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制定一個優秀的訓練計劃

來源:才華庫 6.38K

步驟1:選擇目標

如何設計制定一個優秀的訓練計劃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自己具體的目標是什麼,你只會選擇錯誤的訓練方法,重量,也意味著你只能原地踏步。

我經常聽人說:“我的目標是變得更大、更強壯、脂肪更少。”

這是你的目標嗎?很抱歉,那是3個目標,而且它們相互衝突。你不可能同時做3件不相關的事。要想在其中一件事上取得最大進步,你必須選擇一個目標。

試圖變得更大、脂肪更少是不可能的。

要使肌肉出現最大限度的生長需要卡路里盈餘、過剩。究竟過剩多少取決於你的身體型別,新陳代謝和當前的體能。但無論如何,你攝入的卡路里必須超過消耗的。在另一方面,減脂需要的條件正相反:卡路里赤字。你消耗的能量必須超過攝入的。

無論你進行的是哪一種訓練,營養都是首要要素。即使你的訓練方法再高階,如果你的飲食計劃與目標相沖突,你就無法實現目標。我再說一次:提高肌肉圍度需要卡路里過剩,減脂需要卡路里赤字。這個道理應該不難理解。

我也要承認,如果你的計劃非常完美,你有可能在短期內既增加一些肌肉,又減少一些脂肪。但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事,你一定無法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同樣,試圖大大提高力量同時大大減少脂肪,也相當於進攻山頂的敵人。你的力量既取決於神經系統的工作效率,又取決於肌肉發展。因此,這個目標要比試圖同時變得更大、脂肪更低,更有可能性。但是,這也不容易做到。

頂尖的力量舉和舉重選手在升了重量級之後,舉起的重量就會提高;降了重量級之後,舉起的重量就會下降。這應該能讓你明白些什麼。如果你真想在力量專案上取得快速的進步,你不可能兼顧減脂。

讓我們來看看最後一種組合:試圖同時變得更大、更強壯。在這3種組合當中,這一種最現實。但是,極限肌肉肥大訓練和極限力量訓練仍有著根本的不同。前者採用的是大重量、低次數,專注於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效率。

力量訓練能夠導致肌肉生長,但效果不如專注於圍度訓練。同樣,你必須想清楚,哪個目標對你來說更加重要(脂肪更少、更強壯、更大),然後圍繞它來制定訓練計劃。

選定一個目標之後,要取得明顯的進步,你必須堅持訓練足夠長的時間。如果你在4周內專注於肌肉訓練,接下來4周卻進行減脂訓練了,你猜會怎麼樣?你的身體可能不會有什麼變化。

發展肌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每週使瘦體重增加0.25到0.5磅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目標,也就是說,4周後,你只能增肌兩磅。

你的一個目標至少要堅持8周,12周更佳。這並不表示你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不能改變訓練計劃,但你制定的計劃必須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展開。

步驟2:選擇合適的分化訓練計劃

你的訓練頻率和各部位分化訓練計劃取決於目標,恢復能力,以及你的日程。在下面的表格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目標有著不同的核心要素。

針對力量的分化訓練計劃

在力量和爆發力訓練中,中樞神經系統是核心要素。在上面3類核心要素中,在一次高強度的訓練之後,中樞神經系統的恢復最慢。因此,如果一個訓練計劃以中樞神經系統為核心要素,要取得最快的進步,所需的恢復日要很多。

但我們還要考慮到:力量是一種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術。這是一個學習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肌肉的過程。你使用肌肉越頻繁,你就會越善於募集它們,從而越快地提高力量。

因此,在力量訓練中,你需要更頻繁地訓練每個部位或每種動作型別,但休息日也要多(每週3-4天)。你可以從下面這些分化訓練計劃中挑一個:

A:全身

第1天:全身

第2天:恢復

第3天:全身

第4天:恢復

第5天:全身

第6天:恢復

第7天:恢復

B:上肢、下肢

第1天:下肢

第2天:上肢

第3天:恢復

第4天:下肢

第5天:恢復

第6天:上肢

第7天:恢復

C:下肢、上肢、全身

第1天:下肢

第2天:恢復

第3天:上肢

第4天:恢復

第5天:全身

第6天:恢復

第7天:恢復

D:推類動作、拉類動作

第1天:膕繩肌+拉類動作

第2天:股四頭肌+推類動作

第3天:恢復

第4天:膕繩肌+拉類動作

第5天:恢復

第6天:股四頭肌+推類動作

第7天:恢復

針對圍度的分化訓練計劃

在圍度訓練中,顯然核心要素是肌肉。因為,動力學習(學習如何使用肌肉)在這種訓練中不像在力量訓練中那麼重要,每個肌群的訓練頻率不必太高,但至少也要保證每週兩次。由於肌肉的恢復速度比中樞神經系統快,你可以減少每週的恢復日,2-3天就夠了,前提是認真計劃訓練量。下面的分化訓練計劃可供你參考:

E:拮抗肌群

第1天:胸、背

第2天:恢復

第3天:肱二頭肌、肱三頭肌

第4天:股四頭肌、膕繩肌

第5天:恢復

第6天:三角肌(前、中、後束)

