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源:才華庫 1.37W

同學們,有關古代的成語寓言故事,下面就是4個,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4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寓言故事的成語1:搖頭擺尾

有一對錶兄弟相處感情很好,表兄叫臨濟,表弟叫元安,兩人年齡只相差1歲,是很要好的朋友。這表兄弟兩人的性格很不一樣,臨濟遇事冷靜,不愛虛誇張揚,性格內向、穩重;元安卻好說好動,喜歡錶現自己,性格外向、輕率。

這一天,元安到臨濟家做客,臨濟設酒席款待他。表兄弟兩個邊喝邊聊,興致很高。不知不覺,酒至半酣,元安十分得意地對臨濟說:“表兄,告訴你一個好訊息,你一定會替小弟高興的。”臨濟關切地問:“表弟有什麼喜事,快說來愚兄聽聽。”元安說:“小弟前日已得縣令賞賜,就要被提升了。”看著元安那副高興的樣子,臨濟並沒有一絲笑意,也沒有一句表示祝賀或恭維的話。元安原本以為會得到表兄的讚賞,可是臨濟的表現卻使他很失望。

看看天色已晚,元安這才想起應該回家了。他起身告辭時,臨濟卻一把拉住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弟,聽我告訴你一件事吧。有一條赤尾鯉魚,樣子十分好看,它自己也甚是得意。這一天,鯉魚搖著頭,擺著紅色的尾鰭,向著南方游去了。可是它這一去,連它自己都不知道會游到那兒。如果游到寬闊的河裡,那還算幸運;如果是游到了別人家醃魚肉的缸裡,那豈不是死路一條嗎?”

臨濟一番話,元安立刻深感慚愧,自覺不如臨濟。

所以說,人們在順利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得意忘形,現出一副搖頭擺尾的輕狂相。

寓言故事的成語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剷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藉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臺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漢武帝抱病回京,瞭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隻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奸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坐觀成敗:坐在一旁冷眼觀看別人的成敗。多用來形容袖手旁觀。

寓言故事的成語3:大器晚成

古人其實也很聰明,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鑄造大鼎啊什麼的,也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因為越大的鑄件所需要的冷卻時間就越長,所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但是古人的心態好,相信“好飯不怕晚”,雖然等得久一點,但“大器”終能“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年輕人叫崔琰,人長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歡讀書,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劍,不務正業。但他性格好,為人又仗義,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們不喜歡他,覺得他這個人沒什麼文化,跟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因此,那些文人們都故意躲著他,一旦崔琰上門來,他們就都躲著不見。

有一次,崔琰上門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結果被堵在大門口,下人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讀得實在太專注,根本抽不出時間見他一面。平時外向大方的崔琰聽了這話,鬧了個大紅臉,嘴上雖不說,但他心裡明白,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粗人,不配結交有學問的人。最後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對崔琰刺激很大,他終於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會武功只會被人認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此,崔琰到處拜師求學,虛心求教,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漸漸地,他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為人和學識也慢慢被大家認可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尊敬他。

後來,袁紹聽說有崔琰這麼個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當自己的謀士。崔琰當了謀士之後發現,袁紹手下士兵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常常做一些挖墳掘墓的喪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勸,讓袁紹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紹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這麼做。

後來,袁紹被曹操所滅,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覺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願意跟著他。歸順曹操之後,崔琰果然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當時,曹操有好幾個兒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曹操心裡很想立曹植,因為曹植年紀雖小但是聰慧過人,聰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歡。崔琰覺察到曹操的心思,仍舊直言不諱地規勸曹操不要這麼做。他坦言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幼的後果就是後患無窮,很難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長久不衰。

曹操聽了他的諫言,吃驚不已,他問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繼承人,到時候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崔琰回答:“即使是親屬我也要這麼說,因為這有關江山社稷。”曹操十分欽佩他的剛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這麼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著崔琰的成就來教訓他,讓他跟崔琰多學著點。可有了成就之後的崔琰卻從沒有看不起崔林,反而總是派他做這做那,有意培養他,也常常誇獎他。

大家對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覺得崔琰這麼做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崔林將來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卻不以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輕時候的事跟大家說:“我年輕時候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子,但是現在你們也誇獎我是個有成就的人。你們就能斷定崔林將來一事無成嗎?我倒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後來,崔林在崔琰的提攜下,很快嶄露頭角。相比崔琰,崔林是個心胸更加豁達的人。魏國建立之後,他被派到幽州當刺史。

當時,中郎將吳質統領河北軍事,崔林卻從不和他來往,更不會逢迎諂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別駕,打算從中調解。別駕是州刺史的佐官,雖說是輔佐的官員,但是級別很高,不與刺史同車,單獨自己有輛小車,所以稱為“別駕”。王雄對別駕說:“吳質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圍的郡守們,沒有一個不給他寫信說他好話的。可是你們崔刺史卻自命清高,從來不和他往來,也不給他寫一封信。一旦他不高興了,以工作不力為由殺你以儆效尤,到時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嗎?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讓你們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辭別王雄,別駕趕緊把這事告訴給崔林。崔林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吳質他要是真看我不順眼,憑他手裡的權力,讓我這個州刺史滾出這個州,就像脫掉他腳上穿的靴子一樣,容易極了。既然整我這麼容易,他幹嗎還費工夫去殺你這個別駕?你聽好了,這裡是幽州,旁邊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們想辦法跟胡人拉好關係,不讓他們犯上作亂,那吳質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整我們。可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公務,惹怒了野蠻的胡人,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滋擾生亂,到時候,不但讓皇上憂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別人手上。”別駕聽了崔林這番話,心裡就安穩了,也不再瞻前顧後,而是一心輔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職期間,幽州百姓安寧、民族團結,雖處邊塞,卻一片昇平景象。但是後來,他還是因為不會諂媚巴結,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絆子,最後被降職為河間太守。雖被貶為一個小官,但崔林仍舊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沒過多久,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為“大鴻臚”,專門負責接待少數民族派來的使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

任大鴻臚這段時間,崔林很用心,他發現每次有外國使節前來,魏國為顯示自己財力雄厚,就賞給使者非常豐厚的禮物。其他的小國聽說了,覺得只要派出使節就能換來財物城池,紛紛效仿,樂此不疲。漸漸地,這讓魏國越來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國家那點積蓄都用來打發上門拜訪客人了。為了國家長遠打算,崔林認為此法不可繼續實行。於是,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翻閱了很多古書,從中查詢有關歷朝歷代對待使節的舊例,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節的制度,使外交禮儀規範化。這樣一來,對待每個小國都一視同仁,既融洽了各國的關係,又節約了國家開支。

崔林的聰明才智讓他很受重用,後來官職一路高升,他也不負皇恩,從不吝嗇自己的智慧和時間,一輩子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最後積勞成疾離世。崔林的確如崔琰預想的那樣,“大器晚成”,成為了受人愛戴的好官。

但是,雖然崔林和崔琰一樣,兩兄弟都是後人“大器晚成”的典範,但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剛正不阿,雖然做官做到尚書一職,卻因為反對曹操建立魏國而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罵曹操是一代奸賊,悔恨自己當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後,可憐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殺於獄中,不得善終。

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也被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說的一句安慰話。但崔琰、崔林兩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

寓言故事的成語4: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七年級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斷織教子: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