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課稿模板四篇

來源:才華庫 1.74W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說課稿模板四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是正確理解、表述、傳達天氣和氣候資訊的前提,這為今後學習本章氣候知識打下了基礎。實際上,什麼叫天氣,什麼氣候,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識,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教材接著介紹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給出了常見的天氣符號,電視中常見的衛星雲圖和城市天氣圖,重在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天氣預報圖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氣環境監測的閱讀資料,既是聯絡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內容。隨著人們對大氣環境質量的關注,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不久將會像天氣變化一樣受到最普遍的重視。

本節教材特色之一是從實踐出發,聯絡實際,將生活實際帶入課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⑴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⑵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能力目標:

⑴學生通過閱讀“天氣”、“氣候”二個框題的內容,提高閱讀材料的能力,只有會讀,才能感知教材、領會教材,抓住重點。

⑵培養學生分析和比較能力。通過閱讀討論,讓學生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短時段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⑶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這是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是該節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學生在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為此,教材還安排了練習2加以實踐。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後,要求學生學會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圖。

⑷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使用天氣預報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⑵通過讓學生記錄天氣預報及空氣質量預報的有關資料,使學生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⑶通過收聽、收看當地電視臺、廣播電臺的天氣預報和全市空氣質量預報的節目,瞭解家鄉的天氣及大氣環境,培養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⑷通過讓學生用例項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的活動,增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⑸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

㈢教學重點和關鍵:

從日常生活入手,著重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並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看天氣預報。

二、教法闡述:

㈠教學方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此法能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㈡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電腦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資訊處理優勢及其互動性強的特點,將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影象等多種媒體綜合一體化,它在教學中的運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是學習時所採用的手段和方式,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各異,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利於終身學習。

㈠學生特點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從七年級起,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

從年齡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由國小上來,他們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㈡學習方法和能力培養:

1、讓學生課前從各種不同渠道收集天氣或氣候方面的資料或趣聞,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蒐集、記錄資料的過程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通過此類活動,可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源獲取地理資訊的基本技能,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同時有了充分準備的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競相釋出自己從書上、報上、網上、電視上的發現,在課堂上參與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評價。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產生學習樂趣、積極的情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2、“課堂小組討論法”即課堂上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啟動思維,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學習方法,討論把使用智慧,體現自我的機會十分平等地送給每一個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樂。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現代科學研究的社會化趨勢需要群體研究方式,互動能力的培養日益顯得重要。本堂課討論的機會較多有師生之間、小組之間的互動。

3、利用電腦課件,讓學生觀察衛星雲圖,瞭解衛星雲圖,初步學會看衛星雲圖,培養實踐能力。同時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說明:雖然“衛星雲圖”有關知識非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但由於學生看天氣預報時首先要接觸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師介紹,所以教學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學自制一版階段“學習成果”小報,來交流展示,並自制一個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氣圖(用天氣符號表示),課堂用來互相提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動手中學習地理知識。同時又能使全體同學廣泛參與。

5、佈置作業時給學生四個可能就發生在身邊的有關空氣汙染的例子,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較感興趣的問題談看法,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知識談對一些地理問題的看法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㈢學法的理論思考: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和興趣是人的行為的兩大內在動力。可見,地理學習動力,包括了地理學習興趣指向和地理學習動機層次。明確的學習目的、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構成學生學習的動力系統。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四、課堂教學程式:

㈠展示階段“學習成果”(小報一版)在小組內交流(下課後交)

㈡簡明匯入後請2——3學生髮布收聽、收看並記錄下來的廈門地區近二日天氣情況,並詢問學生從哪裡獲得天氣情況的資料?(可從電視、廣播、報紙、氣象網站等途徑獲得)

㈢閱讀1、2框題,討論以下問題:

1、 什麼是天氣?什麼是氣候?(提問層次較低學生)

2、 討論: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提問層次中或上的學生)

3、 練習題(四成語各描述天氣或氣候?)

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天氣與氣候方面區別,並舉例加以說明。

通過 練習,要求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㈣請2——3學生髮布天氣或氣候方面的資料或趣聞,後教師也釋出三條,請學生判斷分別指的是“天氣”或“氣候”,加以鞏固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㈤天氣對我們很重要(請學生結合實際談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

這節課著重學習“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

演示課件內容 :

天氣預報的意義。

衛星雲圖(演示如何讀圖)。

天氣符號與天氣預報圖。

再現中央電視臺播報的某些城市天氣預報。

通過以上學習,要求學生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㈥教師展示自制教具—天氣符號和現實生活結合的簡圖,幫助學生建立生活經驗與形象的圖示和抽象的符號之間的有機聯絡。 再熟悉常用天氣符號圖例。

㈦運用電腦“課件”做課堂練習,鞏固新課知識。

1、連線: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藍色、白色各表示什麼?(請層次較低學生做答)

歸納:藍色 陸地綠色 海洋 白色 雲雨區

2、看圖回答問題(課件展示): (請層次中等或較好的學生做答)

a、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是什麼天氣? b、北京附近是什麼天氣?

c、長江中下游又是什麼天氣? d、較大範圍的降水雲區出現在什麼地方?