第7天:恢復

F:動作型別

第1天:以股四頭肌為主的動作

第2天:水平方向推類和拉類動作

第3天:恢復

第4天:以髖關節為主的動作

第5天:恢復

第6天:垂直方向推類和拉類動作

第7天:恢復

G:協同肌群

第1天:以股四頭肌為主的動作

第2天:拉類動作(背、肱二頭肌、三角肌後束)

第3天:恢復

第4天:以髖部為主的動作

第5天:恢復

第6天:推類動作(胸、肱三頭肌、三角肌)

第7天:恢復

H:上肢、下肢

第1天:下肢

第2天:上肢

第3天:恢復

第4天:下肢

第5天:恢復

第6天:上肢

第7天:恢復

針對減脂的分化訓練計劃

在減脂訓練中,你可以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因為你將會更多地採用代謝調節訓練,兩次訓練之間的休息時間應該長一些。由於你需要很高的卡路里赤字,這削弱了你的恢復能力。

因此,每週的恢復日應該多一些(3-4天),我說的恢復是指“不要進行高強度訓練”。你可以做一些心肺功能訓練,或者其他的低強度運動,比如行走,以保持減脂的成果。

正如上文所說,在減脂的同時,你很難提高力量。但是,你在減脂階段,每週仍然要安排一兩次力量訓練,以儘量保持肌肉體積和力量。

步驟3:針對每個肌群選擇合適的訓練動作數量

你可以進行艱苦的訓練,你也可以進行長時間的訓練。要儘量提高力量或圍度,你需要強調訓練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也就是說避免訓練量太大。

當然,訓練量也不應該太小,它應該足以刺激肌肉生長,提高力量,但更多並不總是意味著更好。如果單次的訓練量超過了你身體的恢復能力,或者當疲勞水平已經使得更多的訓練無法再帶來效果、甚至會產生反效果時繼續訓練,你只會停滯不前。

訓練與情緒是緊密相關的。你會本能地以為,你訓練得越多,效果越好。如果你每節課增加一個,或兩三個訓練動作,你就可以更充分地刺激一塊肌肉,從而確保成功。大錯特錯。為成功而奮鬥沒有錯,但如果你被情緒所控制,你將無法取得進步。

每節訓練課選擇4-6個訓練動作。如果你每節課訓練兩個肌群,那麼每個肌群最多可以選擇3個動作。如果你訓練3個肌群,每個肌群可以選擇一兩個動作。如果你訓練全身,每個肌群只能選擇一個訓練動作。很簡單吧?

有時候,你需要選擇超過6個動作(比如迴圈訓練);有時候,你只需要選擇兩三個訓練動作。但在90%的訓練中,4-6個動作最合適。

在力量訓練中,每個動作應該多做幾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神經系統的工作效率。相反,在圍度訓練中,應該多選擇幾個動作,以便使肌肉平衡地發展。

力量=更少的動作,更多的組數

圍度=更多的動作,更少的組數

記住,每個肌群只做9-12組。利用下表,根據你的'目標和分化訓練計劃,選擇合適的組數和動作數。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力量,你選擇的是推類、拉類動作分化訓練計劃,每節課訓練3個肌群,那麼每個肌群應該選擇兩個動作,每個動作做4-6組。

步驟4:選擇合適的訓練動作

訓練動作可以分為4類。你應該根據你想要的效果從每類中選擇合適的動作。

首要動作:這個類別的動作數量少,都是多關節、多肌群、自由重量而且往往是多平面的動作。這些動作使得你可以針對每個肌群使用最大的重量,對身體和神經系統的要求最高。

次要動作:與上面的動作相似,但對身體和神經系統的要求稍低。

輔助動作:這個類別包括很多動作,都是孤立動作,大多數是機器訓練。與前兩類相比,這類動作使用的重量小得多,因此對神經系統的要求也小得多。

補充動作:這個類別中,大多數是孤立動作,目標是糾正肌肉不平衡或某個專門的弱點。肩袖部位訓練,平衡和本體感受訓練都屬於這一類。

步驟5:選擇每個肌群的訓練組數

單次訓練的總組數取決於你的體能,生活方式,飲食及其他因素。

一般說來,每個肌群做6-16組為佳,事實上大多數訓練者更適合9-12組。如果你做了這麼多組之後,還是沒能給予肌肉足夠的刺激,這說明你可能是一個娘娘腔,你需要提高訓練強度,付出更多的努力。

剛開始,採用9-12組,堅持一段時間,每組都要盡全力。然後觀察身體的反應。如果你確信自己可以採用更多的組數,我允許你那麼做。

但要記住,9-12組只是一般性的標準。如果你的體能差,或者工作繁忙,你也可以降到6-9組。在全身訓練日,每個肌群的組數應該更少一些(4-6組),因為你需要訓練的肌群太多了。

步驟6:選擇合適的訓練區域

要獲得你需要的刺激,關鍵因素之一是選擇合適的訓練強度區域。

你的身體會根據你對它的需要做出調整。只要不斷提高訓練重量,不管你採用什麼樣的訓練區域和方法,你的力量和圍度都會提高。但是,因為你需要的是儘量提高圍度或力量,你需要選擇合適的訓練區域,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進步。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力量,你應該選擇每組1-3次,而不是每組12-15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