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來源:才華庫 1.3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稱讚》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讚,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讚,也就滿足了。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聖啊!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讚,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要想獲得別人的稱讚,得先學會稱讚別人。而如何恰如其分地稱讚別人做來卻不容易,稱讚別人誰都會,恰當地稱讚別人並給別人以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誠。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目標:

1、初讀課文,認識“刺”“蝟”等10個生字,會寫“採”“背”字。

2、讀懂課文第1.2.3.9自然段內容,理解重點詞句,學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

三、學習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2.3.9自然段,理解內容,學著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

四、教學流程

(一)再現熟字,引出課題

開門見山,通過給稱讚換詞,理解課題並引出故事。

(二)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四人小組檢查讀,為下面感悟詞句作好鋪墊。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

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應該是本課的難點。要做到誇獎別人是很簡單的事,而要恰如其分地誇獎別人。全文抓住兩個問題:他們是怎樣相互稱讚的?為什麼要稱讚?(或從稱讚的話中你讀

出了什麼?)引導學生找重點詞、句進行感悟,。

如,通過找小刺蝟稱讚小獾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從為什

麼要稱讚,讓學生再讀課文1—3自然段,找出原因:“認真”“一個比一個好”進行感

悟,使學生知道小獾受稱讚是因為他木工學的認真,小刺蝟稱讚小獾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是因為他通過仔細觀察,才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而不會誇小獾“板凳做得

棒極了”。

在學習小獾誇小刺蝟一句,“小獾接過蘋果聞了聞,說:‘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

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通過練習句式:我接過蘋果( ),說( )。讓學生

體會,小獾之所以誇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是因為他接過蘋果“聞了聞”得出的,而不是看了看或者摸了摸。進一步瞭解恰如其分地誇獎別人。

(三)拓展文字,延伸課堂

從刺蝟和獾的相互稱讚中,我們不難見出他們的真誠。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得到別人稱讚的事件及受稱讚後的結果,讓他們更深切地知道稱讚別人,發現別人優點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結尾以“稱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小刺蝟和小獾之間真誠的稱讚會給雙方帶來什麼呢?”引起學生對下文的興趣。

(四)指導寫字

五、課後反思:

上完這一課,感觸頗多。

1、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平時自己上課也沒感覺什麼,沒發覺那麼多這不好那不好的。可一遇到要開課了,真的靜下心來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的時候就發現漏洞百出。

2、身為低段教研組的一員,甚是開心。雖說這只是一次教學開放日,但在上課之前,朱組長和凌老師給了我很多有用的改進意見。特別是組長每天一有空就跟我談論這一

課,大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小到某個問題出來後學生會作出怎樣的反應。我想我從中所學到的不只僅僅是一節課,更多的是語文教學的方法、對待語文教學的不斷反思和改進的態度。

3、《稱讚》這是一個有趣而美好的故事,課文洋溢著兩個小動物間濃濃的關愛,字裡行間透著他們善良的心地、真誠的友愛。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種善良與真誠,進一步引發他們想要學著去稱讚他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學會傾聽,學會發現,學會激勵,學會組織,學會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獨特的體驗方式構建知識,形成能力,健全人格,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在這些要求面前,自己覺得還是存在很多的欠缺之處的,作為一個課堂的組織者,雖然之前也有認真地鑽研教材,分析學生對每個問題的會作出怎樣的反應。但由於自己的緊張,加上沒有很好地把握課堂,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內容上,不夠深入到位。因為學生的預習比較認真,對於這樣的課文他們也非常喜歡,因此課堂中學生在朗讀方面還算好。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一方面是學生顯得跟我一樣緊張,第一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還有那麼多老師聽課,課後我問起怎麼好多小朋友沒舉手時,好多學生都說好緊張啊,看來課前的氣氛調節也是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在應對課堂生成上,缺乏必要的教育機智,和對學生應有的指導。這些是自己在今後應該注意的地方。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也是是之一。

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中求平均數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後男孩和女孩舉行了一場趣味投籃比賽(課件展示比賽情景),想知道他們的得分情況嗎?

