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語文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42W

一、說教材

《彷彿》語文說課稿

本節課是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心靈詩語》中第五篇。從內容上來講,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習的情感體驗。本單元共編集了九首詩歌。這些詩作長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祖國,對母親深沉情感的表達,這充分體現了《兩綱》教育中加強“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這些詩作想象豐富,情感澎湃,言語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夢而富於詩情的年齡特點。所以本單元內容在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首《彷彿》在教材編排時儘管是泛讀篇目,但鑑於以懷念母親、讚頌母愛為主題的文章學生已多次學習,已有相關的學習體驗,而現代詩歌的教學剛剛起步,為此,我們備課組對本節課(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它作為精讀篇目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結合課題說學情

教學物件是八年級五班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並不活躍,但對於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課堂上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喜歡說,其他同學比較安靜。他們對於寫作有一定的興趣。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以及考慮到詩歌教學的整體性,我們備課組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泛讀改成精讀。希望學生能夠結合生活體驗很快地進入到詩歌情境中去,深刻體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並能結合自身情感體驗,化所學為所用,進行小詩或詩歌片段的的創作。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在此之前,已學過幾首近代詩或現代詩。比如本冊第7課《我愛這土地》,8課《鄉愁四韻》,以及第六單元的《短章一束》、學生對詩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從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於詩歌學習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又富於音樂美;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思念母親的主題學生應該不陌生,這樣有利於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

我們知道,主體性學習一方面要求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創設愉悅的氛圍培育學生群體,真正使學生個人、群體與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方法,以使他們充分體會這首詩樸實的文字背後所蘊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創設法,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感氛圍,幫助理解。

二是朗讀法,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讀中悟。

三是討論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廣泛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

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讀法,在讀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討論,突破難點;

三是切身體驗法,由詩中情感聯絡自身的體驗,進行創作。三、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新教材更重視積累與體驗,重視感悟與薰陶感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喚醒沉睡的記憶,不斷地探求、體驗、感受、認識新知,從而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適應時代發展的語文課程。因此,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語言等方式,感受詩中詩人豐厚的念母、愛母、頌母的情懷。

2、通過對詩歌的品讀理解,嘗試藉助於某一形象抒發心中的感情,創作小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我把這首詩的教學重、難點放在了朗讀、品味詩歌,用心感受樸實的文字間汩汩流淌著的念母、頌母的深情上。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這一堂課的具體授課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我把整個過程分成七個版塊:

第一部分——詩歌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希望通過對詩歌的誦讀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新詩作鋪墊。

第二部分——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第三部分——初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自由地盡情地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

第四部分——讀出畫面。我設計主要是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詩歌欣賞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文字的認知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學生對詩歌畫面內容的理解要先於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而畫面的把握為下一環節品讀文字背後的滋味,讀出詩情蓄勢。

第五個部分——讀出詩情,也就是催動情感,深刻理解主題,這是教學上螺旋上升的環節,可以這麼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裡,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裡行間我設計第一步由教師範讀;第二步讓學生合作品讀。現代詩歌教學的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第三步,全班交流,並把品讀出來的滋味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給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在能夠把握文章真摯深沉情感之後,請同學讀、集體讀,以便鞏固剛才的成果,讓學生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個部分——讀寫創作。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著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會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心靈詩語》單元教學目標中明確規定 :要“培養學生寫作現代詩歌的能力。”我認為國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著,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由於學生的詩歌創作只是剛起步,本節課只要學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寫出來,哪怕只有兩三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後的創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

這個環節實現了對課本的拓展,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走出文字,然而又結合文字,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練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來表達情感的寫法,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個部分:佈置作業鞏固所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情況自組小組,有選擇地完成作業。完成對課內所學的延展,而建議學生均能去完成的讀詩給父母聽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訴父母對他們的愛的作業,則融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