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來源:才華庫 2.4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自讀的準備

自讀是一種語文閱讀能力,僅僅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貫穿還不夠。為了讓學生能創造性地讀好《柳毅傳》,我在前面的課文《促織》的學習中,採取了條塊分割(分段、分組)的研讀學習方法,實施了方法點撥——教師示範解讀(第一段)——師生集體研讀(第二段)——學生分組討論(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中心發言——補充發言——教師總評(包括總結全文)的教學流程。學生已經初步獲得了自我研讀的體驗,教師已經為學生墊好了自讀的底子。

二、自讀的點撥

既然是創造性自讀,我不想給學生傳授什麼知識,更不想用什麼情感和觀點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儘量讓他們在自讀中去體驗一切。在師生一道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幾個自讀研究參考題,適當的給予了方法或內容上的點撥。具體內容如下(ppt幻燈片展示):

自讀研究參考題:(注意:這只是研讀方向或研讀的副標題,不可視為題目)

⒈文言知識點滴集萃

方法提示:任選一個文言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延伸及總結。

參考內容:幾種典型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現象虛詞積累及拓展實詞積累及拓展

⒉我眼中的龍女、柳毅、錢塘君、洞庭君形象

內容提示:可以從性格特徵和思想內涵兩方面去探討,也可以進行比較評析。

⒊課文表現藝術管窺

方法提示:不求面面俱到,採取“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研討方法,也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比較閱讀。

參考內容:情節結構語言藝術人物塑造

⒋課文思想意義初探

方法提示:可以超出作者本人或其他評論家的理解,讀出你最動人的思想,還可以此為引發點,延伸或拓展你的思維理解。

參考題目:愛情呼喚自由時代需要熱心腸別悲悽,幸福路我來闖!

三、自讀的實施

創造性自讀的最好表現形式是用真純的文字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在點撥的基礎上,我組織大家在課堂上撰寫自讀筆記,為改變學生學習的拖沓作風,促發學生的靈感,我採取當堂收卷的方式。

自讀筆記的撰寫至少應該有兩個層次:一般創造性的知識整理和較高層次的創造性地閱讀理解,而我更加側重於鼓勵後者的寫作。

自讀,應該是使學生由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向現代的創造性學習轉型的良好契機,也是學生把從教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閱讀能力轉化為自我閱讀能力的鍛鍊過程。閱讀所獲得的體驗,比起那些題海戰術的閱讀訓練也許還會更有效些。

四、自讀的展評

在學生的自讀作品中,我發現我原先考慮到的所謂重點、難點,學生幾乎都有涉及,體會得也很到位。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從學生的作品中讀到了學生無限的創造力,有的探討還是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忽視的,或是沒有發現的。就寫作的形式來講,作品也超出了單一的鑑賞文章模式,有的由此文聯想到了女權運動和女權思想,還有的以抒情的筆調和社橘樹的視角,來抒發自己對課文的情感,也有的把《語文讀本》的有關文章拿來對比閱讀等等,不一而足。

我把這些作品進行歸類整理,然後組織學生按專題分門別類地進行展示,點評。學生作品的展評,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從內容上看,可以是片斷式的部分展示,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全部展現等等;從形式上看,可以是師生的點評,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展評等等。最後,我把這些作品製成ppt展示課件,結集辦了一份班報,讓學生們在多種形式的展示中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他們興奮的臉上,我明白了:那種喋喋不休的“傳經送道”是絕對沒有他們自主閱讀吸引人的了!

其實,我們僅僅從學生的文題中就會發現學生存在著無限的閱讀潛能:

《“禮”中窺洞庭》《不給天帝面子的錢塘》《寥寥數語現明君》《“俠肝義膽”還是“憐香惜玉”》《掙脫枷鎖,讓愛自由》《從龍女看中國女性的地位》《出於塵也歸於塵的社橘樹》《獨特的想象奇異的世界》《見義需勇為》《神話下的幾抹影子》《水與火的較量》《仙與人的疊合》《自由的花才嬌豔》《從〈柳毅傳〉中讀唐代的神仙境界》等等。

最後,還是聽聽學生的自讀之聲,讓他們稚嫩而勇敢的聲音來為我們創造性自讀的真正魅力喝彩助威:

