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來源:才華庫 3.01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xx中學的生物教師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六年級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法、教法、課前準備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對這節課的教學總體設計進行說明。

一.關於教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國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後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規範操作顯微鏡;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標本。

(3)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3.教學的重難點

依據:學生能夠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是必須具備的生物技能,確立教學重點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依據:規範操作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反覆強化練習,所以教學難點是: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二.關於學法

1.學情分析

六年級年級的學生還是處於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但實驗操作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不是很強。

2.學法運用

由於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確立的學法主要有: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小組競賽等形式。

三.關於教法

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讓學生直接動手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實驗指導法,通過教師的演示與指導使學生明確規範操作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1.顯微鏡、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寫有“上”字的玻片

2.課前將每臺顯微鏡找到木本植物莖橫切片的物像。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利用導語: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各功能的基本單位。匯入新單元《生物和細胞》的學習。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接著指出細胞太小了,必須藉助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後引導學生先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的物像,這是我的第一個創新點,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明確要想自己也能找到清晰的物像,就必須練習使用顯微鏡,匯入這節課的學習。

(二)教學新課

1指出要想規範操作顯微鏡我們必須熟知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要求學生藉助教材和實物學習學案中的第一部分: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自學完成後,同桌互查,教師抽查。

教師強調:顯微鏡的重要部件是鏡頭,及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設計意圖:給學生展示自我、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微觀世界的慾望,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為顯微鏡的使用打好基礎。

2.顯微鏡的使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中運用“自學+演示+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在自學環節將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口訣與明確具體的方法步驟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簡潔明快,利於學生掌握。

通過學生自學,明確使用顯微鏡的四個步驟:即(1)取鏡和安放;(2)對光;(三)觀察;(四)整理。

然後教師一步一步演示,強調注意事項,學生跟著一步一步練習,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一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規範學生的操作要領。

請學生藉助口訣回顧方法步驟,然後要求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每位同學都練習顯微鏡使用一邊,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二題和第三題,注意看清題目要求。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探究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以及對事物現象的觀察進行分析,通過合作學習,體驗成功與失敗,學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3.拓展延伸 鞏固提高

讓學生進一步練習使用顯微鏡,根據實驗操作,討論並完成下列問題:

(1). 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 。

由此判斷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 像。

移動玻片,觀察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______。(選擇“一致”或“相反”)

(2).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到視野變 (亮或暗),所看到的細胞數目變 。

(3).玻片標本上汙點的判斷:

轉動目鏡時,汙點也動,判斷汙點在__________上;

移動玻片標本時,汙點也動,判斷汙點在__________上;

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汙點不動,則判斷汙點在 。

4.小組競賽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並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談收穫,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及記憶。

說課稿 篇2

一、 指導思想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通過五步拳的教學激發武術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 學情分析

五步拳是我校高一年級下期武術選修模組一的教學內容,五步拳的教學預計1—3課時,本次課為第一課時,據瞭解選修武術模組的學生多數在國小、國中學過武術操、少年拳,有一定的的基礎和學習興趣,這是上好本課的有利因素。本課採用教師教學生學、學生教學生學和師生共同探討等教學組織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從而實現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三、 教學內容

五步拳是由弓步、馬步、歇步、僕步、虛步等五種基本步型組合的基本套路,本課以學習基本的步型步法、手型手法和學習五步拳1—4個動作為主教材內容。

教學重點:五步拳1—4個動作的動作線路和技術要點,學生對基本步型和手型能做到觀其形知其名。

教學難點:做到手、眼、身、神配合協調和怎麼讓學生去當好“小老師”。

四、教學目標

1、 學生對基本步型和手型能做到觀其形知其名,在五步拳1—4個動作的學習中,能找出套路中出現的基本步型。

2、 基本掌握五步拳1—4個動作的動作線路和技術要點,動作協調連慣。

3、 通過學生教學生和學生探討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主動學習、自主創新學精神。

五、 教學過程

1、 準備部分:

① 本課以生動有趣的遊戲“鬥雞”開始,課堂氛圍活躍,在遊戲過程中,強調技戰術運用的同時,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要尊重對手、遵守規則、注意安全。

② 武術運動動作幅度較大,遊戲過後本課安排了幾節關節操和柔韌性練習是非常必要的。

③ 一般性準備活運動後,根據本課主教材教學內容,安排了幾節專門性的徒手操練習。

2、 基本部分:

① 首先讓學生認知五步拳是由弓步、馬步、歇步、僕步、虛步等五種基本步型組合的基本套路,然後學習本課教學內容。

② 老師教完基本內容後,讓學生自主研討學習。方法是兩人一組分散練習,要求一個人當老師一個人當學生,把五步拳1—4個動作教習兩次,然後一起研討教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也可請老師幫助解疑。

③ 集中探討。方法是老師領做,進一步規範技術動作,學生通過比較更深的理解運作要領。在練習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找出五步拳1—4個動作中,出現了那幾種步型?還有幾種步型套路中還沒出現?課後每個同學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去創新完成五步拳後面的幾個動作(要求把沒出現的步型用上)。

④ 接合主教材內容的接力遊戲。以水彩筆(或粉筆)、小黑板為導具,通過接力跑在小黑板上寫上“中華武術,走向世界”,最後一棒的同學在小黑板上給本組表現給出自評分,老師綜合各方面情況給每組進行評價。接力遊戲給課堂教學氣氛推入一個新高潮,遊戲不僅提高了運動負荷,同時也讓同學們明確了學習武術的深遠意義。

3、 結束部分:通過意念放鬆(放輕音樂),來放鬆身心,消除疲勞。課後作業,讓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去完成“五步拳”後面的動作,下次課上交流展示。

六、 本課亮點

1、 老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非常明確。

2、 讓學生把剛學到的東西去教學生,邊教邊學邊討論,不近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體會到教學的艱辛,更珍惜老師的勞動,更努力的學習。

3、 課後作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去創編武術套路。

4、 接力遊戲的創設,不僅搞高了運動負荷,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武術的深遠意義。

七、 效果預計:

1、90%以上的同學對基本步型和手型能做到觀其形知其名。

2、75%以上的同學能基本掌握五步拳1—4個動作的動作線路和技術要點。

3、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使學生建立自信,勇於創新。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的第1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精讀課文以一把斧頭為線索,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由於村裡的人們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了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那個美麗的小村莊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文章文字淺顯卻寓意深刻:教育我們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愛護綠色家園。文章時代感強,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

整篇課文緊緊圍繞著“保護環境”的主題,通過質樸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視窗,從這個窗口裡他們看到了歷史環境的巨大變遷,激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情感共鳴,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理念、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重點,編者的主要意圖,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5個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詞語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悟出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4、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為後人造福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段學生在閱讀時,能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組的訓練重點是“多讀多想、讀通課文”。根據新課標、本組訓練重點、課後思考題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讀通、讀懂課文,明白小村莊由美麗走向毀滅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 應以 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與實踐”。本課設計中,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讀代講,讀思結合;同時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構建,以求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三、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手段,圖文結合,努力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能力在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與發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學習品質。再通過多種形式的解讀,小組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新的知識,從而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堂課中,我綜合了觀察法、談話法、討論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情境性教學等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四、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啟用情感

在這裡,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小村莊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來。首先通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然後畫面急劇變化,突如其來的洪水毀掉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從聲音、畫面方面啟用學生潛在的情感,小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了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理解小村莊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模擬調查,滲透新知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深入瞭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在教學中,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感畫卷。在這個時候,學生的心裡一定有很多的疑問,很多的想法,再運用模擬調查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剛才的課件觀看,老師逐步深入的引導,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學生心裡那麼多的“問號”就會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顯。