課件出示統計圖(教材中主題圖改編)。

(1)看到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板書每組每人得分)

(2)金燦燦的獎盃在那兒等著呢,請你來當裁判,這金燦燦的獎盃該被哪組捧走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學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反駁他人的觀點。

當學生討論、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時,師板書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及平均數的意義

1、師:怎樣求出他們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們先來看看男生吧,每個小組中都有一份他們的得分情況統計圖, 你們可以在統計圖上想想辦法,也可以動筆在本子上想想辦法,請每個小組發揮集體的智慧吧。

(1)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說說你們小組是怎麼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學生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指名在教師的統計圖上移一移,其他同學請靜靜地欣賞);

②和你們想得一樣嗎? 看,(課件演示移的過程)老師也是這樣想的。我們想到一起去了。

③剛才我們都是怎樣移的?(生回憶,師板書出移多補少)

④有沒有哪個小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算一算。生說計算過程,師板書:6+9+7+6=28(分)

28÷4=7(分)

追問:6、9、7、6分別指什麼?28指什麼?(生回答,師板書:“先求和”)

為什麼要除以4?(板書:“再平均分”)

7表示什麼?

生回答出後,師說出:“7”是4個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說是6、9、7、6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在課題後面補充板書:數)

2、研究平均數的意義。

(1)這個7分就是男生每人實際得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2)請你仔細觀察平均數與原來的這一組數,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並在課題後板書:比最小數大,比最大數小。

3、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計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你是怎麼想的?

(2)大家估計得準不準呢?用什麼方法驗證以下?(小組合作)。

(3)說說你的驗證方法。

①生在老師統計圖上演示移的過程。

移完後師問:他是用什麼方法知道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也就說明:10、4、7、5、4這一住數的平均數是多少?

②還有人用其他的方法驗證自己的估計嗎?

算一算。

師隨著學生回答板書出::10+4+7+5+4=30(分)

30÷5=6(分)

追問:10、4、7、5、4分別指什麼?30指什麼?6指什麼?這兒為什麼又除以5呢?

③“6”也就是10、4、7、5、4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平均數6是比最小數大,比最大數小嗎?

(4)兩個組的平均分數都算出來了,獎盃獎給誰?(全班一起為男生組喝彩)

三、趣味練習

1、你猜我猜。

聰明的孩子們,向大家展示你的聰明才智吧。

課件出示:你猜我猜。

(1)老師先露一手:師猜學生期會考試分數,故意說成就是平均數,最後再猜:肯定有人比平均分高,肯定比平均分低,並說:別灰心,好好努力,你會很棒的。

(2)老師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猜一猜:

一月 二月 三月 ……

元 元 元 ……

指名猜,並說出理由,其他同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反駁。

2、看,籃球隊員們的比賽多麼激烈呀,請看(課件出示P94,T3)你能解決出這裡的數學問題嗎?

3、球迷們非常佩服籃球運動員的拼搏精神,他們準備親手扎花獻給他們。看,(課件出示P94,T2),快來解決小麗的問題吧。

3、爭當辯論家。

(1)課件出題P95,T1。

學生思考後全班出現兩方:認為小明說的對和認為小明說的不對。兩方展開辯論,最後達成共識:小明可能會有危險。

(2)某服裝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資800元,結果一位員工在開工資時只拿到600元,他狀告公司老闆不遵守承諾。請問:這位員工能贏嗎?

學生思考後以“能贏”和“不能贏”兩方展開辯論。

4、生活中的平均數。

看來,平均數在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中的應用很廣泛,你還知道哪裡用到平均數的?

