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寓言故事嗎

來源:才華庫 2.52W

中國的成語與寓言有關的,大家知道哪些?成語故事是寓言故事嗎?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成語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故事是寓言故事嗎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摺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後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獄被關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後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進監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後來獲得倖免,於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裡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裡受煎熬要好得多。我並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楚人渡河

楚國人準備偷襲宋國,進軍的線路是打算渡過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國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舉獲勝。

楚國經過周密謀劃,先派人到澭河邊測量好水的深淺,並在水淺的地方設定了標記,以便偷襲宋國的大部隊能沿著標記順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漲,而楚國人並不知道這個情況。部隊在經過澭河的時候依然照著原來作的標記渡河。加上又是夜間,結果,士兵、馬匹大批地進入深水、漩渦,使楚軍措手不及。他們被湍急的澭河水攪得人仰馬翻、驚駭不已。漆黑中,澭水裡人喊馬嘶、一片混亂,簡直像數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這樣,楚國軍隊被淹死1000多人,僥倖沒死的也無法前進,只好無功而返。

先前,楚國人在設定標記的時候,當然是正確的。如果河水不漲,他們是可以依照標記渡河的。可是後來,情況變了,由於河水暴漲,水位升高了許多,而楚國人在不瞭解變化的情況下仍按原來的線路渡河,當然只能慘敗。

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人們必須隨時根據新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就會吃虧、跌跤。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虎死撤備

一個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沒有別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裡,生活過得安逸清靜。

然而沒過多久,他發現一隻老虎總是蹲在不遠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張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靜的湖面落下了一塊大石頭那樣,頓時起了波瀾。若石全家因為老虎的出現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為應急的措施,他一面帶領全家老小日夜監視老虎的動向;一面用日出鳴鑼、日落燃火和夜間搖鈴的方法驅趕老虎。為了增強防範能力,減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籬笆改成高高的土牆;在牆的四周樹起一道用荊棘築成的屏障;在山谷裡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這些周全的舉措、鞏固的設施使老虎望而卻步。整整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從若石家裡得到任何好處。

一天,若石聽山裡人說發現了一隻死老虎。他跑去一看,認出它就是經常出沒在自己住宅周圍的那隻虎,所以非常高興。若石以為威脅自己的`那隻虎死了,等於根除了心腹大患。於是,他放鬆了對野獸的監視;撤除了打虎的裝備。家裡的院牆損壞了也不去修復;荊棘圍成的籬笆破爛了也不去整補。他每天過著高枕無憂的生活。

沒過多久,一隻貙(chu)在追逐麋鹿的時候從若石的屋後經過。它聽見若石家裡有牛、羊、豬的叫聲就止了步。這隻貙闖進院子,躲在若石的屋角邊窺視了一會兒,見四周沒有人,於是跑進牲畜棚裡亂咬亂抓起來。若石聞訊後趕去觀察,發現一個像山貓的傢伙正在咬吃一隻山羊。他不知道那就是性情凶猛的貙,所以用大聲的喝斥去趕它。可是貙並不害怕,它仍然咬著羊不放。若石見這個傢伙不肯走,拾起一塊石頭向它砸去。誰知那隻貙突然丟開了羊,轉過身先舉起兩隻前腿像人一樣直立起來,接著猛然撲向若石,用利爪把他抓死了。

一些有學問的君子議論說:“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然會落到這種下場。”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掌握看問題的正確方法,善於透過現象總結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一隻虎想吃人,飢餓的虎都吃人;一種凶猛的野獸會害人,所有凶猛的野獸都害人。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韋編三絕的啟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想人前顯耀,就得背地裡受罪,不經一番風霜苦,哪得滿園梅花香。克服投機取巧的思想,紮實讀書,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很有用的人。

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嘆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kao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