⒈我不以為錢塘君是個英雄,他應該只是個武夫,至多也只能算個真空中的英雄。他發怒,則是一方土地洪水氾濫長達九年;他有恨,則殺生六十萬,殃及六百里;他的一個噴嚏,一聲怒吼,都會讓無數的生靈留下傷疤。他憑藉的是自己的威猛,而把自己的情感渲洩得淋漓盡致,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聲勢的浩大,這也是“神”的靈性才驚動天地,然而,這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人有了力量,照樣可以展現出雄壯的場面,因為情感的渲洩是每個人都會的。我覺得他在沒有他物的時空中,才可以盡情地渲洩自己,大展雄壯之美,並且不留下任何破綻。(譚劫)

⒉龍女的不幸來源於包辦婚姻,至少洞庭君應該為女兒的不幸負一半的責任。也許是出於其與涇川家的世交,也許是出於門當戶對的世俗思考,也許還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但他還是親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一個“樂逸”之徒。這便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中庸者不斷隱忍所釀成的悲劇。(呂傑)

⒊龍女很不幸卻又很幸運:首先她嫁給了涇水龍君的次子,這是古代的所謂門當戶對的“良緣”,但偏偏涇川次子不務正業而且由於婢僕之言而輕視龍女,龍女的公婆卻幫親不幫理的糟踏龍女。這時的龍女沒有打掉牙往肚子裡吞,而是尋求到了柳毅的幫助,這是龍女不幸中的第一層幸運;洞庭龍君他們沒有以“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的態度看待來龍女,錢塘君怒殺涇川為侄女出了氣,此龍女之二幸;玉皇大帝沒有降罪於錢塘,為三幸;龍女後來嫁與柳毅,柳毅未以“破鞋”視之,這是四幸。我們從龍女的幸與不幸中,讀到了包辦婚姻的惡果,同時也觸控到了作者的新婚姻觀念——“一女能待二夫”。(唐橙橙)

⒋矛盾之中見真人:劉毅見龍君“設拜”,見錢塘君“趨拜之”,可見其“知禮”,但其後劉毅連問:“錢塘,何人也?”“何故使不知?”似有不懂規矩之嫌,但我覺得,正是這“知禮”與“不懂規矩”的表現,作者刻畫出了一個下層儒生的真切形象,知書達理之中流露出來的幾許率真;柳毅為龍女毅然前往龍宮,途中也未見其怯懦的表現,其勇敢可見一斑,可當他見到錢塘君“真身”時,卻“恐蹶仆地”,其膽小,又讓人可憐,或許作者是在以怯襯勇,使勇更勇,從而凸現出其勇氣後的善良與狹義;柳毅還家後訪洞庭時,毅答武夫話曰:“走謁大王耳”,並且“不告其實”,足見他的機智和謹慎,而龍女只是他路上偶遇之人,所說的話未必全可信,況且,龍女還“聞君將還吳”,的確有些蹊蹺,柳毅還“氣血俱動,恨無羽毛,不能奮飛”,其愚又之極,我想,作者這樣在矛盾中突出他的善良是別具匠心的。(胡南)

⒌“景從雲合”四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了洞庭君隨從的眾多,還把侍從唯命是從以及臣僚的仗勢情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張成成)

⒍作者在刻寫洞庭君的禮儀之舉的過程中,流露出了一種平等、民主的思想。也許他希望當時的天子,能夠對布衣平民以禮相待,能夠互拜互舉。然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這也許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了。(葛藍天)

⒎《柳毅傳》是想象佳作,真是美不勝收:龍宮的超凡脫俗之美或許讓《西遊記》神往已久了,大有摹仿此文的嫌疑;洞庭、錢塘人如其名內涵美,讓人頷首稱笑;人界與神界難得的和諧之美,使水火都相融了。(王建芳)

⒏壯哉!衝冠一怒吃薄情,我獻歪詩一首給錢塘:涇川頑童意猖狂,縱情聲色棄新娘。唯有龍宮錢塘君,敢教次子見閻王。(王嘯)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關照女性命運”中的一篇文章,節選自《詩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詩。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我想借助這一文字讓學生了解女性的處境和心聲,通過對這首詩的詮釋,完成對女性命運的初步關注。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是:“重視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學習和文化傳統的繼承”依據此要求,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