(1)生舉例。

(2)師出示:

①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中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部最缺水的地區每人每天平均用水只有3千克。(教育學生節約用水)

②五一黃金週期間,連雲港旅遊勝地花果山風景區,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萬人,平均每天門票收入141萬元。

5、你知道嗎?出示歌詠比賽圖和評委打的分數,學生先算平均分,電腦亮出最後得分,過渡到教材第97頁的“你知道嗎?”學生再次算平均分。

說明:求平均數,在生活中要根據情況靈活解決。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懷念母親》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二篇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二、【教學目標】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文共分2課時,執教的是第2課時,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初讀課文,重點學習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抓住重點語句,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並創設情境,在場景的拓展中瞭解人物的內心情感。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之情。

難點: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體會作者隱含的思想感情。

四、【設計特色】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圍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

1、情景教學法:上課一開始,由“國寶”引出季羨林,課件出示:

季羨林生平、主要經歷、主要的成就,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讓學生默讀,交流感受,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字的探究中。另外,在學習完第2自然段之後,整體迴歸文字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朗讀,以調動學生的心絃,更好地表達對文字的理解。

2、朗讀感悟法: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指名讀、自由讀、齊讀、配樂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課堂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法: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匯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學生的感悟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教科書在本課時安排了兩個例題。例3從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髮現直角。例4主要是教學三角板上的直角的用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也可以用它來畫直角。本課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下學期認識銳角和鈍角也是一個基礎。

學情分析:

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他們已經知道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直角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觀察、發現能力,因此對於直角並不陌生。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孩子現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課標的要求確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感受圖形的美、數學的美。激發學生了解數學的願望,樂於探索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點:認識、辨別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難點:怎樣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教法、學法:本節課以建構主義和多元智慧理論為指導,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找到數學模型,通過動手參與、體驗來獲取知識,從而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教學程式

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為四大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匯入 在開始新課之前,先向學生提出了上節課學過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回憶和思考,為學習新知識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做好了心理準備。出示活動角。

第二環節:引導體驗 這一環節分三個層次來進行。

1、加深直角的認識。這一層次,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在初步認識直角後學生對直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直角就不難了,這樣直角在頭腦中的印象會加深。

活動二,用肢體語言來展示直角。因為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語言的邏輯表達能力有限,他們不可能用語言來準確的說出直角定義。只要他們能用肢體語言表現出直角,就說明他們真正的理解了直角。比找直角更進一步,因此在上課後我把這一活動與原來找直角這一活動進行了調換。(昨天教了用手勢來比劃角,並說說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和什麼無關,今天這點做的不夠好) 活動三,用圓形紙來折直角。這一設計的目的一是加深學生對直角的認識,二是為下面的環節做鋪墊,起到承接的作用。

2、判斷直角。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問題。因此我用一個問題總領:你怎麼就能證明你所折的這個直角就是一個直角呢?這也是數學建模的第一步為學生提供現實問題、現實原形(折的直角),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因為學生在上一課時已經會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了,所以把所折的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並不會太難。在實際的比的過程中也完全可以敘述的很完整,因此在總結判斷方法的時候我採取學生分別表述、逐條出現、最後整理的策略。這樣不但給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時間和空間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學生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願望。

3、畫直角 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學生在“角的初步認識”中已經會畫角了,因此我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去畫直角,讓學生多實踐、多體驗,把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落到實處。

第三環節:鞏固、強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僅靠新課的教學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把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結構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並貯存下來,從而使所形成的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單純的練習總是枯燥的,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這一環節我創設了說一說、比一比、畫一畫的情景。

第一題:說一說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這道題不僅是對難點知識的鞏固同時也是一個延伸。

第二題:畫一畫。(課堂作業儘量課堂完成) 第三題:數一數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有幾個直角?(由於白板準備有些失誤耽誤了教學時間,學習之友練習題沒有做多少,可以留為課後家庭作業) 這道題有些難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選擇完成。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

自己談在這一節課中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後面教學時間不夠所以這一環節完成的不好) 板書設計:

直角的初步認識 (邊) (頂點) (邊)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教學資訊的有效手段是教師口頭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在教學中它有增強語言效果,加深記憶的作用。在表達問題上它更準確、更清晰,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這樣的板書設計對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提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內容通過板書可以一目瞭然。

說課稿 篇5

一、文字特點:

