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06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山的那邊》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著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說教法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為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採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採用啟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鑑於此,我採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6、教學課時:8分鐘

三、說學法

新大綱對於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3、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匯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1、情境匯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採用啟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佈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板書設計四個部分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絡”,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說教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巨集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說教學過程:

匯入課文: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裡,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研讀賞析: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