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圖,字子猶,山東膠州人文言文訓練及譯文

來源:才華庫 8.3K

高弘圖,字子猶,山東膠州人,萬曆庚午進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東林、齊、楚、宣、浙之黨詆排,而弘圖一無所附麗。嘗為御史,與逆閹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張彝憲督部事,弘圖恥□並坐,七疏乞休,帝怒。復罷歸。踰年而懷宗思之,召至闋,諮以時事,補南京兵部侍郎,尋擢戶部尚書。

高弘圖,字子猶,山東膠州人文言文訓練及譯文

甲申,福王立。以弘圖物望所屬,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其江北被兵郡縣兩年之內蠲其正稅等八議,並優旨答之。

未幾,馬士英輔政,弘圖、張慎言等持正,廷議起廢,慎言舉用吳甡。士英黨誠意伯劉孔昭率諸勳臣斥慎言於朝,聲震殿陛。弘圖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權,武臣何得越職□爭之?”既而士英疏薦阮大鋮,曰:“大鋮名在丹書①,非其罪也,人誣之耳。”大鋮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圖為證,以弘圖素不附黨,必不忌己也。弘圖乃曰:“大鋮頃者陳說,臣不知,無所參駁。若其起用,關係非細。昔崔、魏亂政,先帝首鋤大憝,欽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鋮與焉。以先帝明察,豈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議,以彰公論,則用大鋮亦自光明。”士英憤然曰:“臣薦大鋮,非受賄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鋮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圖奏:國書如古稱可汗故事,使禮尊會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當是時,國朝②方議遣師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議倔強不屈,國書無由達,使事不終,南征遂決。議者謂弘圖不達時勢,執承平故事,以虛文釀禍,然其時廷臣皆莫之計也。其後遣中官督畿輔、浙、閩餉,復設東廠,弘圖皆力爭之。士英怒,矯旨切責,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師,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圖在閣,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無□忌。時山東已失,弘圖流寓吳門,已復渡江入浙東。弘光亡,泣涕絕食,卒於會稽之竹園。

逸史曰:金陵立國,弘圖與小人同朝,不激不隨,持正守直,有足觀者。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弘圖雖非濟變材,使其幸而當平世,固一賢宰相也。

(節選自《南疆逸史》,有刪改)

【注】①丹書:古時以硃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②國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記述南明歷史,作者溫睿臨為清朝人,故稱清朝為國朝。

1.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為御史,與逆閹忤忤:違逆

B.兩年之內蠲其正稅 蠲:減免

C.以弘圖素不附黨,必不忌己也忌:嫉妒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肆:放縱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弘圖恥口並坐

②武臣何得越職口爭之

③及去,遂無口忌

A.與 且 以B.與 而 所

C.其 且 所D.其 而 以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弘圖性格剛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黨派紛爭,曾因與宦官不睦,先後兩次被罷官。

B.高弘圖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禮部尚書,提出的八點建議都得到皇帝的答覆。

C.高弘圖持守公道。他曾因劉孔昭越職侵權而當堂責問他,並堅持原則不為阮大鋮開脫。

D.高弘圖有軟弱自私的一面。被馬士英假傳聖旨斥責,就極力請求離職,不顧國家安危。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議,以彰公論,則用大鋮亦自光明。(5分)

(2)議者謂弘圖不達時勢,執承平故事,以虛文釀禍,然其時廷臣皆莫之計也。(5分)

參考答案

1.C(忌:憎恨)

2.B

3.A(然不能通古今之變,覽存亡之勢,如北使事宜,猶執承平故事,將為是具文乎?抑欲求當於國事也?)

4.D(“高弘圖有軟弱自私的一面”“不顧國家安危”錯)

5.(1)即便依從馬士英所奏,我請求(把這件事)交給群臣一塊商議,使公正的評論得以彰顯,那麼起用阮大鋮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即”“下”“彰”“用”各1分,語句通順1分)

(2)評論這件事的人認為高弘圖不明白當時的形勢,堅持天下太平時的舊例,因沒有意義的禮儀釀成禍患,但當時朝廷大臣也沒有人能想出辦法。(“達”“執”“故事”“莫之計”各1分,語句通順1分)

參考譯文:

高弘圖,字子猶,山東膠州人,萬曆庚午年進士,積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剛正耿直,東林、齊、楚、宣、浙各黨派互相詆譭排擠,而高弘圖任何黨派都不依附。高弘圖曾經擔任御史,和閹黨違逆,被革職,而聲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時候,宦官張彝憲管理工部事務,高弘圖以和他共事而感到恥辱,七次上書請求退職,皇帝大怒。又被罷官歸家。過了一年,懷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宮,拿時事諮詢他,補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為戶部尚書。

甲申年,福王立。因為高弘圖眾望所歸,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上奏的`江北遭受戰亂的郡縣兩年之內免除它們的租稅等八項建議,都被皇上用褒獎的語言給予答覆。

不久,馬士英輔政,高弘圖、張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議論起用舊臣,張慎言推舉任用吳姓,馬士英黨派的誠意伯劉孔昭率領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責張慎言,聲音震動宮殿。高弘圖說:“文武官員各有自己的職權。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職權,武臣怎麼能超越職權而爭持呢?”不久,馬士英上疏推薦阮大鋮,說:“阮大鋮名字在丹書上,但不是他的罪過,是因為別人誣陷他罷了。”阮大鋮趁機上前奏稱自己被冤枉陷害,並拉高弘圖為他作證,因為(他以為)高弘圖從來不依附任何黨派,一定不會忌恨自己。高弘圖就說:“阮大鋮剛才所說的,我不知道,無法彈劾批駁的。如果他被起用,關係非同小可。從前崔、魏亂政,先帝首先剷除大惡,親自審定逆案,來遏制那些邪惡之人,阮大鋮名列其中。憑著先帝的聖明審察,豈能容許擅自更改?即便如馬士英所奏,請求(把這件事)下發給群臣一塊商議,來彰顯大家的看法,那麼起用阮大鋮也顯得光明正大。”馬士英生氣地說:“我推薦阮大鋮,不是接受了賄賂。有什麼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終起用阮大鋮為兵部侍郎。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圖上奏:國書要依照古代稱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禮節,尊從典章會要,不可屈膝而導致有辱使命。正當那時,本朝正商議派遣軍隊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後,堅守他的主張倔強不屈,國書無法送達,使事情無法完成,南征之舉就決定了。評論這件事的人認為高弘圖不明白當時的形勢,堅持天下太平時的舊例,因為無用的禮節釀成禍患,但當時朝廷上的大臣也沒有人能想出辦法。這之後派遣宦官總管畿輔、浙江、福建的糧餉,再設定東廠,高弘圖都極力反對。馬士英大怒,假傳聖旨嚴厲斥責他,高弘圖於是堅決要求辭職。八月,被加封為太子少師,又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十月,終於離職退休。高弘圖在內閣時,馬士英還畏懼他,不敢放縱自己的想法。等到他離去,就無所顧忌了。當時山東已經丟失,高弘圖流亡寄寓於吳門,不久又渡江進入浙江東部。弘光帝被滅亡後,泣涕絕食,死於會稽竹園。

逸史說: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圖與小人同朝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隨附逆,堅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達古今的變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勢,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於太平時的舊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實際作用的形式呢?還是要追求對於國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圖雖然不是濟世變通之材,假使他有幸處在太平盛世,本來是一位賢明的宰相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