《槐鄉五月》是一篇清雅雋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詩,卻有著詩一般的'語言;它不是一則童話,卻有著童話般的意境。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幹、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課文行文如流水,語言詩化,讀起來琅琅上口,是值得學生誦讀的好文章。它素潔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園詩,值得學生背誦積累,也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培養目標:

認知方面:初步感知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品味槐花美、槐花香的特點,學會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

技能方面: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通過朗讀、交流等方式表達出對美的感受。

情感方面:初步理解“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對槐鄉產生美好的感情,為第二課時學習打下情感伏筆。

三、設計理念:

《槐鄉五月》這篇課文特點鮮明,是我們對少年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美的教育,是語文教學作為承載著弘揚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讓孩子們通過感受語言美、語境美、語意美,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而義不容辭的使命。

我理解的審美教育不是單向的美的知識的傳遞,它不是讓我們的孩子被動地接受美的教育,而是要讓孩子們開啟心門,用整個心靈去觸控真實的、可感知的美,並用真情去創生出美的境界來。

當把“感知美”和“創造美”作為統一的整體來看,併成為了我們追求的目標時,教學的意圖便在我們頭腦中逐步明晰起來。我把它概括成以下三點:

1、感知文字的“和諧之美”

文中的槐鄉,充溢著美的音符:槐鄉的山山窪窪,坡坡崗崗到處能見到潔白、美麗的槐花,到處能聞到沁人心脾的香氣。槐鄉的孩子們更是沉浸在槐花、槐香的懷抱之中,他們以此為樂,以此為豪,慷慨地用槐花飯、槐花蜜盛待遠道而來的小朋友。這小小的槐鄉,無處不洋溢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樸素而真摯的情感溢於言表。文字傳達給讀者的這種“和諧”韻律,應當成為我們教學設計時關注的要點之一。

2、感受課堂的“情境之美”

審美活動是以情感為核心的。李吉林老師認為沒有情感的審美活動是不存在的。教學中,她是很善於從誘發學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撥動學生的“胸中之情”。她覺得教師應該成為連線文字與孩子之間的橋樑,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情境化,而“美”則是整個設計的靈魂。因此,為了更好地彰顯《槐鄉五月》一文內在美的特質,在教學設計中就定下了這樣一個目標,即努力通過教師的語言的美,體態的美,板書的美以及營造的背景音樂的美等來感染學生,讓師生情感得以融合,共享課堂美的意境。

3、感悟生活的“創生之美”

當學生理解了美的實質之後,往往會產生表達美的感受的慾望,這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種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最真切、最愉悅的了。我們要把這個機會還給孩子們,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小手、自己的聲音、大膽的想象和豐富的表情,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感動或激動,讓他們懂得“美”是可以通過自己來創造的。

四、教學思路

基於以上的設計理念,我的教學思路就呈現給大家以下四個板塊:

1、聊聊槐鄉話題

以親切談話,回憶《水鄉歌》匯入,引出“槐鄉”,通過聊槐花、槐香,使學生產生對槐鄉瞭解的好奇感和迫切感。

2、整體感受槐鄉的美

槐鄉美,課文寫的也很美,老師先要把這種美的資訊傳遞給學生。本篇課文要求背誦,我先在課堂上配樂背誦給學生聽,讓他們直接感受到了美,並且也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老師背誦得流利優美,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接著讓學生交流聽完一遍誦讀之後對五月的槐鄉的第一印象,有針對性地檢查課文長句、段落和生字的朗讀掌握情況,再交流二次讀後對槐鄉五月的感受,從而引出第四自然段全文的中心句,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

3、欣賞表達槐鄉的美

尊重學生的理解,採取隨機分析句子的教法。先讓學生找句子,找到相關句子後再進一步找關鍵詞或短語,讓他們通過反覆比較朗讀來感受到槐鄉的槐花多,槐花美,槐花香,體會到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通過讓學生欣賞美麗的槐花圖以及不同要求和形式的讀、說、議,表達出對槐花的美好感受。

4、自主創作槐鄉的美

首先羅列出課文中一些有特點的詞語,比如描寫不同香的:清香,醇香,濃香,香海;重疊詞語的:白茫茫,香噴噴,山山窪窪,坡坡崗崗等,接著出示朗讀二年級的《水鄉歌》,讓學生模仿水鄉歌的形式創作一段槐鄉歌,創作時可以選用出示的詞語。這個練習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槐鄉的美和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又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語言的形式。最重要的是,通過創作,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也可以是“美”的創造者。

每一次上課,我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在琅琅書聲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還能感受再現文章的情思意境,讓學生在思維與情感的強烈震撼中感受語言的美,體驗生活的美!

