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7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1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

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

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

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通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

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通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

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通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

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

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

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裡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

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2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

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

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

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

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

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

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

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定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資訊(書、網路、實驗或詢問家長),

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充套件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匯入,激發興趣(5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6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10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

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

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10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

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

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

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3分鐘)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幼兒討論)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資訊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

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3

一、說設計意圖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許多幼兒都玩過小貓釣魚的磁性玩具。

在玩的過程中,幼兒對磁鐵的特性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知識的建構。

大班幼兒求知慾增強,磁性玩具產生的有趣現象強烈的吸引著幼兒,他們想要探知究竟。

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神奇的磁鐵這一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和遊戲,激發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此活動既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又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大班幼兒愛學好問,他們喜歡動手嘗試,抽象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說,我確立了三個活動目標,分別是:

1、認知:初步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知道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動作技能:學會記錄實驗結果,並用語言進行表述。

3、情感:在自主探索中萌發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瞭解磁鐵的特性和用途。

2、活動難點:嘗試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並在自主探索中,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四、說活動方法

1、說教法:

(1)觀察法: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觀察與個別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經驗。

(2)遊戲法:本次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釣魚遊戲、磁鐵開火車等遊戲,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玩耍中掌握磁鐵的特性。

(3)啟發引導法: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運用適當的語言幫助幼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2、說學法

(1)小組合作法:讓幼兒進行分組實驗,既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其合作互助的良好情感。

(2)體驗法: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幼兒對磁鐵特性的認知。

五、說活動準備

1、教具:小魚卡片、回形針、自制魚竿、小熊手偶、胸卡、大小磁鐵若干。

2、學具:積木、螺絲釘、雪花片、布條、紙片、硬幣、毛線、玻璃球等操作物品。

六、說活動過程

我將本次活動設計為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三個環節:匯入——展開——結束。

1、遊戲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通過釣魚遊戲,引導幼兒明白磁鐵可以釣到魚,是因為小魚身上有回形針。

2、展開環節,主要是在操作中感知磁鐵的特性。

(1)我幫磁鐵找朋友

(2)移動的硬幣

(3)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

3、結束

教師總結後以遊戲形式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幼兒對磁鐵的特性用途的瞭解,同時也調動了全體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其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4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1.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

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

《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

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

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

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

是什麼顏色的?

摸上去是什麼感覺?

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

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

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

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

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5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我們的牙齒》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慾望。

”保護牙齒是大班普通的科學內容,活動內容較為枯燥,於是我在教學形式上下了工夫。

一是從幼兒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齲齒的形成原因以及瞭解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從而達到教育幼兒堅持早晚刷牙,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生習慣的目標。

二是利用實驗材料、圖片、課件等多種操作材料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因此,針對幼兒的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我們的牙齒》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的表面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觀察瞭解牙齒的結構、數量和特點,願意做齲齒檢查和治療。

2.瞭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3.通過活動體驗,切身體會到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於健康成長,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德:能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願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思。

三、說重難點: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瞭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作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的準備:

1.知道本班幼兒保護牙齒的情況。創設保護牙齒宣傳角。

物質方面的準備:

1.準備教育掛圖《有用的牙齒》、

2.牙齒模型教具、蘋果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提問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

利用觀察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

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

以看圖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

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過提問觀察並回答,讓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內容。

表演法讓幼兒在通過學習對話的同時演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話,更容易的使幼兒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動,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以及故事的內容。

六、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

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表演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直接獲得印象。

表演法是幼兒在學習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變化,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七、說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遊戲激趣,匯入課題。

首先我用激情的語言引起孩子的興趣,小朋友請注意,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手掌珍貴似明珠,行動笨拙傻乎乎,樣子像狗愛玩耍,下水上樹有功夫。”

這是什麼動物呢?(小熊)一開始活動,我就讓幼兒做他們非常熟悉且十分喜愛的遊戲——猜謎語,把小熊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運用兒童語言編成謎語,喚起小熊在幼兒大腦中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因為幼兒對小熊比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來,因此大大地增強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且較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欣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讓幼兒帶著問題聽故事:“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名字叫《小熊拔牙》。

小熊為什麼要拔牙呢?”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這時幼兒邊聽故事邊看課件,來了解故事內容。

聽完後老師提問:故事的名稱、故事中有誰?小熊為什麼會牙疼呢?最後都有誰來幫助小熊拔牙齒呢?又發生了什麼?有誰知道我們自己的牙齒是什麼樣子的?

(三)直觀形象導人內容

展示牙齒的掛圖或模型教具,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觀察瞭解牙齒的形狀、排列順序,交流牙齒的分類名稱,並點數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數量。

(人的一生總共有兩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稱為乳牙列,是由20顆乳牙排列而成。

從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到2歲半左右20顆乳牙萌出完畢。

自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拖落而被恆牙所替代。

恆牙是繼乳牙脫落後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損傷而致脫落後再無牙替代。

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趨勢,故一般人恆牙數在28-32個之間。

(四)通過體驗和觀察來認識牙齒

1、請幼兒品嚐蘋果片並引導幼兒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咬下來的?

我們叫它什麼牙呢?(門牙)門牙長在哪裡?

(2)我們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嚼碎的?

我們叫它什麼牙?(磨牙)磨牙長在哪裡?(請幼兒模仿吃雞腿)

(3)我們怎樣吃雞腿?哪些牙齒把雞腿撕下來的?

我們叫它什麼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長在哪裡?

(五)在遊戲《猜猜我是誰》中,加深對牙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猜猜我是誰,我住在嘴巴的中間,長得方方的(門牙):我長得尖尖的,住在門牙的兩邊(尖牙):我長得比較大,住在嘴巴的最後面(磨牙)。

(六)討論與交流;

1.引導幼兒觀看有關介紹牙齒的作用及如何保護牙齒的課件。

教師提問:(1)牙齒有什麼用處?(2)牙齒的敵人是誰?

2.牙齒的用處可真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白白的牙齒呢?(讓幼兒思考討論保護牙齒的方法,並模仿其動作。)

(七)出示牙齒模型教具和牙刷,邊念《刷牙歌》,邊引導幼兒學習和鞏固正確的刷牙方法。

活動延伸:

1、結合進餐活動,讓幼兒體驗怎樣用牙吃肉、芹菜等難嚼的食物,不泡飯,養成正確使用牙齒進食的習慣,提醒幼兒飯後用清水漱口。

2、請家長參觀保護牙齒宣傳角,閱讀保護牙齒的相關資料。督促幼兒每天早晚刷牙,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