(1)培養學生結合註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標 :

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思考古今愛情觀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

(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三、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誦讀中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鍊性。

2、運用問題法、討論法

聯絡詩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關鍵詩句,讓學生討論明確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詩歌的比興手法。

3.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容量,加強直觀性,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說學法

新課標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教學要繼續提高學生的感受、分析判斷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讓課文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求未知領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的詩歌學習中,應注重誦、讀、記、析、探等具體的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約2分鐘)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書寫愛情。《上邪》中寫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是怎樣感天動地的痴情的絕唱啊!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報。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詩經》中的《氓》,看看詩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麼。

(二) 預習內容的設計及反饋(約5分鐘)

1.基於對文字的分析,我預設了如下的預習內容:

(1) 易讀錯和需要重點掌握的字音的落實,掃清誦讀障礙

(2) 掌握《詩經》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學傳統、內容及表現手法

(3) 結合課下注釋,掌握重點的實詞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詩的內容。

(4) 理清文章的結構

2.通過批閱學生上交的預習學案,在預習反饋中需訂正的問題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爾 漸(jiān)車帷裳(cháng)

靡(mǐ)室勞矣

(2)言既遂矣/靜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詞,沒有實義。

以爾車來的“以”是介詞,用

總角之宴的“之”是助詞,的

(3)課文結構 :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三)課中改進(約28分鐘)

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中改進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2. 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3. 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設計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從文字中找出運用比興手法的相關詩句,進而能深刻體會比興手法能激發聯想,增強意蘊,使形象更鮮明的作用。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設計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分析把握詩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通過女主人公婚前婚後生活的強烈對比,及其面對生活中被拋棄這一重大的人生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處變不驚,堅強面對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徹的理解這一典型人物。

設計第三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女主人公的悲劇根源,真正對學生有所觸動,明白女性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重要意義。

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三個循序漸進的問題?我的做法是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小組內合作探究。具體實施方案是:第一小組討論比興手法;第二小組探討文字中還有其他地方採用比興手法嗎?聯絡以前學過的文章,舉出其他比興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組討論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徵,第五小組討論氓的形象,第六小組討論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根源。各小組中心發言人展示組內的討論成果,教師對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不足之處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輕貌美

②比喻戀愛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亂終棄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借斑鳩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於愛情

2.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1)痴情——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不見覆關,泣涕連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2)溫柔體貼,遷就男子——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補充提示:遷就男子,子無良媒,男子易怒,都為後來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

(3)樸實,純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4)善於反思——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卻只是男子生活的調劑品,所以“寄言世間小兒女,莫將心事輕許人”。

(5)勤勞堅忍——三歲為婦,靡事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勞——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變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貧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7)清醒的認識,斷然的決絕,剛烈的性格。

3.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1)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傢伙。

(2)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對這一悲劇有無責任?對我們有什麼警示意義?

初戀時:過於主動、過於熱情;

熱戀時:過於投入、過於痴情,忘記自我、放棄自我;

錢鍾書《管錐編》雲:“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

我相信於情於愛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愛,是要用真心、赤誠。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圍繞著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畫圓時也就意味著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應銘記的箴言。

正如《簡愛》中說“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麼做,可我們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換來尊重!

(五)限時作業(約10分鐘)

1.默寫

①氓之蚩蚩, 。 ,來即我謀。

②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③總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湯湯, 。女也不爽,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2.閱讀鑑賞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裡。

板書設計:

戀愛--------------------婚變--------------決絕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哉

《氓》說課稿《氓》說課稿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瀾起伏,扣人心絃。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策的高下,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今天,“鴻門宴”一語已經成了危險之約的代名詞。

學習《鴻門宴》所在的這個單元,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瞭解《過秦論》中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著重瞭解司馬遷在《鴻門宴》中對項羽的悲劇性格的揭示。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

