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

來源:才華庫 1.45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篇1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發現》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是前蘇聯的一位天文學家費奧多羅夫寫的一篇兒童文學作品,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項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絡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做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課文的難點是對學生來說幾個較難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本來,當老師講到“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這裡絲毫沒有惡意。那麼,為什麼老師會以為“我”不懷好意呢?從課文中看,這位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講的又是“人的發育和進化”,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可能這位老師對這類問題非常敏感,所以講課時是“一本正經板著面孔”。“一本正經板著面孔”,顯然是要用這種表情控制學生不許胡思亂想,事實上也達到了這個目的,“教室裡安靜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聲”。可就在這時,“我”笑出了聲音,所以老師認為我“不懷好意”。

另一個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為我的發現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這句話也是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說與紀念。

二、學情分析

這是五年級最後一個單元的課文,通過近五年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課前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完成字詞的學習任務,而課堂上進行預習反饋時,對於個別字可以適時加以指點,而一些重點詞語還需要結合課文理解。

多數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達、感悟的能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已經能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有條理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務精神等,而一些語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概括、歸納、表達上都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注意到這種差異性。

在理解重點句的含義方面,學生可能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維深度不夠、言語概括能力不強的特點,藉助各種語言訓練予以強化。使得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入,實現語言的內化,情感的共鳴。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並積累“迷戀、隨心所欲、運轉自如、絞盡腦汁、一本正經、不懷好意”等詞語。能用比較的方法,體會“幾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並能運用。

在閱讀中能自主識字,能讀準“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語境中理解“隨心所欲”、“絞盡腦汁”等詞語的意思。五年級的教材不提供統一的生字表,但並不意味著不再需要生字教學,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針對性地指導。

讓學生讀讀原句,再去掉“幾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變化。從而理解“幾乎”是指將近於,是一種將到而未到的狀態,說明夢見自己在飛的情況極多,將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果不用“幾乎”,就變成每天都是這樣,沒有例外了。可讓學生用上“幾乎”來複述“我”所提出的疑問。“似乎”是指彷彿,也含有接近而尚未達到的意思,說明好像想去哪裡,就能飛到哪個地方,但並不是真的就能飛到哪個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變成真的能飛到那個地方了。

目標二:學習抓住文章主線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篇2

一、說教材

《童年的發現》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五年級國小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長。

本篇課文的題目是童年的發現。這裡的“童年”指兒童時期,幼年;“發現”的意思是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作者用“童年的發現”做題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巧設懸念,童年會發現什麼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本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根據新教材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本課的訓練重點和我班學生對課文學習的基礎。其學習目標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3、重點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受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二、說教法

教是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童年的發現》是講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運用了自由朗讀課文,討論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的態度。

三、說學法

因為教是為學服務的,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將引導學生運用“學生自瀆感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說一說作者在童年時發現了什麼?使學生對文章有個初步的、比較的瞭解,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深入讀書,交流討論。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教師介紹有關胚胎髮育的科學知識。

2、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猜測一下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二)循題讀文,理解“發現”

1、自由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注意“澄”字的發音。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覆朗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摺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摺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4、仔細地讀讀著幾句話,並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6、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瞭解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計劃: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瞭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現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有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的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現”。

(四)作業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範文篇3

一、說教材

讀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的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想起了那個被學校開除、滿嘴髒話、又吸菸又喝酒的浪蕩少年,他的快樂、苦悶與孤獨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他的那些令師長和其他成年人看來十分古怪甚至荒謬的行為舉止,究竟是出於一種什麼緣故。而費奧多羅夫的這篇《童年的發現》,同樣講述了一個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有著豐富的內心和令人驚異的想象力,他那屬於童年的發現讓讀者由此窺見了處在人生特定年段的兒童、少年的內心世界與我們熟悉的成人世界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在成年人看來十分荒誕的推理和想象,那種透著淘氣與天真的小小的幽默,是屬於童年的,而我們在這樣的文字中發現的正是一個孩子最真實而美好的童年。

在文字開頭,故事的主人公——兒童費奧多羅夫,便自豪地宣佈自己在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並且強調這完全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如此重大的發現卻是由一個只有九歲的兒童來完成的,文字開頭抓人眼目:一個九歲的兒童又怎麼可能發現胚胎髮育的規律呢,這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難以置信甚至感到好笑的事情嗎?但是,讀者還沒來得及哈哈大笑,這個孩子早已經預料到了:

“聽完這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願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聲不會給你招來禍患。”

如果說九歲的兒童發現胚胎髮育的規律令讀者更多感到的是驚訝,那麼這種可愛的猜測與“寬容大度”才真正令讀者發出會心的微笑。但讀者的“笑”卻與孩子曾經的“笑”有著不同的命運——也是由於這童年的發現而引發的“笑”,孩子竟當眾受到了懲罰。那麼,如此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但不表揚,反而會受到懲罰呢?故事就在這樣的閱讀期待中慢慢展開,我們也正是在這樣的期待中重新發現了每個人都曾經走過的童年……

讀者“發現童年”是通過費奧多羅夫那個關於飛翔的夢。他那重大的發現也正是“起始於夢中飛行”。在夢中飛翔,自由地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這大概是每一個孩子童年時共同的夢。費奧多羅夫生動地描繪了這個美好的夢境,他在夢中是如何躍起飛離地面,是如何以滑翔的姿態在空中盤旋,他是怎樣的自由、輕盈,隨心所欲……

