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謙讓》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3.0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梁實秋《謙讓》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梁實秋《謙讓》讀後感範文

七八個人一塊去酒店吃飯,有主有賓。

畫面一:七八個人擠擠攘攘湧入酒店的包房,一桌豐盛的酒菜早已被主人點好擺上了餐桌。沒待主人招呼讓座,大家都猴七猴八自行方便地坐下了。主人的開場白正要說出來,已有人主動開腔了:“我們就不客氣了啊!”,隨著話音落下,一雙雙筷子也各取所需地伸向了滿桌子的佳餚。

畫面二:七八個人文質彬彬地相互請讓著走進酒店,面對著一桌豐盛的酒菜大家謙恭地禮讓著不肯先就坐,待聽候主人安排。主人依客人的職位、輩份及請吃飯的主題安排就坐。即便如此,賓客之間仍是互相謙讓著相攜入座。賓主之間在客客氣氣、有禮有節的氛圍中一塊進餐。

這兩個畫面,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讀梁實秋的散文《謙讓》,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這樣兩個畫面。有人會說,畫面一是真性情,畫面二是假禮讓。暫且不論是真性情還是假禮讓,我倒覺得不論真假與否,做了謙讓的姿態,就比沒有做更好。

戰國思想家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意思是說,人與生懼來的本性就是利己的。因為利己是生存的需要。我非常認可這種說法。地球上有考證的生命存在已有38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一些物種早已消亡,而一些卻存留下來了。消亡的物種是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不利於他的生存,而它們自我保護的能力也顯然不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存留下來的卻與之相反。就自我保護能力而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最原始的“利已”行為。常看《動物世界》,我們就會知道動物自我保護的本領也是花樣百出,它們會採取一些措施甚至用損害對方的行為進行自我保護。比如變色龍,比如剌蝟,比如會放出臭氣來讓其它動物眼睛又辣又疼、流淚不止的臭鼬鼠。在此引入物種的消亡和動物的自我保護能力,是想說明人之所以能一代一代存留到現在,能立於其它物種之上,是因為人也是一種天生利己的生物,是人之本能,與善惡無關。這是毋庸置疑的。

梁實秋的《謙讓》以生活中進餐、選舉等幾個“貌似”謙讓的例子,說明一般人處事的道理:總是在“於人無利,於己無損”這種“可以無需讓”的`時候才會去“無妨謙讓一番”的,而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這與荀子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不謀而合。由此,他在《謙讓》一文之首就感嘆道:謙讓彷彿是一種美德。

然而,謙讓何償又不是一種美德呢?人利己的本性與辭讓、忠信、禮義等道德原則是矛盾的,如果順從人性的自然發展,就會破壞社會道德、秩序,甚至導致動亂。因此,社會要安定,人們之間要和諧相處,就必定要求人們剋制利己的本性。這也是孔聖人竭力強調“克己復禮”的原因所在。人的原始利己本性的趨動力無疑是強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人能夠做到謙讓,就是一種克己的表現,誰能說克服自己的慾望而適從社會安定和諧的需要,不是一種美德呢。

我倒以為,不管謙讓的初衷如何,不管謙讓的形式如何,不管謙讓的表象下藏著多少不能與人道來的微妙,也勿需去在意謙讓的結果是不是“豪不利己,專門利人”,在利益擺在面前的時候,只要人們做出了謙讓的姿態,哪怕只是虛假一讓,我們也不能不稱其為美德。況且這世界上有一些事物是不能究其根本的,我們只需看其表象而去感覺它的美好。比如恆綿千古的愛情,表面上是愛的付出和給予,實際上也是盼望得到和擁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利己。難道我們會因此說愛情不美好嗎?謙讓也是如此。

率真(真性情)一詞,人們一直是把它作為“褒義詞”來使用的。然而,不擇場合、不掩原始本性的率真卻是和諧社會的大忌。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評論別人的謙讓是不是“於人無利,於己無損”的虛情假意,也不要苦苦考問自己是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謙讓,在唾手可得的大小利益面前,我們還是不妨多做出點謙讓的姿態吧!謙讓的姿態也是很美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