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來源:才華庫 6.02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目的要求:

教學內容的地位:本節知識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節,即第七章動量的最後一節。知識的結構相對簡單,但內容是對本章知識的總結和複習,尤其是對動量守恆定律知識的複習。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習了具體的知識—動量及動量守恆定律,並能夠對一些物理模型進行簡單的解題,但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問題,難免會束手無策。所以本節知識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節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具體的生活中的問題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識;加之目前大學聯考正面向能力測試,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問題考題的出現,使得本節知識顯得尤為的重要了。雖然教學大綱規定為A檔,即瞭解知道;而且從前物理老師總是把本課作為學生自學或佔用少量時間講解的內容,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本節的知識必成為教學的重點。綜上原因,我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設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衝運動,更要學會利用動量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本課的根本目的。

二、教學內容

1、教學的重點:

(1)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

(2)知道反衝運動和火箭原理

(3)瞭解反衝運動的應用

(4)瞭解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學難點:

(1)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

(2)知道反衝運動和火箭原理

3、重點難點確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經說明,本節的知識關鍵在於對前面知識的總結和應用,而動量守恆定律知識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學生在這部分知識的應用才剛剛接觸,熟悉程度不夠。所以鞏固和深化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反衝運動和火箭則是對反衝運動的具體應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極為重要的。瞭解反衝運動的應用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學生把具體的生活知識和學習的內容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處理實際問題能力,並通過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教學提高學生的愛國熱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樣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設計:教材中,對於反衝運動的原理僅僅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使用的動量守恆定律並沒有進行數學上的推理,針對這方面,我在教學中加入了這部分知識,並由學生進行推理、說明。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衝運動的原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在反衝運動中的應用,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反衝運動的事例除了書上的之外,還引入了其他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對於火箭部分的知識,除了書上的知識之外還通過書籍加入了一些常識性知識和圖片,使知識更加系統、形象,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例題的設計,主要針對動量守恆定律在反衝現象中的應用,首先是兩道較為簡單的選擇題,容易理解。作為後面難題的鋪墊。

接下來是有關火箭和大炮的發射原理的兩道計算題,這兩道題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資料較為簡單,容易計算,能夠大量的提高課堂的容量。最後利用段時間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由學生進行討論,並講解。進一步理解動量守恆定率在反衝運動中的應用。試驗設計出發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限,對現實生活觀察不細緻,所以設計了三個有趣的試驗,並在課堂開始就進行,這樣從課堂剛剛開始學生就充滿了興趣,帶著解決具體問題的想法走進課堂,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探求和理解。

物理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臺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臺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臺,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臺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內容。

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為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知識,還可為今後學習電磁振盪,電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波動知識時重要的是要會確定波的總的運動情況,即由波長,頻率和波速等物理量來表徵運動情況,而不是確定單個質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發展學生智力有著特殊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徵及本節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徵;瞭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徵;初步瞭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探究物理過程及其規律,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4) 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描述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波動過程的細節不容易體現出來,教學過程通過課件模擬物理過程的方法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直觀的資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激發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標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學生一起在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採取的主要做法。

基於這種理念,本節課主要採用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課件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討論,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有著豐富生活體會的學生往往對波動形成的物理過程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認識機械波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教學中可以滲透"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法指導,思維啟發,和師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學生小實驗和教師實驗演示及課件模擬物理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進行分析探究,總結波動特徵。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動過程,進而搞清波動的成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進入思維的遷移,每觀察到一個現象都去想想幾個為什麼。真正培養起抽象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學生培養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於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課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曾記否,當進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讓學生按順序逐個相繼站起,坐下,這時全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作為波動中的一分子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波動的成因)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築了華夏民族的脊樑……

(小實驗:學生同桌兩人用手抖動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會看到凹凸相間的波向繩的另一端傳播出去,形成繩波。)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麼,波形成的條件是什麼呢 波是什麼 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機械振動是描述單個質點的運動形式。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由大量質點構成的彈性介質的整體的一種運動形式——機械波。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振源——產生機械振動的物質,如在繩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動。(如果沒有連續的振動,則質點很快停止下來。)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高中物理甲種本第二冊第六章的第十一節。電場是電學的基本知識,是學好電磁學的關鍵。本節是本章知識的重要應用之一,是力學知識和電學知識的綜合。在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中都把本節知識列為理解並掌握的內容。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把電場知識和牛頓定律、動能定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加深對力、電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打下基礎。

