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方案範文

來源:才華庫 2.31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監測方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監測方案範文

監測方案1

一、基坑安全自查的專案

1、支護結構監測

①支護結構壓頂樑變形監測

②支護結構深層水平側向位移監測

③支護結構應力監測

2、水平及豎向支撐系統監測

①支撐結構軸力監測

②支撐結構兩端點的差異沉降監測

③坑底結構回彈監測

④立柱內力監測

⑤立柱沉降監測

3、水工監測

①坑內外地下水位監測

4、環境監測

①周邊建築物變形監測

②周邊道路變形監測

二、監測佈置方案

1、支護結構頂面垂直及水平位移監測

在連續牆頂部的支護結構上佈設A1~A120共計120個監測點,點距約為9m,保證每個支護結構與支撐節點均有一個監測點,點位用一金屬標誌頭埋設於支護結構頂部。

2、支護結構側向變位監測

在支護結構內埋設帶導槽PVC塑料管,以跟蹤支護結構位移。選擇在可能產生較大變形的部位,共佈設9孔(C1~C9),深度同樁牆深。為保證成孔率,另佈置3個備用孔(C10~C12),共計12孔。PVC塑料管外徑70mm,所有測斜管埋設中,測斜管的導槽必須垂直於基坑邊。先行埋設的測斜管用細鐵絲按導槽方向固定在鋼筋籠上。埋設於檢查孔的測斜管需用乾燥黃砂密實測斜管與鋼管內壁間的空隙。

3、支護結構鋼筋應力監測

在支護結構內佈設鋼筋應力測點,共佈設10個斷面,即G1~G10,每斷面在迎土、迎坑面各埋設一個鋼筋應變計;根據本工程的設計方案,自支護結構鋼筋籠頂端向下5m佈設1只應力計,鋼筋籠底端向上也按5m距離佈設一隻,另六隻以2.5m間距均布,這樣每個應力測孔共16只應力計。這樣在支護結構內共佈設160只應力計,用於監測地下支護結構應力分佈。應力計直徑與鋼筋主筋相同。應力計導線在支護結構內用軟繩統一固定在主筋上,在連續牆頂部用鋼套管保護,引出地面,接入接線盒內保護,不受施工破壞。

4、支撐結構軸力監測

在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內埋設混凝土應變計和鋼筋應力計來測定支撐軸力,第一道支撐共佈設5點為Z1(1)~Z5(1);第二道支撐共佈設10點為Z1(2)~Z10(2);第三道支撐共佈設12點為Z1(3)~Z12(3),第四道支撐共佈設8點為Z1(4)~Z8(4)。每個點設2只應力計,放置於鋼筋混凝土支撐的左右二側。共計70只應力計。

5、腰樑內力監測

在腰樑鋼筋上佈設內力監測點,第一道支撐不設點,第二、三、四道支撐每道設5點(YLl~YL4),每點設4只應力計,放置於腰樑斷面的上下左右兩端,共計60只應力計。

6、基坑內立柱內力監測

在立柱樁中選擇2根立柱布點(N1~N2),在其底部佈置鋼筋應力計,以測定其受力情況。在立柱底部的鋼筋籠中的下端佈置一組(3只,以800對稱佈置)的鋼筋應力計,應力計與鋼筋籠綁焊,導線通過PVC軟管引至地面。每立柱佈置3只,共計6只鋼筋應力計。

7、坑內、外地下水位監測

坑內水位的監測主要利用停止降水的降水井輪流觀測。坑外設9個測孔D1~D9;採用鑽機埋設53mm的PVC管。

8、立柱沉降監測

佈設L1~L10共計10個監測點,點位用一金屬標誌頭埋設於立柱頂部。

9、基坑周圍原有建築物及道路管線的沉降監測

基坑周圍原有歷史建築物有興業銀行、交通飯店、惠中飯店、勸業場、新中國文化商廈、工商銀行、陶陶鞋業專賣店、金房賓館、郵政報刊發行局等需作沉降監測,在幾個重點歷史建築物上佈設實時自動沉降監測點各一個。

基坑周圍有和平路步行街,濱江道步行街,哈密道,興安路等道路,下面管線分佈極為複雜,需作管線沉降監測,每隔30~40m佈置一個監測點。

10、基坑回彈監測

基坑回彈是基坑開挖對坑底的土層的卸荷過程引起基坑底面及坑外一定範圍內土體的回彈變形或隆起。基坑回彈監測可採用回彈監測標和深層沉降標兩種,當分層沉降環埋設於基坑開挖面以下時所監測到的土層隆起就是土層回彈量。

本工程基坑深度大面-16.00m,區域性-18.00m,分為1a,1b,2區等幾個區域,因此共佈設4個回彈監測點。觀測基準點選擇在基坑開挖深度3倍以外的穩定位置。