2.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3.學習創造性閱讀。

4.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5.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6.感受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三、說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臺,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採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於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閱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並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四、說教學程式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瞭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術精神,泛讀課文,要求讀懂。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泛讀課文,要求讀熟。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著重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總結:鴻門宴說課稿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兒了,祝大家在學習愉快。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揀麥穗》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構成本單元的三篇基本閱讀散文中的前兩篇都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本文是唯一出自當代作家的作品。《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故本單元學習重點是把握作品的細節,體會其語言魅力。通過學習,使學生從中學會對細節的關注與把握,用心去生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強自己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並能聯絡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傾向細心領會,從話面出發讀出話裡的意思,讀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二)教材內容:

張潔早期散文創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喚愛與美。在以童年生活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知、純樸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使其中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舊時農村姑娘揀麥穗時的“夢”以及出嫁時這些美麗夢想的破滅。後一部分則是文章的主體,寫“我”和賣灶糖老漢之間的純真情誼以及“我”對老漢的思念。文章暗示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廣大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嘆了美好事物的易逝——連自己都不自覺的就放棄了。同時表現了作者對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間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託。

(三)教學目標:

《揀麥穗》以細節描寫和優美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因此學習本課應抓住對細節描寫的分析和對語言的鑑賞。據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欣賞朗讀,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賞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寫,通過品味文章語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及深層意蘊,提高散文的鑑賞能力;

4、通過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四)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分析細節描寫,從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2、通過拓展閱讀,幫助理解本文回憶“往事”和“童年”的意義,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五)重點和難點:

對細節的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大特色,所以將對細節的分析作為重點。而對文章至真、至善、至美感情的體會以及對“往事”“童年”意義的理解則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難點所在。

(六)課時安排:

本課用二課時完成

接著,說學情

高一學生經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多數具備了最基礎的感知語言、體驗情感等能力。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閱讀興趣,渴望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閱讀鑑賞方法。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對語言,形象,主題及隱寓層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鑑賞方法。

第三,說教法和學法

採用誦讀法、對比分析協作討論的方法。

朗讀有利於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鑑賞散文至關緊要的一步。整體感知文章時要朗讀;品位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從情感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鑑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

通過設定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這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

第四,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預習

1、課前朗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對“我”和“賣灶糖老漢”進行描寫的語句。

(二)匯入

我們都擁有難忘的童年。在年幼無知的年紀裡,我們曾經有過許多可笑的舉動。你們能舉出自己做過最可笑的事嗎?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7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資訊”、“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麼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麼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週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裡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字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通過提問—啟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鑑於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資訊。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

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

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坍圮()()玉砌()雕欄亙()古不變撅()

捋()蟬蛻()窸窸窣窣()()嘈()雜熨()帖猝()然倔強()()雋()永恪()守焦灼()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麼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通過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啟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設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示的。就讓我們通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③課文最後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徵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徵了什麼?

(設計依據:按照

(五)作業:有人說寫作是“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類似讀後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於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藉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

說到田園,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這樣一些詞:"阡陌交錯"、"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雞犬相聞".田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文人吟詩作畫,心馳神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其詞可分為: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描繪田園風光的農村詞,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和豔情詞。)描繪的鄉村圖景,領略鄉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走進田園,共同領略田園所特有的美。誰來讀讀課題?《清平樂 村居》。(師指名讀。)(板書: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樂"要讀"yue",不讀"le")是詞牌,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 (引導學生了解其他詞牌)詞牌還有很多呢:"念奴嬌"、"浣溪紗"、"虞美人","沁園春"也是的,對了,還有蘇軾"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後 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村居是什麼?(鄉村人家)。

★關於題目"村居"———激發學生的想象:村居有什麼景緻呢?

學生接觸到的首先是題目。一個"村居"會令孩子們浮想聯翩。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還會想到青山、綠水、樹林,會聞到花香,會聽到鳥語、泉聲……有了這個情感體驗,對於走進辛棄疾所要描繪的世界是大有幫助的,在農村生活的孩子讀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比較,一個良好的情感鋪墊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詩詞、"走向村居",走進辛棄疾所描繪的鄉村圖景

1. 學生試讀, 檢查自學效果。(讀對讀通)

2.聽錄音朗讀,聽清節奏,老師對照正音。 明確詞的節奏。

茅 簷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裡 ‖吳 音‖ 相 媚 好, 白 發‖ 誰 家 翁 媼。

