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陰影

來源:才華庫 1.82W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陰影,希望有所幫助!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的陰影

一、自卑心理

1、差生的自卑心理

差生是怎麼形成的?王金戰老師說過,一個學生,反覆的在學習上遭受打擊,就變成了一個差生。哪些行為可以視為對學生學習上的打擊?考試成績下降、作業屢屢出錯、學習狀態遭受負面評價、行為與習慣受到負面評價、受到老師的譏諷、與老師產生誤會和矛盾……

太多了,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生活中,真正能夠躲開所有打擊的可能很小,多少都會在某一個方面遭遇挫折,所以嘛,這個世界非優秀學生多成為常態。

厭學就是遭遇了打擊嘛。

遭遇打擊在前,厭學在後。

如何保護孩子不成為差生或者如何讓差生變成優秀學生?

王金戰老師也說了,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反覆的感受學習的快樂,學習的成就,學習的趣味,他們慢慢就會變成優秀學生。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只表揚不批評。孩子的成績有所進步,孩子的習慣有所改善,孩子的學習管理能力有進步,都應該表揚,甚至獎勵。我的觀點是不要避諱獎勵,任何人都需要一個動機,除非孩子學習的動機極度強烈,否則還是需要助力的。不過需要小心的是,不要讓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這樣就把自己套死了。

(2)在生活中給孩子更多的成長機會,這實際是體現了父母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業上表現較差,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衝突有關。這些衝突通常都不是什麼大事情,主要問題都出在父母對孩子生活中的細節管教太多,孩子沒有自主空間。特別是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本身就有背離父母管教的傾向,父母不瞭解這種變化,變本加厲的進行指責和管教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對未來生活產生絕望,最終變成差生。

(3)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個話題雖然是一個又老又陳舊的話題,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家長少之又少。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在於,父母認為培養學習興趣是給孩子報培訓班,而忽略了在生活中去引導孩子探究。在我們的親子關係課程裡面,我們曾經學習過,當孩子問很多問題的時候,父母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去就這些問題給孩子一個準確和繁複的解答,在某些時候應該鼓勵孩子通過圖書、網際網路以及同學朋友去自行尋求答案。

2、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

現在的絕對貧困學生並不多見,但是在任何一個班級裡面,一定是存在相對貧困的學生,哪怕這些相對貧困的學生的家庭並不會出現缺衣少穿的局面。有人就有社會,有社會就會出現不平衡,大多數學生都會在內心對自己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有一個評估,其中自身消費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這一點,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可能意義更加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自身的評價更多依賴於外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了其生活方式,決定了其出行的方式和範圍,決定了其關注的方面,這些都是影響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因素。

如何面對這種相對貧困學生的攀比心理呢?首先,父母要有不卑不亢的處世態度。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對目前所達不到的,擁有更好生活方式人群的崇拜及由此產生的`卑微感,孩子自然也無法處理好這些問題。

其次,孩子對自己生活環境有所埋怨,父母首先要接受孩子的這種感受,然後跟孩子說清楚自己家庭的經濟來源和支出情況,並鼓勵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可以考慮讓孩子參加假期的社會實踐工作來獲取一定的報酬,最終買一些他們渴望擁有的東西。最近我在研究“父母皆禍害”小組的言論,裡面我看到,有的家庭擁有千萬資產,卻不願意讓孩子擁有相應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他們環保和回饋社會的意願,而是擔心孩子因此而不好好學習。任何好的東西都是雙刃劍,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看到一件事情不好的一面,而應該讓孩子如何利用這個事情把好的一面做到極致。我想說的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能不能做到,要看我們父母是否能夠意識到,把握住,引導好。

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能力的提高。父母沒有能力,沒有遠見,猶豫不決,拿什麼去幫助孩子呢?

3、缺陷學生的自卑心理

缺陷學生是指生理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還有一種情況是認知缺陷,這類學生比較少見,通常都是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理髮展需求沒有得到重視所導致的缺陷。有缺陷的學生,通常都在某些方面會產生自卑的心理,比較樂觀的一種看法是,這種自卑並不會持續的存在於他們的一生,更多的是在未成年階段造成了很多影響。

著名的心理諮詢專家,教育工作者司晶老師從小就身有殘疾,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學和遊玩。再加上她小的時候被寄養在親戚家,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問題重重,幾乎沒有生存下去的理由。但是,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她的運動機能受到限制,思想就會飛躍發展。在她大一些的時候,她閱讀了無數的書籍,最終走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她成功了,不僅僅是她的事業取得了成功,更多的是她超越了自己的極限,內心成長。

