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7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說課稿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資訊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不是很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省編自然科學第三冊第三章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在國中自然科學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知識難度用教學要求並不是很高,但聲音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資訊、是組成美好生活的一個要素,聲音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自然科學教學的目標是關注、研究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現象,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因此,它是自然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通過對聲音發生和傳播的學習,為下一節光的傳播打好了基礎。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學生已有的邏輯思維及習慣,本人對教學流程作如下處理:聲音是如何發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聲波的形成、反射及回聲→聲音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速。教學實踐表明,這樣處理會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自然流暢,學生也易接受。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瞭解聲音的傳播需要有媒介物質,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瞭解回聲現象。

2、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創新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聲音是如何發生及如何傳播是認識聲現象本質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它應是本節課的重點。

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一定的物質,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直接感受到,它需要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於實驗本身的侷限性,國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對薄弱,我認為本節的難點,應是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賴於一定的物質。

四、教學的創新點

1、把課堂教學的模式由以教師講授、實驗演示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主探索,分組實驗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把全班學生按3-4人一組,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補充設計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實驗,使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實驗轉變得饒有趣味性,並易於學生探索、理解。如:

實驗一:為了說明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設計如下的模擬實驗:

聲源的振動引起橡皮膜振動,光源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後照射在牆上,把橡皮膜的振動放大。引導學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們真實感受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實驗二,如圖,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乙圖所示情況下聽到聲音較大,從而說明當聲波向外傳播時遇到障礙後將會被反射回來。

實驗三,教師創設情景:“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試自己設計實驗加以證明。”學生設計如下圖的實驗,並親自動手操作,真切聽到來自水中的聲音。

3、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的作用,通過課件來真實再現自然現象。如蜜蜂的嗡嗡聲,大海的波濤、狂風,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課件還可摸擬了人們無法看到的聲波的傳播及反射的過程。

4、改進課本的實驗裝置,把電鈴懸掛起來,使實驗效果更佳。

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好奇心、求知慾的培養

創新精神,我認為就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例如,在引入新課時,把揚聲器平放在桌上,在揚聲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當音樂響起時,塑料小球隨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讓學生置身於熟悉的氛圍中來研究陌生的規律,可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想象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聯想。如在做鐘罩實驗時,隨著鐘罩內的空氣不斷地抽去,聲音越來越弱,此時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裡面的空氣被完全抽去,聲音還聽得到嗎怎樣?”這樣處理,既尊重實驗事實(通過多次實驗,證明抽去空氣後聽不到聲音是不可能的),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如在課後練習中提出:在月球上,兩個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麼?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既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3、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如課後練習中,老師提出: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有同學提出1次、2次、3次…,教師要求學生想象情景,進行合理的解釋。

4、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由於本堂課採用以學生分組探索,實驗為主的課堂模式,在整個教學中,始終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對於同一問題,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研究。

六、教學設計構思

1.注重自然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學生動手實驗交替進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又符合科學認知的一般規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學結論。

2.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過學生方法的獲得去實現,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造學的方法,如發散思維等,並讓學生大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於發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即創造思維狀態。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協作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總結評價”的科學探究方法。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同時,將教學活動變成了學生一種創造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力。

七、教學程式的具體安排:

1、揚聲器振動實驗(將一揚聲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觀察揚聲器發聲時塑料小球的狀態。)→學生動手體驗,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多媒體展示:①蜜蜂的嗡聲(翅振動——固體)

②大海的波濤聲(海水的振動——液體)

③狂風(空氣的振動——氣體)

學生歸納得出,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發聲。

3、通過教師演示鐘罩實驗,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的傳播需依賴於一定的物質。

4、演示縱波實驗並用多媒體來說明聲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師生共同完成實驗一,說明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6、學生動手完成實驗二,多媒體展示隆隆的雷聲,使學生了解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障礙物質會被反射回來及回聲的形成。

7、教師設疑,學生設計,動手完成實驗三,體驗液體能夠傳聲。

8、學生遊戲:利用“土電話”來聆聽悄悄話,使學生體驗固體能夠傳聲,教師進一步介紹如迴音壁等例子。

9、教師設計問題,學生閱讀課本,瞭解聲音傳播的速度。

10、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1)小結:由學生完成課堂小結,其它同學討論補充。(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2)課堂練習:

1.聲音是靠物質的產生的,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中傳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上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麼?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

3.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為什麼?

4.回聲有廣泛的應用,在水中定向發射聲波,利用接受到的回聲,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發現沉船、魚群及敵人的潛艇等,若已知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450米/秒,當海面的測量船向海底發出聲波0.8秒後接收到回聲,則海底的深度為多大?

5.課外研究課題:

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你能粗略地測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請課後寫出實驗測定的方法,原理,需記錄的資料及實驗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