生絲絹。⑾釜:鍋一類的炊具。甑(zèng):用來蒸食物的陶土炊具。爨(cuàn):燒火煮飯。⑿陶:製陶器者。冶:制鐵器者。⒀舍:什麼。宮:室,家。⒁紛紛然:忙亂的樣子。⒃路:動詞,奔走。

【譯文】

有個研究神農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願意接受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所。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編鞋織蓆為生。

陳相來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即使這樣,還沒聽到治國的真道理。賢君應和百姓一起耕作而獲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麼這就是使百姓受到損害而供養自己,哪裡算得上賢明呢!”

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後才吃飯嗎?”陳相說:“對。”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粗麻布衣。”孟子說:“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孟子說:“戴什麼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孟子說:“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孟子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礙。”孟子說:“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製農具耕種嗎?”陳相說:“對。”孟子說:“這些都是他自己製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

“用糧食換農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具炊具來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夫嗎?再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燒陶鍊鐵,使得什麼東西都是從自己家裡拿來用呢?為什麼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麼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

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又耕地又兼著幹。”孟子說;“這樣說來,那末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又耕地又兼著幹嗎?有做官的人乾的事,有當百姓的人乾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製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製造之後才用,這是帶領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的一般道理。”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捆屨、織蓆以為生

(2)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3)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4)是率天下而路也

2.“奚冠”和“許子奚為不自織”中,兩個“奚”,意義、用法是否相同?請說明理由。

3.文中許行的“神農之言”主張的是________。孟子則抓住許行的話予以駁斥,孟子認為________。(用自己的話概括)

4.孟子在說理時,並非一開始就講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用了______的說理方法。這樣說理的好處在於_______。

5.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參考答案】

1.(1)弄到食物(或:維持生活) (2)哪裡 (3)忙碌的樣子 (4)動詞作動詞,奔走

2.第一個“奚”:疑問代詞,作“冠”(名作動)的倒裝賓語。“奚冠”,戴什麼帽子。

第二個“奚”:疑問代詞,什麼;作介詞“為”的倒裝賓語。

3.人人從事農業勞動,國君也要和百姓“並耕而食”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分工,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4.類比 從小到大,從遠及近,層層類推,巧妙地使許行的言論不攻自破。

5. 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的一般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