接下來為了解釋這個奇妙的夢,孩子求助於老師。在認真研讀了費奧多羅夫與老師的對話之後,我不禁被這位教師幽默而睿智的回答所吸引。面對天真的孩子追根究底式的一連串的詢問,他的回答真正令人忍俊不禁:

“白天你們太淘氣,妨礙細胞的生長。到了晚上,細胞就不停地繁殖。”

如此詼諧風趣的“謊言”與孩子天真的追問相互映襯,不僅營造了一種妙趣橫生的效果,而且也正是這種近乎無厘頭的回答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因此,當教師最後談到生命的進化時,他的提示就給孩子的想象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我非常欣賞這樣的教師,他不僅深諳兒童的心理,而且是以如此幽默睿智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與只有九歲的兒童討論那些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又似乎是十分高深的問題。這樣的教師在孩子心中激發的求知慾是強烈的,他提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給學生營造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因此,費奧多羅夫認為和老師的這次談話更加激發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想得是那樣痴迷”。終於,在經歷了一番絞盡腦汁的思考之後,他有了一次重大的發現:為什麼母親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在他想來,人是經歷了由細胞到小魚、青蛙等的變化,最終才變化成人類的,這段時間正好是九個月。當然,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種想法是荒謬的,人雖然是由最初的細胞生長變化而成,但絕非在母體中經歷了小魚、青蛙等的變化過程。因此,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的發現”實際上是一個孩子天真的邏輯,但蘊含在其中的豐富的想象力卻是令人無比驚訝和歎服的。而這種想象力,在絕大多數人那裡,是隻屬於童年的。

因此,費奧多羅夫幾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懲罰。作者接著講了在六年級的一次生物課上,聽老師講到人的發育和進化時,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發現,不由得笑出了聲。年輕的女教師誤解了費奧多羅夫,她變得暴怒起來,把費奧多羅夫趕出了教室。至此,在這個文字中,就出現了兩位教師。與那位幽默睿智的教師相比,這位年輕的女教師就顯得十分武斷和粗暴。讀費奧多羅夫的描述,想象發生在課堂上的那一幕場景,想象女教師暴怒的眼神和吼聲,令人不由得慨嘆:成人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簡單粗暴的做法,毀滅了多少剛剛萌發的智慧的幼芽,封閉了多少自由飛揚的心靈。當孩子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那些智慧的幼芽早已消亡,那曾經自由飛揚的心靈也早已歸於沉寂。一個人的成長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以充滿愛意的目光去發現童年,對一個師者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在文字結尾,被轟出教室的可憐的費奧多羅夫卻想出了一條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這是一個孩子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一種十分嚴肅認真而又不乏風趣的想法。讀者在慨嘆之餘,不由得會想:這真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他是那麼聰明,那麼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同時又是如此幽默、樂觀、開朗。也許,他那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的小腦瓜裡,想起了他以前知道的一些偉大人物的故事吧,想起了他們當年是怎樣遭人誤解,甚至面臨驅逐和迫害,而他現在也被驅逐出教室了,也遭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但此時此刻,他卻以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在這樣的想法中,有著孩子氣的認真和嚴肅,又有著一個孩子難得的幽默與開朗;這裡有讓成人感到羞愧的開闊與明亮,也有讓成人感到驚訝的新奇與無限。

而這,就是成人應該知道的童年,也是讀者在這樣的文字中所發現的童年。

由此,“發現童年”應該成為教學這個文字的基本主旨。由於文字篇幅較長,因此在教學策略上,首先要引導學生梳理把握文字的敘事結構;然後抓住幾個主要場景的描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朗讀、表演、換位體驗等形式,把握人物內心世界,尤其是費奧多羅夫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真正做到“發現童年”。

二、說教學

基於上述思考,我提出以下主要教學步驟,僅供老師們參考:

教學板塊之一:梳理文字敘事結構

初讀課文,瞭解故事大意。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題目所說的“童年的發現”,指的是誰童年的發現?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在課文哪些段落提到了這個童年的發現?

默讀課文,思考:圍繞這個“童年的發現”,提到了哪些事情?找出相關的段落。

引導學生將文字粗略劃分成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宣佈自己童年的發現:九歲獨立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並提到自己因此受到了懲罰。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說明童年的發現起始於夢中飛行,還有與老師的一番談話,初步瞭解了生命的進化論。

第三部分(第十二、十三自然段):通過反覆思考、研究,“我”終於發現了所謂人的進化規律。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寫由於童年的發現而遭到了老師嚴厲的懲罰。

[設計意圖]由於課文較長,梳理文字結構,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上述環節的教學,從整體閱讀初感到粗略的文字內容劃分,逐步幫助學生釐清文字的敘事結構。

教學板塊之二:由“童年的發現”到發現童年

思考:“我”是怎樣絞盡腦汁發現生命的進化規律的?找出相關語句,想象“我”當時由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及當時的心理活動。

女教師講到人的發育與進化時,“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笑了起來?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我當時的心理活動。

分角色朗讀女教師和“我”的一番對話,想象當時的情景,理解“我”當時的困窘與羞愧;如果你可以對女教師或當時的“我”說幾句話,你會說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上述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那些只屬於童年的內心世界及特徵,真正做到“發現童年”。

教學板塊之三:感受童年的成長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讀這個句子,討論:費奧多羅夫也許是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了什麼?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喜歡他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從重點句子切入,展開對人物的討論,通過對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童年的成長以及成長中的陣痛。

以上是幾個主要教學板塊,除了梳理文字結構,教學都以“發現童年”為中心展開,在更深刻的層面上達到了與文字的契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