2.教材的安排與編者意圖:

這節教材先從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然後,又從分析粒子受力情況入手,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研究了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問題。編者安排這一節,一方面是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藉助分析帶電粒子的加速和偏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和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生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力學和電場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有關電場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較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共同的探討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4.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⑴知識上:理解並掌握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表達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5.教材的處理:

以演示實驗設疑,引入新課;通過微機模擬結合理論分析,講授知識。

重點讓學生清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這是本節內容的中心。由於帶電粒子的偏轉是曲線運動,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故作為本節的難點,通過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突破難點。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本節屬於派生性的知識主要採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通過實驗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微機類比電子運動,使微觀粒子運動的過程巨集觀化;通過恰當的問題設定和類比方法的應用,點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親身參與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應用計算機、大螢幕投影等現代化手段,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及心理特點:

⑴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問題;

⑵通過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對知識規律的消化理解;

⑷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演繹推理、歸納總結出新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教學程式設計:

為了切實完成所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一些主要的教學環節採取瞭如下設想:

⑴以演示實驗設疑,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介紹電子束演示儀,並說明只有高速帶電的粒子(電子)轟擊管內惰性氣體發光,才能看到電子的徑跡。學生會對電子如何獲得速度產生疑問,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偏轉方向,學生又會對這一目的的如何實現產生疑惑,從而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提出課題。約3分鐘。

⑵在新課教學中,以微機模擬與問題探討想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①.以微機演示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運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觀察分析:電子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分為那幾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電子各做什麼運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先在整體上對帶電粒子運動的全過程有清晰的脈絡,有助於區域性過程的分析。

②.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加速電場中的運動,讓學生思考如何求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並進行推導。使學生認識到在勻強電場中可以根據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求速度,同時指出應用能量的觀點研究加速問題比較簡單,動能定理也適用於非勻強電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③.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①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與物體在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②如何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來分析帶電粒子的偏轉?這樣的引導之後學生自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了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同時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絡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④.在上述理論分析的前提下,讓學生動手動筆推導側向速度V┸,側向位移y及偏轉角Ф的表示式。使學生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記憶,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⑤.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改變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電子射出偏轉電場時的側向位移及偏轉角的大小?進一步對加速和偏轉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⑥.用電子束演示儀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使學生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來。

⑶設定聯絡加速和偏轉的全過程的問題進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知識反饋。

⑷小結:設定問題1:我們怎樣實現對帶電粒子的控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設定問題2: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理論聯絡實際,培學生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

⑸佈置作業: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為目的,同時減輕學生負擔,作業為課後1、3題,並要求學生查閱有關帶電粒子加速和偏轉應用的科普文章。

4.板書設計:綱要式板書,力求條理清晰,體現中心內容,突出重點。

三、說課板書:(含時間分配)

全過程

實驗引題——微機模擬加速規律得出——實驗驗證——鞏固練習。

物理說課稿 篇5

1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資料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資料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匯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 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資料表的實驗資料,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匯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說教學程式

(1)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板書:ΔS=aT2

(2)新課匯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著地,紙片後著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著地,棉花後著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著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裡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著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裡,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 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資料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資料。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匯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楞次定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目的是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教材是從感應電流的磁場與磁通量的變化之間的關係來描述感應電流的方向的。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直接表述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學生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楞次定律的應用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課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楞次定律。

2、能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3、能用右手定則判斷導線切割磁感線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1、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我是通過演示實驗引入新課的:螺旋管連電流計,演示條形磁鐵N極插入和拔出時,電流計偏轉方向不同?說明感應電流方向不同,由此過渡到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有什麼規律呢?”