大 兒 ‖鋤 豆 溪 東, 中 兒 ‖正 織 雞 籠。 最 喜 ‖小 兒 無 賴, 溪 頭‖ 臥 剝 蓮 蓬。

學生再齊讀一遍。 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閒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簷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裡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溫馨、清新、恬靜、親情、活潑……)

(三)、學習上片(上闕): (1)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說說?

a、茅屋又低又小,溪邊上長的青青的草。 茅簷的本意是什麼?(茅房的的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這裡又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茅簷代指茅屋。如果屋簷低小的話,那這個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農村小景,富於田園特色:

(清新、秀麗 、悠然、生機勃勃)

b、那"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吳音:吳地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在吳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媼:老年婦女的代稱。)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

(溫馨、恬靜、親情、閒適、天倫之樂)

小結:上片寫了具體哪些人、景、物?

茅簷 小溪、青草、翁媼 (板書)

( 過渡)一對白髮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著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美景讓白髮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那又是什麼讓他們覺得幸福呢?結合詞的下片(下闕),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裡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這裡有個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的無賴:頑皮,可愛的意思。)溪頭臥剝蓮蓬:

趴在溪邊剝蓮蓬取蓮子吃 .

小結:那麼,下片又具體寫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兒、 中兒、小兒 (板書)

這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各盡其力,各得其樂, 其樂融融

哦,我們明白了。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髮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 那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麼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看來啊,這個"醉"是源於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 茅 簷 ‖低 小!……

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理解詞意,領悟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薰陶。(讀好讀出來)

關於《清平樂 村居》中重點詞的交流、討論?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髮翁媼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 (不是?) 那是因為什麼?

(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學參考中,"醉"的解釋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不要拘泥這個答案,大膽討論:認為"醉"是陶醉,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樣的理解未嘗不可,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2、"無賴"中現真情

"無賴"二字應該說是這首詞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表面上的貶義卻恰恰顯示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在對這個詞的教學時,一定要聯絡學生的實際,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達到對詞的理解。但是詞人到底是喜歡小兒的什麼?(他的可愛、天真、無憂無慮)(這可以結合辛棄疾的心境來看),還有剝蓮蓬的專著(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這也是他的工作)。

3、對"最"的關注

我們注意到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往往會忽視詞人對大兒、中兒的情感。大兒、中兒都在勞動,按照我們傳統的看法,他們應該是值得讚揚的,其實辛棄疾對他們感情已經通過一個"最"字展現了出來。詞人是喜歡大兒、中兒的勤勞的,但是他們和小孩來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理解。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五、精讀品位,體會意境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 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閒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嚮往、羨慕。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後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遊,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上闋勾勒環境烘托氣氛。

作業:

1.發動學生查詢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在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找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好詩好詞,甚至還要到找網站上的FLASH動畫賀卡《夢裡水鄉》、《江南》等;讓他們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中國不愧是詩詞的國度,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應當如蜜蜂採蜜,充實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氣……"相信厚積不僅可以薄發,而且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多一分靈氣,為將來的美麗人生做好奠基。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2 (聯絡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們說了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

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用線條、色彩重現了鄉村恬然的風景;或者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大兒鋤豆溪東"那"汗滴河下土"卻充盈著"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現垂髫少年"臥剝蓮蓬"的動人畫面;或者化靜為動,創造性地演繹"醉裡吳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誦《清平樂 村居》。

板書:

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茅簷 小溪 青草

翁媼 吳音 相媚好 醉

大兒 中兒 小兒 喜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9

今天我就課文《殽之戰》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殽之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晉文公鄭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為了爭霸,不聽老臣蹇叔的意見,悍然出兵襲鄭。鄭愛國商人弦高知道後,一方面犒勞秦師,暗示鄭國已有準備,一方面送信回鄭,致使秦軍無功而返,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生了晉人截擊秦軍的殽之戰。

一、說教材

1、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重點文章六篇,《殽之戰》是其中的壓臺好戲。我們知道,《左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而《殽之戰》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文章有深度有廣度,對高中文言文學習起到總括、昇華作用,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去研究,正適合研究性閱讀。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通過高中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加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我把《殽之戰》的學習定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研究性學習。我將打破傳統常規,第一課時疏理篇章結構,第二課時疏通疑難字詞句,第三課時講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

