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學習教科研考察報告範文

來源:才華庫 2.36W

為進一步拓展視野、創新理念,學習外地先進經驗,促進我地區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發展,2013年4月23日至28日,以地區教體局領導周鵬程為團長、羅鈦忠為副團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11人赴廣東進行了為期一週的考察學習交流活動。廣州市天河區教研室引領該區教育所結出的累累碩果和輝煌成就,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各校見解獨特、特色鮮明的教學實踐、一流的教學質量、濃郁的校園文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穫頗豐,啟迪甚大。

赴廣東學習教科研考察報告範文

一、基本情況

此次考察學習交流,是林芝地區教育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進一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破解我地區制約教學質量提升難題而進行的。考察學習交流的重點是借鑑廣東先進的教科研工作操作層面的開展情況、教師專業發展情況、課堂教學實踐以及基礎教育最新發展動態方面。

參加此次教科研考察學習交流活動人員構成為:地區教休局教研室3人,各地直學校、林芝縣中學等8人,共計11人。在教體局周鵬程副書記、副局長積極協調下考察成員深入廣東省天河區教研室、昌樂國小、駿景國小、匯景實驗中學、四十七中學等部門學校進行座談交流5次,聽課8節,觀看演示教學兩場次,獲贈相關教學資料22餘冊。

二、 主要亮點

(一)教育行政部門對教科研工作重視力度之大空前絕後,令人驚歎。

天河區教研室現共有31人,覆蓋19所中學、52所國小,13多萬學生,7000多名教師,涉及到從國小至高中階段所有的學科。教育行政主管領導非常支援教科研工作,始終秉持“科研興教”的宗旨,千方百計排除干擾,抽調本學科專家型、研究型、學者型優秀教師從事教研這項工作,從財力、人力、物力上增加投入力度,確保了教研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教研室發揮了職能和導向的作用,引領各校教研工作有聲有色高效的開展。

1.天河區教研室人員以“研究、引領、服務”為宗旨,分工明確,各負其責。2.每個成員承擔本學科先進理念的傳播和教學方法的指導。有一套程式規範、科學嚴謹的“集體備課”實施細則並不折不扣加以實施;有一套非常精細化的課堂聽課序列,對課題的內容、結構、方法、時間、問題等各個方面進行檢測,從而查找出存在的癥結所在;要求一個月必須有一次實地教研、一年集體下基層10次等。3.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本區實際的科學的量化評價體系;期末考試統一管理,有利於適時檢測各學校教學情況,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可以督促學校及教師增強緊迫感和榮耀感;實施經典教育工程,組織青年教師大賽、中年教師學科基地、45週歲以上評選終身成就獎。

(三)以教學質量為核心,各學校特色鮮明,亮點紛呈,成效顯著。

昌樂國小實施“活力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成為核心價值取向,校園處處充滿著活力四射的教師和學生。駿景國小倡導“生本理念”,始終追求高效的課堂是“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快樂”,總是把教師“縮小”,把學生“放大”,總是讓教師“隱身”,讓學生“上線”, 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具體做法是:1.“生本課堂”要求提前備課,集體討論,輪流執筆,並由骨幹教師把關稽核,既培養了新教師,又發揮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對教學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2.完全替代了學生的課堂筆記和課輔資料,減少了學生課堂書寫筆記的時間,增加了思考和練習的時間;減輕了書包,卻提高了效率。真正體現了“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3.“講學稿”提前發給學生,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課前預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4.強調師生互動,共同探究,正是倡導了“發展和提高”的新教師觀和學生觀,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5.大容量的`訓練體現了教學“精講多練”的精神,對於常態生源下的教學質量提高尤其重要。這種訓練不是刻板機械的複製,而是在師生大面積活動中完成的。6.“生本課堂”中的練習安排,分普及題(人人要做)和提高題(供同學選做),較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分層要求”的分層教學思想,使得學習後進的學生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同樣得到鍛鍊和提高。匯景實驗學校和47中學,以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教研促教學,教學成績突出,並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特長突出。特別是匯景實驗學校全體學生利用下午上課前15分鐘練習鋼筆字的做法,以及47中學體育觀摩課遊戲始終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做法,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三、思考啟迪

對照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質量,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實際,我們深深地感到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緊迫與壓力,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必須大膽改革,敢於創新,嚴格管理,精細求實,發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強化推進措施

強化教學科研,夯實課題研究,讓教研直接為教學一線服務。作為地區教研室,要加大人員的配備,將一批學科專業紮實,立志教學研究的優秀教師充實到地區教研室,形成對全地區各學校學科的“研究、引領、服務”工作。教研人員應該不少於15人(國小、國中、高中階段語文2人、數學2人、藏文2人、英語2人、史地政2人、物理1人、生化1人、音體美3人);期末考試統一管理,以差異係數為依據對各校教學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大面積提高地區教學質量。學校應當努力配合教研室抓好教科研,從自己的優勢出發,以問題為紐帶,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幹隊伍。大力推廣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走內涵發展之路應當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戰略決策

