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三篇

來源:才華庫 8.9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地理說課稿三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絡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絡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絡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影象,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絡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訊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分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式的隨機調整。

二。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定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匯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裡,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定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機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啟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嚐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麼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瞭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麼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麼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麼,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並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絡。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型別分佈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於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型別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佈,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型別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乾溼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於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隻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資訊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麼多,那哪些是屬於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於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後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後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裡,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雲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麼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後,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後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闆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後,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後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於我國的南方,這裡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溼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複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窪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閒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於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迴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禦》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岩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後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以及地質災害的防禦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於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瞭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禦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絡,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絡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絡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訊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上獲得有關資料、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後進行教學。但在網路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訊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禦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視訊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瞭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訊——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後的視訊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影象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佈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匯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瞭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例項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絡,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例項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