說課稿 篇6

《論求知》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所寫的一篇議論文。編在國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中。

第四冊主要突出訓練議論文,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而第六單元則重點訓練論證這一要素。

根據教育學和人類智力發展變化規律表明:十二、三歲的八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抽象思維發展水平低於形象思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較弱。因而,學習議論文普遍較為吃力。

鑑於上述認識,我認為,本節課必須先從議論文的特點入手,抓住論證這一重點,突破比喻論證、歸納論證的使用及其作用這個難點。這也可以說是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育的前輩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需教。具體到語文教學活動,結合今後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向,聯絡實際,我認為,本文沒有必要精講細讀。只需從整體上把握,訓練學生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課堂設計及程式可按如下十個步驟進行:

一、複習有關議論文知識,為學習本節內容作知識上的準備。因為知識都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知識的掌握具有階梯性,只有做好了必要的準備、鋪墊。學起新知識來才會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目標、重點、難點。目標教學是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教學理論的核心。其目的是擯棄傳統教法的弊端,以目標分類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為理論基礎,讓學生明確要求,積極配合教師,達到預期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結合自讀提示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整體感知是語文新大綱較為突出的提法,亦是語文自身規律的體現,是知識薰陶的一個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語文素質、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符合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認知規律,可以避免把語文教學搞成支離破碎的文字遊戲。

四、從修辭角度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一遍,找出採用了排比、比喻的語句。切入點的選取是教育教學藝術的體現,切入點選得好,學生能快速進入教師設計好的教學軌道,有利於知識的銜接、過渡。讓學生找出排比、比喻語句,難度不大,但作用不小,一則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二則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篇不離段,段不離句,句不離詞的閱讀習慣;三則可以為下面的教學內容匯入做好準備,使課堂教學環節緊湊、有序。

五、從學生找出的排比、比喻句中,選出二、三處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比喻論證、歸納論證等論證方法及作用。集中目標、重點分析是認識規律的要求,是教學的另一重要手段。本文的攻關內容就是比喻論證、歸納論證,所以,到了這裡,教學必須聚焦,以達到預期目標要求。

六、堂上訓練。

(1)找出教材P226227《說謙虛》一文中運用了比喻論證的語句,並說出其論證了什麼問題?有何作用?

(2)依例仿寫句子。

例: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仿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饋是檢測知識、能力掌握情況的必要過程及重要手段,亦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訓練知識遷移的一個教學重要環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與否,與教師是否重視這方面有好大的關係。學以致用,讓學生有一個成功的體驗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七、學生略讀課文一遍,理解標題的準確性。這是著意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一次回顧、疏理、思考,也是有目的地將學生從區域性瞭解、分析引導到整體認識、理解中來。

八、學生質疑,教師釋疑。這可以大大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是教師對學生在本節課中所掌握知識、能力反饋檢測的一個手段與方法。有利於教師查缺補漏,輔導基礎較差、領悟能力較弱的學生,此一步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課堂教學中的希望工程。

九、教師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來一次概貌性的認識,有目的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整理,亦是再一次使學生從區域性感知到整體把握。

十、作業佈置。

(1)認真閱讀課文,摘抄自己喜愛的語句。

(2)寫一篇題為《論交友》的短文。

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積累的學習習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掌握,讓他們便於模仿,對自己熟悉的事情發表看法,有利於知識遷移,達到能力的訓練。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短小而優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區為背景,選取了一個農家孩子黃昏時分打柴歸來的形象,描繪出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勤勞的山區孩子的讚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而又富有情味,適宜學生朗讀和背誦。

