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範文

來源:才華庫 3.0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範文

《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1

一、說單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們周圍的空氣》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分別是空氣、氧氣和製取氧氣。空氣和氧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當前空氣汙染是全世界的三大問題之一,因此本單元內容是歷年會考的重點之一。近年來會考以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氧氣性質實驗、氧氣製取的原理和操作為核心,考查觀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實驗探究能力,還聯絡各地空氣汙染的問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純淨物與混合物的概念並應用。

3、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並通過與許多物質反應認識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4、瞭解實驗室和工業上製取氧氣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藥品、原理、裝置、操作、氣體收集及方案選擇;

6、認識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學會分析實驗結果的誤差原因。

2、通過製氧方案的比較、鑑別,學會選擇最佳原料、條件、原理、裝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當今世界的三大環境問題、空氣的汙染源、嚴重危害及防治,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情感;

2、通過對製取氧氣的實驗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探究欲。

三、說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氣的含量及空氣的汙染與防治。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難點: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裝置及產生誤差的原因。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關係。催化劑的概念。

難點突破: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要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從而理解整個實驗的意圖原理,並感悟到化學實驗要得出正確結論必須注意每一個細節的正確。

會考考點和題型

本單元常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綜合應用題等形式出現,多考察氣體的製取及空氣汙染與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性質和用途等作為切入點進行考查。

四、說教學方法

用師生互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回憶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講授法多媒體課件

《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2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定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裡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國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物件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巨集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巨集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絡,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國小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資訊,並從實驗資訊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

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執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匯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例項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例項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匯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定: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裡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絡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定: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開啟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開啟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援燃燒。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開啟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

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冷卻就開啟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我們周圍的空氣》說課稿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並由此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後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後學習氧氣及其製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組成並對空氣汙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並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說教法

本課題是國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於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後,採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於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充套件,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國小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絡,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瞭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汙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並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麼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麼?”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衝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慾。在學生產生疑問急於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並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後,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

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後,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並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汙染的現象?大氣汙染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麼?”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汙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汙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並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麼?”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並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路。並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並將混合物、純淨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淨物,為以後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後對空氣汙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瞭然!

對於《空氣》的說課就到這裡,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