三、基坑安全的日常巡視

1、地下連續牆監測

根據設計要求,為保證基坑開挖、基坑周邊構築物、結構施工安全,基坑施工應與現場實時監測相結合,根據現場所得的資訊進行分析,及時反饋並通知有關人員,以便及時調整設計、改進施工方法,達到動態設計與資訊化施工的目的。

基坑開挖期間土方每開挖一步進行一次觀測,每道支撐施工前後各進行一次觀測,其他時段每3~5天測一次。基坑開挖至槽底15天后,每7天觀測一次,直到基礎施工完畢。當遇大雨以及測量位移發生突變等特殊情況時,適當加密觀測次數。

2、地下連續牆內外側鋼筋壓力監測

基坑開挖期間土方每開挖一步進行一次觀測,每道支撐施工前後各進行一次觀測,其他時段每3~5天測一次。基坑開挖至槽底15天后,每7天觀測一次,直到基礎施工完畢。當遇大雨以及測量位移發生突變等特殊情況時,適當加密觀測次數。

3、地下連續牆頂水平位移及垂直沉降監測

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開挖前測量三次,取其均值作為初始值,基坑每開挖一步時每天觀測1次,全部開挖完後兩天觀測1次,雨季中到大雨後觀測一次,墊層完成後3-4天觀測一次,並做好記錄。變形值不大於30mm。測出觀測點座標值,計算出水平位移值。

垂直沉降監測:基坑開挖前測量3次取其均值作為初始值,基坑每開挖一步時每週觀測1次,全部開挖完後每月觀測2次,並做好記錄。

四、自查以及分析、處理的程式

依據本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針和安全生產目標,成立專案安全管理領導小組,由專案經理負責,並指定安全專案經理具體負責日常安全施工。由安全專案副經理、安全專案經理、專業責任工程師,各分包單位等各方面的管理人員組成安全管理保證體系,其中專案經理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安全職責,檢查督促各級、各部門切實執行安全施工責任制。組織全體職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定期組織召開安全施工會議,經常巡視施工現場,發現隱患,及時解決。

監測方案2

為切實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青田縣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等精神,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進一步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加大宣傳培訓、調查巡查、監測預警力度,嚴格執行危險性評估制度,努力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快推進勘查治理、應急排險和避讓搬遷工作,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地質災害現狀

我縣地處浙南中低山區,地勢西高東低,山勢陡峻,峽谷深切,殘積物多。境內火山岩、花崗岩廣佈,斷裂發育,風化作用強烈,且全年降雨量充沛,季節性降雨明顯,在《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屬“浙南中低山地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的影響和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加劇,全縣地質災害隱患呈逐年增加之勢,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截止xx年底,全縣共查明地質災害點隱患點154處(包括灘坑庫區新增點),涉及31個鄉鎮(包括油竹管委會)112個行政村,影響人口6000多人。需防治管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9處,其中A類點有2處、B類點有9處、C類點有38處,灘坑庫區隱患點10處。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4大型別。

三、地質災害特徵和誘發因素

根據地質災害現狀及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我縣地質災害多以中、小規模為主,有點多面廣、規模小、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等特徵。其誘發的主要因素為降雨特別是強降雨,其次與礦山開採、水庫建設、修路建房等人類工程建設活動也有很大的關係。

四、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現狀、特徵、誘發因素及今年氣象趨勢預測,結合歷年來我縣地質災害發生的時段、型別進行綜合分析,預測今年我縣地質災害易發時期集中在4月份至10月份,特別5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梅汛期和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臺汛期,為地質災害易發和重點防範期。梅汛期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於100毫米的時段,臺汛期颱風影響發生強降雨時至颱風過後降雨停止後48小時時段,是地質災害易發和重點防範時段。該時段極易發生山區淺表層風化殘坡積土層和碎屑岩體滑坡及滑坡泥石流等型別的地質災害。由於礦山開採、水庫建設、修路建房等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山體崩塌、滑坡以及由強降雨造成的泥石流也有較高的發生率。

五、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現狀、規模、穩定性、危害程度和趨勢預測,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如下:

(一)A、B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具體是鶴城鎮鶴東村山頭自然村、山口鎮大安村彭山自然村、鄉陳須村底吳山自然村、鄉雄溪村、鎮內馮村坑口自然村、鄉石平川村(橫坑)、鄉吳山村、嶺根鄉黃馱山村馬坳自然村、鶴城鎮陳山村沙降自然村、湯垟鄉西天村、仁莊鎮蓮頭村等11處。

(二)C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具體是小舟山鄉丁坑村、萬阜鄉白巖前村、巨浦鄉徐山村桐橋自然村、臘口鎮張莊村馬嶺頭自然村、船寮鎮雷石村牛埠自然村、大路村山後自然村、黃垟鄉底項村龍潭背自然村、石平川村中心國小門口等38處。