3、下列天氣符號所代表的天氣與圖中人們所進行的活動是否吻合?

4、學生舉自制某城市天氣圖(用符號表示),互相提問,學當天氣預報播音員。

㈧由於大氣汙染日益嚴重,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環境的質量。

結合隨州實際,教師詢問:

隨州有無釋出“空氣質量預報”?哪些途徑可得到此資料?

㈨課堂小結: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正確使用二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學會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㈩佈置作業:

1、寫一篇“天氣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小論文(教師稍做指導:可綜合寫,亦可就某一方面寫)。

2、用例項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汙染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3、舉四個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例子,選擇一個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節課交流)。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設計我們的校園》是人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是一節綜合探索課。

教學目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關注學校的形象與建設,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

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運用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知識,對自己所在的校園的環境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並進行設計的嘗試,同時對學校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此課題的探究過程,初步體驗研究式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提高調查研究、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能力

重點:使學生能正確運用畫圖工具畫我們的校園。

難點:畫圖內容規範,圖畫能顯示自己的設計創意。

說教法:教學方法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和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匯入

講授新課

學生作品展示

本課小結 第一課時

穩定情緒,檢查學具。

複習舊知識

校園建設的新理念

我們的校園文化有哪些環境設計可以體現我們自己的特色?在校園設計中如何體現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綠色特點,突出校園設計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

一、圖片展示校園的設施,如:電話亭、休閒椅、體現學校育人理念的宣傳長廊、體現學科活動場所(生物園、地理園、英語角、藝術角等)和方便學生在校生活的設施等。

教師和學生探討如何設計、用什麼材料精心製作,來實現設想。如平面圖(手繪或計算機制作)。

二、實踐要求

1.小組討論、分工承擔一項任務,準備自己製作所需的材料。

2.製作要求:

每組任選2-3項,獨立或合作完成均可。例如:校園一角模型製作;如:休閒角、科技角、英語角、藝術角、雕塑、宣傳展板等。

學生可以自選材料,如:彩色影印紙、卡紙、石膏板、軟陶、

色彩工具等。

3.學生實踐教師輔導

第二課時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談自己的創作體會,小組組長闡述本組學生作品的設計思想。談自己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暢想。

教師總結:

鼓勵學生通過關心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大膽的創想和改造的方案,用自己的熱情與愛心為自己的校園增光彩,希望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多關心身邊的環境。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資訊科技下冊第40課《設定動畫效果》。

首先說說教材

《設定動畫效果》是學習PowerPoint這一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製作靜態的簡報,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本課設定動畫效果的學習,可以使靜態的演示作品變為動態的演示作品,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為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創作提供較為完整的知識構架,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根據《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要求及結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自定義動畫”的相關操作;

2.學會幻燈片切換方法:

3.瞭解插入聲音等多媒體的功能。

4.能製作有動畫效果的幻燈片。

本課主要圍繞自定義動畫和幻燈片的切換展開,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動畫效果的製作。

具體說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本課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良好的匯入是一堂好課的開始。所以一上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播放兩副內容一樣但是一副是設定了動畫效果的動態PPT,一副是靜態的PPT,兩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副呢?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設定動畫效果”的學習嘗試中。

第二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通過各個擊破的學習,使學生在“自學—嘗試”的實踐中溫故知新。

第一步:我通過提出“想讓你們的PPT也由靜變動,更生動活潑吸引人嗎?”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明白設定動畫效果可以使幻燈片生動活潑的道理。

第二步:請學生根據教科書自學“自定義動畫”,然後來做“小老師”,學生示範老師詳細講解步驟,學生印象更深刻。又丟擲問題:可以調整播放次序嗎?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協作研究

我充分利用發現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自學—嘗試”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進而嘗試解決問題。

我引導學生認識“自定義動畫”命令,要求進行自主探索,協作研究,看看這個命令能不能解決調整播放次序的難題。然後,請同學上臺演示解決難題的方法,並具體說明解決的步驟,進行表揚和獎勵

最後我在學生演示回答之後進行總結,自定義動畫命令可以快速簡單的設定動畫,

第四環節:共同研究,豐富作品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幻燈片的切換”教師講解與學生示範相結合,師生共同研究,注意力相對集中。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呈現作品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資訊科技的學習重在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性應用。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我用電子教室進行轉播;創作完畢後,組織小組先進行展示,推薦出好的作品在大螢幕上展示,讓學生說說設計思路和簡要介紹圖片資料。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時,充分體驗到了創作的愉悅和成功的快樂。