二、說教學目標

1、感受山區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2、學會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盛”,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

3、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第2——7自然段,體會小男孩的勤勞、純樸和可愛。

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重點句,圍繞重點句讀讀議議,朗讀,背誦全文。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語文課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絕非是簡單地多搞些練習、多做些作業,而應是形式多樣地、生動有趣地進行品詞賞句、感情讀背等訓練。語言文字訓練與閱讀教學的有機統一、閱讀中與片斷練筆的有機的結合,是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與提高學生讀寫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徑。對讀寫結合、文道統一的教學要求。

第一課時

一、猜謎匯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麼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麼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麼時候) (誰) (用“背篼”幹什麼)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後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匯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髮。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髮。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麼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麼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麼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麼?(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匯入:山裡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後的感受。

3、山裡的孩子多麼勤勞,多麼懂事。他不但幫助家裡打柴,還採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麼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裡裝的是什麼?

比較句子:

背篼裡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裡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麼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讚揚這個孩子,好在哪裡?(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後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裡柴火的象徵意義。)

5、小結:山裡的孩子,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打柴、採藥材,他是多麼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

(課文按山裡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揹著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裡;最後作者讚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裡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裡的孩子與這些山村裡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裡的孩子,背篼裡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裡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 民() 責()

蜓() 抿() 漬()

梢() 贊()

哨() 攢()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別有洞天,品嚐其味才知教材魅力無限。深入解讀課標,明晰知識結構,就會在教學實踐中找到切入點、結合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實現課堂的高效。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學段“統計與概率”專題。下面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大家進行交流。一,說課標,說《統計與概率》專題的總體目標和第一學段目標及第一學段課程內容;二,說教材,說教材的編寫特點、編排體例、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三,說建議,說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說課標:

1、總體目標: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資料、利用資料分析問題、獲取資訊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資料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體會數學的特點,瞭解數學的價值。

2、第一學段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簡單的資料處理方法。(新課標將“掌握”變成了“瞭解”,降低了要求。而且把“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這一目標放在了第二學段。)

數學思考:

能對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簡單資料進行歸類,體驗資料中蘊涵著資訊。(原課標中要求學生能選擇有用資訊進行類比,此處降低了要求。)

問題解決: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活動,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絡。

3、第一學段課程內容:

1、能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者自己選定的標準,對事物或資料進行分類,感受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係。(原課標中要求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新課標此處不做要求)

2、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瞭解調查、測量等收集資料的簡單方法,並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整理資料的結果。

3、通過對資料的簡單分析,體會運用資料進行表達與交流的作用,感受資料蘊涵資訊。(原課標中要求學生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新課標中此處不做要求,而且新課標中把可能性的知識放在了第二學段。)

新課程標準根據“統計與概率”部分第一、二學段內容和要求的變化,對“統計與概率”部分的教學順序進行重新設計,並對具體內容進行了修訂。

① 第一學段調整教學內容,降低教學要求。只分別在一下、二下、三下安排統計的教學。

就現行一年級數學教材來說,將一年級上冊“分類”單元的教學內容移到一年級下冊,將分類與統計結合編排為“分類與整理”,體現分類與統計的關係。

將一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的內容後移。

二、說教材

(1)編排特點(所教年級)

1.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統計學生體重的變化和視力情況、統計學生參加什麼課外小組、過往車輛,調查同學們喜歡吃什麼蔬菜等。

2.注意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使學生在收集、整理、描述資料的過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了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如通過統計學生喜歡什麼動物卡片、什麼玩具、喜歡吃什麼主食、喜歡什麼體育比賽等,瞭解到大家的愛好、特長是什麼,知道一些生活常識等等,使大家體驗到統計確實是很有用的。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本冊統計教學內容注重對統計資料的分析,根據統計結果作出簡單的合理的預測,初步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如例2及後面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2、3、4題,讓學生根統計結果據預測20分鐘後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什麼車?根據五年級比二年級近視的人多,根據一週每天電視機銷售情況和學生需要增添什麼圖書等提出合理化建議,初步體會統計對決策的意義。