(三)灘坑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已查明10處,主要分佈於北山鎮、嶺根鄉等2個鄉鎮。分別是北山鎮馬嶺橋、格坑村、萬阜圩、上貴府、西斜、郎回源口、垟村、白巖村、嶺根鄉馱田坪、吳山埠等10處。

(四)礦山邊坡及採空區。主要分佈於黃垟鄉鉬礦區和山口鎮葉臘石礦區等開採礦山和廢棄礦山。

六、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防治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做到責任、人員、投入和措施到位。縣國土資源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交通、水利、農業、林業、建設、教育、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負責做好本管轄範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各礦業法人和北海水力發電有限公司要負責做好本管轄範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各鄉鎮政府按照與縣政府簽定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要求,進一步落實責任,完善措施,健全防災網路,切實抓緊抓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二)制定方案,落實防治責任

縣國土資源局應會同交通、水利、農業等部門依據縣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在總結上年度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型別、規模、危害性等實際情況,制定xx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包括地質災害概況、趨勢預測、重點防範期、防治重點、監測和防災責任人等相關內容,要有明確防治任務、防治責任人和防治措施,並報縣政府批准後並公佈實施,作為指導年全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三)加強排查,完善防災網路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及時組織力量對已查明需監測和新發現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或區),在汛期前開展全面排查工作。分析其發展趨勢、確定危險程度,並根據實際編制各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明確組織機構、預警訊號、轉移路線、避災地點和聯絡方式等相關內容,並報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同時,要落實防治監測人,簽訂責任書,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或區)設立警示牌,對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做到排查到位,責任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

(四)落實制度,提高處置能力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充分利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在梅汛、臺汛期地質災害高發、多發時段,認真落實好值班、巡查、監測、預警預報、應急避險等制度,將地質災害防範各項工作延伸到基層,把任務措施落實到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或區)。同時要保證群測群防網路和預警預報系統正常運轉,有效確保影響區的群眾安全度汛。對經常或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地區,特別是灘坑庫區和礦山採空區,要嚴密巡查監測並及時預警。堅持把日常監測與重點監測相結合,重點防範期實行24小時監測制度。若臨災或發生災害時,要及時組織人員開展搶險救災工作。臨時避讓回遷工作應警惕雨後發生滑坡滯後活動的可能性,避免突發性、災害性天氣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五)加強宣傳,增強防治意識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法律規定和科學知識納入宣傳教育計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輿論宣傳和科普宣傳。要利用地球日、減災日、土地日等特殊節日,組織針對性強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公益活動。農村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要繼續把宣傳教育的重點放在基層,通過分散或集中培訓的形式,或是在重要隱患點(區)開展實地演練工作,不斷提高全社會和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特別是不斷提高危險區群眾防災自救能力。

(六)調查評估,把好災害源頭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加強對建設專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內的城鎮規劃、工程建設和實施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私人建房等建設專案,要及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要加強新增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及時查明各點現狀特徵,評價出穩定性和危害程度,提出措施建議,並督促落實到位。

(七)加大力度,推進搬遷治理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根據上級統一部署和任務要求,加大力度,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搬遷治理、應急排險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爭取在12月底前啟動山口鎮彭山村第二批安置戶建房,完成鶴城鎮山頭村集中安置點場地平整、擋牆邊坡建設,並完成湯垟鄉西天村和小舟山鄉丁坑村等2個治理和船寮鎮雷石村、仁莊鎮蓮頭村等2個應急排險任務。要根據相關規定,及時推進全縣廢棄礦井治理工作,確保完成53%的治理任務,及時消除和減少礦區地質災害隱患。同時按照地質災害“三同時”要求,加強配套建設邊坡治理工程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到位。

監測方案3

為了確保放射源周圍環境的安全,瞭解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的輻射現狀,特制訂本計劃。

一、委託山西省輻射環境監督站承擔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輻射劑量的監測。

二、對於放射源周圍輻射環境背景值監測,按GB/T14583《環境地表γ劑量率測定規範》進行,對於放射源安裝後周圍輻射環境的監測,按HJ/T61-2001《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範》進行。監測資料認真記錄,妥善儲存,並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三、檢測內容:放射源執行期間,監測的內容主要是周圍環境γ輻射劑量率的監測。

四、監測頻次:

1、放射源正常執行時,每年進行兩次監測,資料存檔備案;

2、放射源進行維修前後,應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3、事故發生後,在事故處理前後對其周圍環境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4、放射源退役時,應進行一次退役監測。

五、監測點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執行和維修前後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

2、發生事故時監測點的位置為:可能受到放射性汙染的區域。

3、放射源退役時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過去安裝或存放場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