同樣的例子很多。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張海迪,還有臺灣歌手鄭智化,在不同的領域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我相信各位家長還能舉出更多的例子。

父母可以跟家人聊天,或者在跟孩子聊的時候順帶引用一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但是,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正式的教導可能會導致孩子懷疑我們別有用心。

關於這些優秀的人,算是成功的人,我們閱讀思考不時也會介紹幾個,希望大家積累一下,不僅僅是自己開闊了眼界,更多是增加了談資。

身體有缺陷的人,面臨挫折是必然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不僅是讓他們接受現實,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儘早設計一條適合他們走的道路,不太依賴運動機能的生存方式,促成他們儘早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取得更多的成功。有了成功,有了競爭力,有了與眾不同的優勢,這種自卑自然就不復存在。

4、正常學生的自卑心理

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些成長的煩惱,揮之不去,無處可逃。可以這麼說,更多的自卑心理,源自孩子內心成長過程的衝突。既然要成長,必然與此前的認知有所不一致,但是現實發生的事情是不容易改變的。在國小階段,女孩子可能會羨慕受到老師關注的好學生,男孩子會羨慕玩的花樣最多的老大。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我也自卑過。比如,我覺得有些同學善談,行為瀟灑,很惹女同學關注。當時我能做的不是說我怎麼才能如此善談,如此瀟灑,而是自卑,而是沮喪,甚至忌妒。在這種狀態下,有時候必然會有既生俞,何生亮的自卑、忌妒心理。有這些問題存在並不可怕,關鍵是父母要進行一些疏導和接納。王金戰老師說過,家長要做孩子成長的心靈導師。這個導師顯然不是學校的導師,不是教導,而是疏導。怎麼疏導?孩子遇到挫折,有不平之事,並不需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更多的是接納,認可,傾聽,就能解決多半的問題。

在親子關係溝通課程中,有一個圖例是,孩子在訴說學校中遇到的不平事,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父母並不急於表態,也不急於指導。當孩子把事情說完以後,事情就結束了。孩子自己心態調整好了,自己也能找到應對的措施。

通常來說,傾聽,同情就足夠了。因為孩子也知道,很多事情是無能為力的。

沒想好如何說更好以前,啥也不說,這是一個絕招,大家好好利用一下。

也有孩子不能走出來的時候,那麼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站在學校、老師或者公眾道德的制高點去給孩子講大道理。平息比讓孩子懂得道理更重要,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懂得道理不一定能做到,這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從內心真正的懷疑自己。

二、孤僻心理

1、孤僻者是天才兒童?

宇宙的能量是守恆的,一個人的能量也是守恆的。當我們在驚歎大師們為什麼能對這麼多事情都瞭如指掌時,感嘆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當大師們在積累和創造知識的時候,你的孩子在做什麼?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喜歡神思,幻遊。他三歲起特別喜歡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他也不喜歡社會交往,當他的神思機會被剝奪的時候,他也會大發雷霆。如果用大眾的眼光來看,他顯然是一個孤僻的人,是一個沒有社會競爭力的人。

中國的陳景潤大家都聽說過吧,他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數學奇才。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成問題,對於社會交往方面也不怎麼樣,但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奇才。我相信,他之所以能取得那麼高的成就,恐怕也正是因為他的孤僻讓他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至於這種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取決於你的價值觀,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然,在座的家長很難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愛因斯坦,是陳景潤。那麼你就肯定想讓孩子不那麼孤僻,要隨大流多一點。在這個問題上,首先還得尊重孩子的習性。當孩子並不認為自己孤僻有什麼不好時,那麼由此造成的任何傷害或者不妥對他都不是問題,這種情況就沒有必要刻意去解決,除非孩子由此感受到很多挫折,那麼我們可以用積極的生活態度,無條件接納的關愛去幫助孩子構建內心的平和。

2、缺少安全感?

造成孤僻性格雖然有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是後天教育形成的,尤其是早年的家庭環境,如父母離異、缺乏母愛,在他們身上往往出現孤僻、冷漠和情緒不穩定等性格特徵。而父母過於嚴厲,簡單精暴的教育方式,也會使孩子變得膽怯、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造成孤僻的另一個原因是交往受挫。由於人與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以及認識水平不盡相同,交往時難免會發生磨擦,出現矛盾。有的青少年正是由於在交往中遇到一點點小小的挫折,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願或拒絕與人交往。因此,要努力去消除這些導致孤僻的客觀原因。