上完這節課,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以上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科學為專題的,選編的都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是學生系統學習說明文知識的單元。本冊共編排了兩個單元的說明文,第三單元的課文是事物說明文,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事理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事理說明文的開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他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

為了使青少年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易於接受本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作者在語言富於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儘量使語言生動、形象、傳神。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人格化,取得生動傳神,引人入勝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專門知識通俗化,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因此,根據課程標準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提出的要求:“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本課在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髮展水平,我們組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瞭解物候的有關知識。

新課標中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能夠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這個目標的設定就是基於此。

(2)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採用把詞典中有關物候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本文語言特色,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具有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語句,進行自主品味分析領悟,而後全班交流,朗讀感受等方法步驟。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鼓勵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課文及相關材料的解讀感悟。

三、教學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以下重點:

⑴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

⑵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只有瞭解了文章介紹的科學知識才算讀懂了文章。而同時語言的生動性又是讓文章饒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據科普文章的特點:內容的科學性,通俗性以及語言的生動性,我們設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讀語言,由表及裡,真正讓語文教學體現它自身的'特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既豐富了科學知識,又增強了語言的感悟力。

四、教學難點

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語言品味的過程是更好地解讀語言,建構語言,豐滿語言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旨在這過程中學習和吸納語言文字的精髓,培養學生初步的語言鑑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喜愛和玩味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八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以及語言積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語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說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考慮到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現狀,我主要採用板塊活動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做學習的主人。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們根據本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匯入法:教師在講故事時,設定一個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比較法:把《現代漢語詞典》上有關物候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新課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物候現象時,宜用此法,表現突出的學生將榮獲“最佳小讀者”“小科學家”等稱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研討點撥法:多媒體展現竺可楨的有關內容,點撥學生對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對科學的觀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層次探究,既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又注重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說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圈點勾畫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為,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思考,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說教學過程設計】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突出重點,做到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安排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設計了“匯入新課——新課教學——激發志趣——與君共勉”等教學環節。其中,匯入新課估計需要3—5分鐘;新課教學需要20—25分鐘;激發志趣需要5—13分鐘;與君共勉需要1-2分鐘。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稿3,

一.匯入新課:

講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引出物候。匯入課文。

本環節主要採用故事匯入法,採用故事匯入,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誘使學生迅速進入“樂學”境界。為學生迅速進入文字學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新課教學

1.整體感知

螢幕上出示:“快速閱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課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有了匯入部分的鋪墊,學生已經渴望走進文字了,所以我們請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科學性是必須在授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竺可楨對物候知識的介紹就體現了文章的說明性。另外,採用默讀的形式,旨在逐步培養學生默讀課文,抓關鍵詞句,概括內容的能力,這是新課標中重點提到的國中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再從獨立轉向交流討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這一環節完成教學目標1。

2.重點研讀:

①螢幕顯示:將課文對物候的定義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物候的解釋加以比較,看看區別在哪裡,重點體會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這一環節重點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特點。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第2個目標。

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準確特點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為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採用比較品味法,將文中對物候的定義與《詞典》中隊物候的解釋加以比較,看看區別在哪裡?目的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的具體生動形象。

第二步採用自主品味領悟,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詞語句子進行品味分析,而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隨機予以引導。

最後採用朗讀品味法,在讀中體會本文語言的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

②除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專門知識通俗化外,你還能從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嗎?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品味科普說明文語言,既考慮了本文的特點,還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要設法引導學生以教材(教學內容)為依託,去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規範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逐步養成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夠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和習慣。教學實踐表明,語言能力的養成,離不開相關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科學訓練,更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語言運用創新實踐。因而,設計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上,訓練學生結合語境,領悟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語言的語境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激發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環節從情感角度讓學生重點感受作者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我們依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科技作品的要求,在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楨科學精神的精髓。這個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教師講授點撥的方式,基於學生的知識儲備,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陌生,對於深入探究課文的方法也還積累不夠,教師提供資料,聯絡課文及課外知識適時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小試牛刀

當學生明確了作者介紹的物候知識之後,讓他們小試牛刀,用剛學到的科學知識解釋物候現象。

此環節既可以讓學生鞏固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

這一環節表現突出者還可榮獲“小科學家”的稱號,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更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寫一篇隨筆(要求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物候現象,文體不現。)

(2)養成觀察自然並寫觀察日記的良好習慣。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熱愛自然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與君共勉

這一環節主要是鼓勵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五.板書設計

物候、物候學

物候觀測與農業的關係

大自然的語言緯度差異

影響物候差異的四個因素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古今差異

具體生動形象準確

板書的設計直觀概括,將課文的重點難點簡明扼要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結束】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們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認知規律,採用形象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