基礎知識目標: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把握戰爭的來龍去脈。這是我依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而確立的。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結合我教的這兩個班特點:邏輯思維較強,渴望高層次的發展和深層次的分析,但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思維深度欠深刻而確立。

德育目標:認識“以貪勤民”敖景燎岬小北匕艿牡覽恚對學生進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振興中華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見為線索,把紛繁複雜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得有條不紊。鑑於此,我把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於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就適當點到為止,不做過多分析。分析文章結構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將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因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脈絡,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進學生精讀課文。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並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於激烈的,緊張的、思考的動態性學習環境中,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教師作為學長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採用互動式的教學結構關鍵是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研究性閱讀。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達、去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人格。其特徵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問題的來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須立足於教材,有大綱教材為依據。英國有句諺語:Doubtisthekeytoknowledge。(問題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得出結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於“老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模式。在這節課,我將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使用CAI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由於CAI課件具有投影片所沒有的動態變化,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又靈活自如,真正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CAI課件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功能節省了時間,突出了教學重點,很好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資訊反饋為主線,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

認知理論中的格斯塔學派認為,教師要善於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但並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而問題的難度還可加深。

新課上課了,我自稱是秦穆公,先簡介相關歷史、地理知識,以及杞子密報襲鄭的這一時代背景。“我”說:“朕要向蹇叔討教,不知老愛卿意下如何?”請同學們扮蹇叔,回答:“此行是勝是負?”並出示地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研究性學習埋下伏筆。

啟發引導的原則感知一石擊開千層浪,學生紛紛以蹇叔的身份,預測秦軍東征的發展趨勢,分析原因。班上不乏軍事愛好者,至少會推出以下情況——“志在必得”“戰線太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運用猜想後再驗證,讓學生開啟課本,齊讀第一自然段後我正音。教會學生運用推斷的方法培養思維想象能力體現了興趣性、互動性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設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論戰的。師展開課件(講明學習的方法,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代表發言)藉助課件進行總結,瞭解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全文脈絡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分析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研究我出示八張圖畫,請大家瀏覽全文,根據課文推測人物的姓名、畫面內容。在關鍵處我加以點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盡力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加上小標題,給八個場面排序,最後一個場面我點撥:秦穆公此時會對蹇叔說什麼?藉以分析秦失敗的原因;師生共同補充細節,水到渠成總結出文章結構圖。糾正學生拿著譯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直觀性和抽象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高難度與螺旋式的認知方式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板塊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閱讀能力討論乘熱打鐵,提出問題:“這場戰爭中誰是正義的一方?”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同學們的鑑賞能力,我將把辯論會引入課堂。同學們進一步細讀課文充分利用註釋找出依據,輪流發言,互相爭辯,在爭辯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我充分肯定學生的研究所得,鼓勵學生修正他人觀點。我將引入物理學科“參照物”一詞的定義對同學們的發言僅做簡短的概述或轉述點評。整個課堂營造為自由和諧、活潑而又嚴謹的學術氛圍。

我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積極進行角色參與,設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將會怎樣去做?”這樣,一方面有助於培養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有利於現代思維與古老文化相碰撞讓“古老”的語文教學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古老文化煥發出青春。通過學生自己動眼篩選,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圈劃去掌握知識實現知識內化,把蘊藏在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

體現了教學效果自我評價原則和差異性教學原則表達創造要求學生拓展思路,提出創新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作品的主旨,寫作特色,乃至一句話,一個詞的選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我將對學生討論中的問題作出點評,充分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戰果;對有些爭議較大或較難的問題,我提供背景資料而不做出結論,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的熱情。並推薦相關書目,便於學生課後查閱研究,嘗試撰寫小論文。

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滲透性原則總結評價如果說前面幾個環節是“畫龍”,那麼,本環節則是“點睛”。“請找出描寫戰爭場面的語句。”(發現只有一句。)引起學生的思考後,我點撥:與已經學過的課文《曹劌論戰》相比較,瞭解文章的思路。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左傳》的顯著特點是:寫戰爭時重在揭示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不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突出教學的重點,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昇華學生的思維溫故而知新原則、舉一反三作業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

佈置作業:

1.自行歸納本課文言常用實詞。

2.根據課文創作劇本,排演話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下兩節課鋪路搭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