2、新課教學

接下來我分以下幾個環節去做:(板書)實驗探究-楞次定律-應用。

實驗探究:

器材:一節乾電池、一個15—20千歐的電阻、螺旋管、電流計、條形磁鐵、導線。

實驗前先引導學生解決兩個問題:

一、要讓學生清楚電流表的指標的偏轉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將電流表與一個電阻為15—20千歐的電阻串聯後,接到一節電池上,觀察電流表的指標的偏轉方向,確定電流表的指標偏轉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

二、瞭解螺旋管線圈的繞向。

接下來就是進行分組實驗。

實驗中,我要求學生研究當把條形磁鐵N極插入、拔出線圈,條形磁鐵S極插入、拔出線圈,這4種情況下感應電流的產生方向,要求學生認真地將觀察結果並記錄。

在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時,要突出線圈的磁場方向和磁通量的變化的關係。讓學生分清原磁場的方向、原磁場的磁通量的變化、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的結果,這一切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完成,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文字表述概括性很強,學生初學時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含義,我在教學中通過多結合例項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尤其是理解“阻礙”的含義。 “阻礙”不是“阻止”,而只是延緩了原磁通的變化,電路中的磁通量還是在變化的.例如:當原磁通量增加時,雖有感應電流的磁場的阻礙,磁通量還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慢一點而已.實質上,楞次定律中的“阻礙”二字,指的是“反抗著產生感應電流的那個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講解、總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楞次定律的理解。

楞次定律應用:

我首先講清了判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步驟(四步走).

(1)明確原磁場的方向;

(2)明確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量是增加還是減少;

(3)根據楞次定律,判定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4)利用安培定則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接著用三道例題練習使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最後一個設計成導體切割磁感線的例題,

通過這個例題給出右手定則----判斷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流的方向判斷方法. 當感應電流是由於導體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而產生時,用右手定則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更為直接和方便。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講解和學生的體會,確定了利用了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基本思路,並詳細的提供了它的基本步驟,在學生學習的初期,這是很必要的。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機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1.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的產生、傳播、特性之後學習的內容。本節課的物理知識不多,主要是從環境保護出發,要學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觀念。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噪聲的來源與危害及減弱噪聲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等級。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

三、說學法

八年級學生處於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法和引導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知識來源與生活。因此,我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學在走廊大聲歌唱,你感覺怎樣?一下子將學生帶到生活中。

由於情景是學生熟知的,學生就會有話說,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種令人心煩的聲音就是噪聲”達到匯入新課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

 1、噪聲的來源

在理解樂音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樂音和噪聲的波形圖,總結出噪聲的物理意義。並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令人心煩的聲音,從而概況出噪聲在環境保護角度的概念。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舉例概括出噪聲的兩個來源,培養了學生有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生活經歷是豐富多彩的,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產生草率的例子,學生這時情緒高漲,都有話可說,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噪聲的等級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看“小資料”,並找出幾個聲音的強弱。學生通過看書查詢所需資訊,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中提高了學生提取資訊的能力。

早上的危害課本上講得比較少,但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為下面學習噪聲的控制埋下伏筆。因此,我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噪聲危害的三個方面:心理效應、生理效應、物理效應。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瞭解了噪聲的危害,從而產生了減少噪聲,保護環境的情感,達到了本節課的情感教育目標。

 3、噪聲的控制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本環節我設計了小組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通過前一環節的學習,學生知道了防治噪聲的必要性,在此,我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正在學習,而樓下音樂的吵鬧聲影響了你,你會怎麼辦?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很多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歸納控制噪聲的方法。本節 課的教學重點一一被解決。

4、噪聲的利用

這一知識點屬於知識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激發學生課後繼續查詢有關資料,瞭解噪聲的相關知識,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三)課堂總結

總結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

(四)鞏固練習

練習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我設計了針對性較強的練習題,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課重難點的掌握情況,也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物理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宇宙航行》,關於這節課我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教材簡介,課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其中教學過程又包括下面五個部分:複習舊課,新課引入,新課教學,鞏固複習,佈置作業,下面我將對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說。