(2).編排體例:

課例的設定包括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主幹系統包括課例和例題,例題基本上是由主題圖、匯入框和情景問題組成。輔助系統內容豐富,包括:做一做、練習題。

(三)、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

統計知識部分:包括分類、統計表、統計量和統計圖

分類出現在一年級上冊

統計表是出現在一下的單式統計表和出現在二下的複式統計表。統計表資料呈現暗示學生可以根據表填圖,反過來也可以根據統計圖來填表。

統計量包括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平均數出現在三年級下冊,《中位數》出現在五年級上冊, 《眾數》出現在五年級下冊。

統計圖的知識貫穿在國小各個年級。

一年級上冊:象形統計圖。

一年級下冊:以一當一的條形統計圖。

二年級上冊: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

二年級下冊: 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

三年級下冊:橫向單式條形統計圖、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四年級上冊:《複式條形統計圖》。

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

五年級下冊:《複式折線統計圖》。

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

六年級下冊《分析、判斷、預測》

概率方面: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概率的起始部分,只停留在質的體驗上,為後繼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打基礎。

五年級上冊:《統計與可能性》從三年級上冊的定性向定量過渡,培養概率思維觀察分析社會生活中事物。

綜上所述統計與概率知識反映出的階段性與發展性的設計特點是非常清晰與明顯的, “統計與概率”的教學要求是相互滲透,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第一學段內容是第二學段內容的基礎和前提,第二學段內容是第一學段內容的螺旋上升和自然發展。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更好地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從而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成為現實。

三、說建議

(一)說教學建議

(1)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

由於學生已經學過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的填寫可讓學生自主探索後合作交流,最後全班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明確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聯絡和區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注意讓學生體會統計對決策的意義和作用。

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可讓學生獨立思考,要讓學生多發表想法,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同學提出合理的建議,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3)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

沒有條件進行現場統計的學校,可通過放錄影或做遊戲的形式進行統計,統計時注意用畫正字記錄,便於用1格表示5個單位。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完成統計圖,如果統計中出現不是整5的資料,可在條形圖上方把資料標明,條形圖位置要基本準確。

(4)注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有條件的學校可進行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市場經濟意識,體會統計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二)、評價建議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結合生活情境考察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如:能否運用適當的方法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能否將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描述,能否確定自己的方案。

2、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

科學界已指出:真正決定人類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情商可以經過後天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情感評價,這樣會促進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課堂中要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等進行評價。在評價語言上,注意採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3、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評價過程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觀、公正地挖掘每一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正確評價每一個孩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採取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開放式問題、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我們一小每班都建立了QQ群,老師和學生也建立了部落格,採取網上交流的方式進行評價也是非常可行的。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生活處處皆數學,身邊處處是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走入數學課堂,學習數學知識。

(1)開發利用文字資源。教科書、教師用書、教與學的輔助用書、教學掛圖都是文字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文字資源。

(2)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我們第一國小班班有電腦,有多媒體裝置,我們要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它們,製作內容豐富、情景生動、有實用價值的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3)開發利用社會、家庭方面的資源

如學生學習了統計知識後,讓學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統計圖表,在家裡調查水費、電費等,學生通過調查,發現身邊處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用於生活。

(4)開發利用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交流,隨機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情況,教師要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使這些生成性資源變成教育資源。學生中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要回避,要把這些錯誤資訊看做是孩子們思維的火花,通過錯誤資源,判斷孩子出現的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學生的作品,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實錄等都是生成性資源。

數學是一棵參天大樹,它的根深深地紮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只有不斷地學習數學研究數學,才能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以上是我對《統計與概率》專題第一學段的解讀,有不足之處請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9

國小社會學科是引導學生從小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的基礎學科。三年級的教學主題著重是讓學生認識周圍的社會。《城市公共交通》一課屬公共生活單元,主要是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有關城市公共交通的工具、設施和規則,使學生認識到公共交通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依據教材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的嘗試:

一、 生活模擬,“樂中學”

1、 設定情境,產生興趣。我在一堂課的開始,就創設一種特定的情景:出示南橋三線的站牌讓學生知道我們南橋有很多線路,上海更多,及時出現上海公交線路篇,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引起學生的共鳴,上海的車實在太多了。從而讓學生自己領悟到上海交通設施的發展重要。

2、 提供樣式,指導行為。我模擬生活中乘車的樣式,讓一小部分學生先模擬,其他學生觀察,辨別,評議,讓學生在行動中知道乘車要依次排隊,先下後上,不要爭先恐後等。

二、 主動學習,引導探究。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六。”所以,在社會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小組活動和大組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取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認識站牌時,注重讓學生自己去研究71路站牌,知道的懂得的讓學生儘量講,學生不易理解的讓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讓學生懂得站牌上有車輛行駛依次停靠的各站站名,行車方向,票價,以及車輛頭班與末班時間等。又通過玩翻牌遊戲,讓孩子進一步瞭解上海的站牌還有許多,拓展孩子知識面。最後又出現上海線路表,通過看錶,讓學生產生心的問題,讓孩子針對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究,培養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質疑問題,獨立思考,自我發展等能力。

通過這課的試教,以及今天的教學,讓我深深體會到社會課的教學必須面向社會,體現社會性,同時面向全體,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

2、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歌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詩歌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我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機詩歌託物言情的寫法。2、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詩,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含蓄,所以,怎樣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用多媒體作為直觀教具。

3、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注重學生情感的薰陶、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匯入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

母愛是一個人類吟詠不絕的主題。同學們,你們和母親朝夕相處,是否感受到母親那細微的點點滴滴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詠母子之情的散文詩。

二、作者簡介

印度近代偉大作家、詩人、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一生創作豐富,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國後》等。一九○三年起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摩吉多塔拉》、《郵局》、《紅夾竹桃》。著名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帶有神祕色彩和感傷情調。一九一三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影響也是廣泛的。他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三、預習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禱告()

嗅()衍()摩()

2、解釋下列詞語:

匿笑:

禱告:

沐浴:

四、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給予指導

1、自由朗讀。

2、聽課文示範朗讀磁帶,注意對朗讀技巧的把握。

3、個別學生讀。

4、學生評價。

5、朗讀指導:

朗讀詩歌,須注意以下幾點:

⑴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應讀得輕鬆活潑,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

⑵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如果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敘,速度採取中等為宜。

⑶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

⑷根據語境的關係,確定詩句的停頓。

總之,現代詩歌的誦讀,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朗讀,它具有很濃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將情感投入其中,反覆吟詠,方能漸入佳境,最終達到“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學習,質疑探究

1、請談談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⑴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事?

⑵三次嬉戲具體是什麼?

⑶詩歌表現了什麼?

2、為什麼“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的小小心願,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3、媽媽為什麼反而責怪孩子?還罵“ 你這壞孩子”是什麼口吻?孩子為什麼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詩人為什麼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結合註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1、談談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⑴寫了孩子的三次嬉戲。

⑵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我”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我”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我”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

⑶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愛。

2、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願,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3、因為媽媽找到孩子,非常著急。當媽媽一整天都找不到兒子,那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呈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責怪孩子;是責怪的口吻,但責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愛;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的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國人喜歡把兒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樣。金色花是印度最美麗的聖樹上開的一種金黃色碎花,詩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讚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新奇而美妙。

【板書設計】

六、遷移拓展

1、欣賞歌曲《燭光裡的媽媽》,注意體會其內在思想感情。

2、閱讀泰戈爾的另外一首散文詩《審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內容。

審判官

你想說他什麼儘管說罷,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處。

我愛他並不因為他好,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處與壞處兩兩相權一下,恐怕你就會知道。

他是如何的可愛罷。

當我必須責罰他的時候,他更成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當我使他眼淚流出時,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權去罵他,去責罰他,因為只有熱愛人的才可以懲戒人。

3、學生談感受。

4、以孟郊詩《遊子吟》作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