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中對“蒼涼”意境的追求

來源:才華庫 2.48W

張愛玲是我國著名的才女作家,創作了許多悽婉唯美的愛情故事,其中,尤以其對蒼涼意境的追求最為人稱道。

張愛玲小說中對“蒼涼”意境的追求

 一、小說時代背景,渲染蒼涼氣氛

《半生緣》講述了戰亂年間舊上海幾個年輕人的悲歡離合,故事中有愛情、親情、友情,更有背叛、仇恨、妥協,是一部極具悲劇色彩的愛情小說。故事始於民國時期,到處充斥著戰亂、爭鬥,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很多人為了生存紛紛放棄了自己的底線,將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踐踏在腳下,去追求那種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生活。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也不例外,在時代的大潮下很難保有初心,他們渴望抗爭又無能為力,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顯示出了命運的殘酷以及生命的蒼涼。

故事的主角――顧家兩姐妹有著迥異的性格,姐姐顧曼璐迫於生計不得不去做歌女,後又委身於富豪祝鴻才,婚後發現丈夫的花天酒地,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生子,讓妹妹顧曼楨替自己生了孩子,因而犧牲了妹妹一生的幸福。妹妹顧曼楨是一個有思想,有理想的新時代青年,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也有一個心儀的物件,然而在姐姐的陰謀下她無力反抗,被迫與姐夫生子,自己的愛情也就此葬送。姐姐的做法無疑是違背道德和倫理的,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如果失去了丈夫的庇護,顧家姐妹的命運無疑會更加悲慘,所以妹妹對姐姐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既恨姐姐的狠心,又對現實無可奈何,如果生命都無法得到保障,愛情又該何去何從呢?張愛玲在敘述人物經歷的時候,以時代背景為烘托,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最終的選擇,用悲劇來引發人們的反思,張愛玲對蒼涼意境的追求,實際上是對社會的抨擊和不滿,對人性的鞭笞和責問。

 二、利用寫作手法,營造蒼涼意境

眾所周知,不同的寫作手法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如果單純採用簡單的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只會引起讀者的閱讀疲勞,不能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張愛玲用了倒敘的方法,為人物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同時運用第三人稱的描述手法,使讀者通過全能的視角感受到故事中真切的情感,被人物的一舉一動所感染,為其命運的坎坷而擔憂,從而產生蒼涼之感。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使讀者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書中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之相比,第三人稱則會讓讀者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的思維,讀者也會更加深入的思考文章的內涵。

例如《半生緣》中,開篇提到與曼楨相識是多年前的往事,將我們從現代一下子帶入了民國時期,雖與伊人相識相愛,卻無緣相守,道盡了無盡的滄桑。在描寫曼璐時,一邊寫著她的狠毒與無情,一邊又表達了對她的深刻同情,為了家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看著逐漸衰敗的容顏,想要尋找一個堅實的後臺,讓自己的下半生不用再如此辛苦,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在丈夫面前強顏歡笑,勉強維持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甚至犧牲了一直維護的妹妹,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張愛玲在書中用大量的文字和反諷、嘲弄的手法描述了曼璐的衣著、形態、心理,將民國時期女性獨立生活的艱辛,被迫向生活妥協的無奈描寫的淋漓盡致,文章中盡顯蒼涼意味。

 三、小說主題,道盡蒼涼

愛情是美好而又珍貴的感情,也是小說中永恆的主題之一。很多人追求愛情,是在尋找心靈的港灣,有一個人始終站在自己旁邊,肯定自己,追隨自己,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然而愛情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物質保障,愛情就會像水中的浮萍,終將湮滅在現實的浪潮之中。在《半生緣》當中,曼楨在當時的背景下無法自立投降與現實,顧家母女為了現實將曼楨投入火坑,世均在等待中絕望,每個人心裡都有愛,每個人都屈服於現實,所以愛情之星隕落在黑暗的現實當中,被世上的塵埃掩埋,這是何等的蒼涼。

在張愛玲的作品當中,蒼涼是最為常見的,幾乎每個張愛玲蒼涼的故事中,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不幸的女性主人公,她的作品中道出了社會環境對女性的影響程度之深。她對蒼涼意境的追求,也是對其自身悲天憫人的故事的一個包裝,這樣的創作能夠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創作意圖。張愛玲用文字譜曲蒼涼,不禁讓人想起那一曲二胡與鋼琴合奏的《風居住的街道》,悲涼的風吹過滄桑的街道,怎一個蒼涼了得。

四、結語

從《半生緣》中,我們看到了亂世之中小人物生存的不易,感受到了張愛玲小說中傳達的蒼涼意境,這與張愛玲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張愛玲的半生都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看盡了人間百態,她的小說都是她內心情感的釋放。她用客觀冷靜的視角勾勒了蒼涼時代背景下人性的殘忍,愛情的脆弱,生活的艱辛,她的作品是對社會、對人性的控訴,飽含著高度的哲學意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