一、教材簡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模組第7章第5節的內容。

二、課程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已掌握的曲線運動一章中的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和向心力等知識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人造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和人造衛星的速度問題。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例項,為學生以後深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而且本節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如氣象衛星與天氣預報,衛星定位系統與自動導航汽車等,更值得大家矚目的是:我國在xxxx年,20xx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圓了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為以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科研價值。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分析之後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

2)理解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並能夠準確闡述其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

3)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並能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4)瞭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航天員與記者”模擬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合理表達能力;

2)學生在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視訊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解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關課後習題時均以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為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人造衛星環繞速度的求解。那麼,本節課的難點又在哪裡呢?對於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裡障礙,而且高一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很難做到大跨度的思維跳躍,因此對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成為本節課的難點問題。針對該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理論探究的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努力,最終踢飛絆腳石,解決難點問題,為後續學習做好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構建知識平臺

此過程可採用學生板書的形式,檢查他們對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複習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新課引入

1、新課引入,創設情境

新課引入,創設情境旨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過程充分發揮了現代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優勢,運用計算機的視訊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謂一舉多得。

2、情境模擬,課題構建

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進行“宇航員與小記者”的情境模擬活動,請一位同學扮演宇航員,請其他同學模仿小記者,每一位小記者都有機會向宇航員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知道的關於宇宙航天的問題。老師將問題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後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請同學課後上網查資料自己解決,並製作宇宙航行小資料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合作。

然後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所提問題的答疑過程,進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模擬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三)新課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構建的目的。第一小節教學設計便遵循了該理論。

1、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

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動畫展示平拋運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結論,師生小結,得出正確結論,並在課件上出示。

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可能很難由一個平面跳躍到地球這個大麴面,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適時設疑:若將從地球這個大麴面上丟擲一物體當速度逐漸增大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讓學生思考猜測,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並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評價總結,課件展示牛頓設想,並用動畫動態演示人造衛星發射原理。

與此同時:請學生考慮,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解釋引導,最後課件出示答案,請同學寫出相關公式,課件出示正確公式,同桌之間互相糾正。

第一小節學習完後第二、三小節便很簡單了。

2、環繞速度

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衛星質量分別為m和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求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環繞速度v。

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解決該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第一小節知識基礎上已經能夠解決該問題,但為使全體同學都達標教師還應對本題進行講解。分四步:讀題、分析、解題、小結。讀題是為了讓學生弄清題意;分析可採用互動式請學生回答解題依據,相關公式;解題藉助課件顯示解題過程,計算速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說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並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後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衛星處於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執行情況及執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為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複習學過的知識。

(四)複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佈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訊,動畫等網路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瞭解太陽光的光譜。

瞭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複合,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規律的不同。

教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三稜鏡、檔光板、白光屏。

學生:玻璃板、白紙板、盛水的碗、光碟、三稜鏡、手電、各種顏色的顏料和透明光屏、調色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太陽光和我們息息相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與太陽光有關的光的色散。

2、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比較哪組表現的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

提出問題: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導學生觀察自屏及彩色光帶上顏色的排列順序。

光通過三稜鏡會發生折射(或兩次折射);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經過三稜鏡後,會出現彩色的光。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啟發學生思考彩色光帶再經過三稜鏡後,又將怎樣?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討論歸納實驗結論:太陽光(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檯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三色比例,旋轉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於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時就會觀察到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餘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聯絡生活實際舉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電視機裡的各種顏色是怎樣產生的?

指導學生利用實驗探究三基色(課本圖4—37)。認識紅、綠、藍被稱為三基色。

用掛圖或多媒體投影電視機畫面,簡單說明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3、物體的顏色。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稜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學生解釋此實驗現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複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學生分析總結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實驗結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4、顏料的混合

讓美術專業較好的學生回答:只需哪三種顏色就可得其他種顏色的顏料。

學生分析總結出紅、黃藍為三原色。

引導學生將不同的顏料混合,觀察混合後的顏色。學生分組做實驗,體驗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不同。

課堂小結

建議由學生髮揮主動性,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髮言。

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紅、綠、藍

三、物體的顏色

四、顏料的混合

三原色、紅、黃、藍

佈置作業

做一做“水三稜鏡”和“七彩陀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