從主觀角度講,對已形成孤僻性格的青少年,要鼓勵他們主動與人接觸。可以先聽聽人家的閒聊與討論,自己壯著膽子也乘要參與,並主動與別人玩耍,如打球、下棋、跳繩等。即使一開始有點彆扭,甚至受到人家的無意冷落,也要硬著頭皮堅持下來。一接觸多了,你的能力就強了,自信心就可恢復。你的優點、特長、心理才會慢慢被他人瞭解。在這一過程中,自己要主動伸出善意友好的手。再在這些朋友中選擇一些益友進行深交,將你長期閉鎖的心靈向可信賴的知已敞開,使孤獨寂寞感在這種深厚的暖流中融化。此外,還要注意在交往中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正確的評價,不要以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而自傲,也不要以別人的優點比自己不足而自卑。同時注意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使自己的業餘時間充實、樂觀起來。

3、突發問題的刺激

當我們所愛的親人突然離去,當我們信賴的老師突然誤解了我們,當山盟海誓的戀人突然提出分手,類似這樣的事情總有可能會發生。有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性格會發生一個鉅變,從此陷入某種情景而不得自拔。大家在電影中能看到,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勸告這樣做也不是辦法,要面對新的生活。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是更好的辦法還是是同情,接納,理解。還有就是讓我們用自己的有益的情緒去影響他們,並且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調整。

三、膽怯

天天是一個快樂的小男孩,比阿里巴巴還快樂,好像有無數寶藏急待他去發現。天天的運動機能也不錯,媽媽很樂意帶他去各種適合他運動的場所遊玩。這天,媽媽帶他去兒童游泳池戲水去。剛開始的時候,天天還不敢下水,在媽媽的鼓勵下,他下了水,也能有一點小快樂表現出來。一起去的陶寶在他的充氣小船上玩得很開心,天天媽媽也想讓天天試一下,可天天說什麼也不去坐小船。

天天為什麼在坐充氣小船上表現出膽怯?因為他不太清楚自己坐上以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知道做一件事情有危險了。可以想象,更小一點的孩子,比如1歲以內的嬰兒,他們可能並不清楚這種危險的存在。所以,膽怯的發生是認知發展的結果。

我們繼續看看天天媽媽是怎麼做的。媽媽就鼓勵天天說,“你是一個勇敢的寶寶,媽媽扶著你,不會有問題的”。最終,天天也沒有能夠上小船玩,偶爾會失落的看著陶寶,竟然能看出些許寂寞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媽媽告訴孩子是一個勇敢的寶寶,但是他內心很清楚自己做不到,那麼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寶寶嗎?顯然,他不僅覺得自己不勇敢,而且還覺得媽媽在撒謊,或者感覺自己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而內疚,這個結果與媽媽的期待相去甚遠。本來,孩子戲水玩樂,是一件愉快的經歷,原也沒想過自己勇不勇敢,現在反而因此對自己有一個較低的評價。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也叫“羅森塔爾效應”,說的就是這個問題。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孩子膽怯,不勇敢,並且在多種場景暗示孩子的行為是膽怯,需要改變的時候,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而父母也會把孩子當成不勇敢的人對待,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保護,於是,事情將按照我們設想的那樣去發展。

我在前面說這麼多,只是想讓大家明白,膽怯與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來面對孩子的這些特性。無論這種膽怯是遺傳的,還是一遭被蛇咬造成的,都不重要,只要我們藐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尊重孩子當前能力下的選擇,給予機會讓他們嘗試更多的選擇,就足夠了。至於結果,順其自然吧,有些事情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

四、鬱悶和壞脾氣

鬱悶是壞脾氣的潛伏。一個心態好的孩子,他可能會說,我好鬱悶,事情怎麼變成這樣。心態不好的孩子,就有情緒,就要去抗爭,依靠抗爭來保護自己。如果一個孩子比較敏感,那麼就不鬱悶了,而是直接發脾氣。那麼這個敏感怎麼造成的呢?沉默老師在此前的心靈成長課程裡面講了一個概念,叫心理按鈕。當我們不小心按住了孩子的心理按鈕,那麼導彈就發射了。下面我們重溫一下有關心理按鈕及負面情緒的一些內容:

“每個人的心理按鈕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則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風格深受“內在誓言”的影響。“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內在誓言”有其歷史性的功能,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

“大多數中國人習慣用高壓政策,只許孩子有正面的情緒,像乖、聽話。至於負面情緒則會帶給我們困擾,像觸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於是就壓抑孩子不能發怒。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孩子懂得如何適當地表達怒氣是非常重要的。”

“聖經上也說“生氣卻不要犯罪”,生氣是正常的情緒,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導,並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積怒氣──累積久了會變成苦毒、疾病,導致一般常見的胃痛、偏頭痛……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被壓抑,沒有表現出來,但其實一直在內心翻騰、攪動,一旦引爆,情況便難以收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