這些學校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保持這樣一種“高位持續走強”的態勢,的確是與其苦練內功,堅持內涵發展分不開的。走內涵發展之路,是他們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現實而明智的選擇,這一點給我們的啟迪是深刻的。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但這不能成為學校上等級、上臺階的根本標誌。在確立發展規劃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實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個性”上下功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辦學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要創新、教學質量控制體系要優化、校園文化建設也要重新整合,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不斷思考、探索和實踐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完全在規模上,而在內涵建設、科學管理上。惟有如此,學校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創出品牌,才能將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三)積澱校園文化,發展學校特色,努力增強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打造學校的獨特文化內涵,形成學校的辦學風格與理念。我們以往在學校的辦學質量上強調了管理、師資和生源等顯性要素,但卻忽視一個極其重要的隱性因素——學校文化。一所學校的發展,要有內涵的東西,這種內涵就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和精神,也是一所學校的個性所在。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表層的物態文化。物態文化首先是師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課、論文發表等,其次,比如校園環境、學校建築等等;二是淺層的行為文化,包括聽課評課、學術交流等等;三是中層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常規制度等等;四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這是學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團隊風貌等等。一所學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種精神文化存在於師生員工的腦海和心靈之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是這種精神文化才產生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思我們自己缺少的正是這種學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因此,我們應當學習他們,立足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學校內涵發展的要素,如辦學理念、治學風格、優質師資、優良傳統等。努力積澱自己的校園文化,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提煉出自己的學校精神核心,聚結成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激發出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的情緒與敬業勤奮的精神,推動學校工作不斷前進。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全地區教師儘快形成良性的梯狀發展格局

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興教之本。“以教師為本,以人才為貴”會產生巨大的核融合能量,這一點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才難之嘆,古今共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針對我地區現實狀況,建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一定要嚴把教師入口關,把合格的教師安排到教育行業,不能因為就業和穩定就把一些專業知識和能力差的人員調到教育行業做教師,為什麼實施了幾十年的xz基礎教育,大學聯考成績始終沒有一點提高?雖然因素很多,但教師素質的低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名師隊伍,另一方面也要紮紮實實、持之以恆地推進自己的“青藍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本基礎。

縱觀兩地教師隊伍的差別,關鍵在於本地教師缺乏競爭意識、缺少壓力和責任心、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教育需要冷靜,需要我們遠離熱鬧、刺激和極端,趨於安靜、恬淡與穩健,需要我們付出專心的靜修和耐心的苦熬。教育不是市場,不需要擁擠的人流和浩大的聲浪;教育不是官場,不需要陽奉陰違、八面玲瓏。在逐漸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教師要坐得住,坐得穩,坐得牢,坐得久,坐得實。

(五)進一步增強抓質量的意識,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這些學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質量一流。始終堅定不移抓質量,正確處理好課改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既不用教學成績代替素質教育,也不把實施素質教育與爭創教學佳績對立起來。他們持續走強的祕密就是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學生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校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升學率。在這些學校,家長們都樂意把孩子往那裡送。他們這樣做,不只是孩子學得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裡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有文化學習和琴棋書畫球等興趣愛好發展之樂,無拖課、補課之苦和“題海戰術”、機械訓練之累。老師們的“生根之策”是“導學”——按認識規律,為學生設計一條求知之路,一條將教學內容、方法及師生活動組合起來的最好程序,不僅讓學生會學,還讓學生樂學。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這種做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經過一週的考察、學習與交流,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提升了我們的境界,更新了我們的理念,豐富了我們的閱歷。一週的緊張學習,我們見識了名校的風采,找出了自己的差距。一週的學習,行程匆匆,收穫滿滿。考察期間,得到了廣東省天河區教研室的大力支援,他們周密的安排和熱情的接待令我們倍感溫暖。每一個參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深深吸引和震撼著我們每一位的眼球和神經,我們如痴如醉徜徉沐浴在取經學習的氛圍中,欣喜、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在領略華南旖旎秀美的風光,欣賞現代化大都市繁榮景象的同時,也深深思考著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巨大差距,為此我們殫精竭慮的思索著,內心充滿著憂患和期盼……回到林芝已有數日,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他們優質的師資資源、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藹然可親的面龐、學生臉上洋溢的笑靨以及勃勃升騰、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校園,時刻縈繞在我耳際,心中不由激盪起伏,總有一種“情寄羊城、魂留珠江”的情愫在裡面,一個人一生能擁有那樣的優質教育是他一生的幸福和寶貴財富啊。

心靈已經沉靜,措置好我們的思維,帶上我們的責任,運用我們的智慧,奉獻我們的熱血,為林芝地區的教育事業做出我們的一點涓埃之力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