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傳之感

來源:才華庫 1.34W

篇一:讀書筆記 魯迅

讀魯迅傳之感

魯迅傳

深邃、沉重、嚴厲、倔強、勇毅、果敢??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吸著菸斗、面目嚴肅冷峻,一提起這些詞語,大家可能會想到魯迅先生,是的,今天我就為魯迅寫一篇傳記,為大家呈現一個全面的魯迅先生。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記》等。

童年時期,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珍藏著。

青年時期,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佈,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的棄醫從文是我最感興趣也是我最欽佩的一個舉動。在留學期間,他本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於是他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同時,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誌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階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其實,我覺得,在日本的留學使得魯迅先生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理智,這是魯迅先生人生的一大轉折,這也使得他的人生實現了從平庸項偉大的過渡,成就了他後來輝煌的一生。

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巔峰,毛澤東同志曾經評價魯迅說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1918年5月15日,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新文化運動,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大膽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裡,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 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察覺到平時察覺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可以說魯迅的小說不僅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充分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6部雜文集。在這16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緻的分析,有果 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型別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援青年學生的正義鬥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創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同情並極力幫助那些處於水深火熱的普通民眾,他以筆為矛,以書為盾奮戰在革命的第一線。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將史詩般屹立在中國歷史的畫卷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