(三)、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課裡,要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才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作為一種啟用課堂資訊交流、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首先是討論前——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觀察思考,比如: “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中的“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指的是什麼?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考,有針對性地討論,對問題產生了獨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明白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不僅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頭得到的房子、傢俱、柴火,還有靠斧頭得到的所有不錯的生活。討論中——學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見解,有的僅僅是幼稚的疑問。這些想法,都使學生有一種“一吐為快”的心理需求。此時,正是討論的最佳時機。討論時,要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特別注意讓只習慣於說的學生有“聽”的耐心,使羞於發言的學生有“講”的信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達出來,使課堂討論交流呈現出“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討論後——引導學生進行整理,讓學生從這些意見的“聯結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濫伐樹木,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由此看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最後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因為“讓讀成為語文課上最經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極力倡導的。我讓學生在讀中層層加深,加深後再讀,再體驗,讓學生站在“讀者”的地位上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文字的語言魅力,從而體會出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四)發展思維、深化主題

孩子們對大自然總是有一種莫名的親近,而且還有著意想不到的創造潛能。學完全文後,採用記者採訪的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人說:“感人心者,先莫乎於情”。在這種“引——放”的教學方式下,我始終通過充沛的情感,用生動的語言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使自己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

五、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非常簡單但又層層深入,從直觀上一目瞭然但又意義深遠,從而深化了整個主題——保護環境。

說課稿 篇4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我們受法律特殊保護》。

一、說教材

《我們受法律特殊保護》是七年級下冊第7單元第16課第一框題,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與下一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都是從法律方面強調未成年人的五大保護,讓學生學會依法保護自己,過安全健康的生活。本框題重在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維權意識,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感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的保護,加深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內容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十二三歲的未成年人來說,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侵害,這個時候,就需要法律來保護他們。在上一框學習了一些法律知識後,來學習我們受法律特殊保護,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但七年級學生法律知識畢竟瞭解太少,對一些知識容易混淆。因此,本節課我充分聯絡學生實際,設定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區分。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意義,加深對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保護內容的理解,體會今天的我們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

2.能力目標:能夠認識和判斷哪些是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現象和行為,提高是非美醜的辨別能力。

3.知識目標: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瞭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

四、說重點、難點

“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常識,認識和判斷一些社會現象和行為,從而在生活中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我們需要特殊保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這部分主要分析說明了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論性較強,且學生平日接觸較少,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情感上達成認同的難度較大。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我採用事例分析法引導學生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同時採用圖表形式對比分析四大保護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區分開來。

六、說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採用合作討論法、情景體驗法來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七、說教學準備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清兵衛與葫蘆》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白樺派的代表人物志賀直哉的小說。它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小說單元。

這篇小說故事情節完整生動,以現實主義的筆法批判了粗暴扼殺少年個性的做法,呼籲尊重個性、讓個性自由發展的主題;作者善於用簡練傳神的描寫表現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生動傳神的描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有利於培養學生閱讀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能力,且這篇小說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熱情,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較好的體驗,並從作品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2、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且對7——9年級提出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而,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技能:

積累文中的生字詞;

提高閱讀小說的能力,學會品賞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品賞語言和結構;

提高想象能力,學習續寫的方法。

(2)過程方法:

自主預習,自行解決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本篇小說進行賞析。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個性,關注自己的個性,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

3、重點與難點:

a、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及本課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倒敘手法的運用;

(2)學習本文用簡練傳神的描寫表現人物複雜的心裡活動的方法;

(3)探究小說的主題;

(4)學習續寫的方法。

b、《語文新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指出對7——9年級閱讀上要求 “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其次,續寫這種題型學生訓練得較少,且它要求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礎上,根據原文情節發展的多種可能展開想象,需做一番必要的指導,因而我把教學重點中的“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說的主題”及“學會如何續寫文章”設定為難點。

4、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有機整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指出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工具書、網路……我將把這些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查詢生字詞,利用網路查詢作者的生平及有關著作,積累名言,並運用多媒體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國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對於如何閱讀各種體裁的文章已做到心中有數,他們知道閱讀小說的重點是理清情節結構,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題。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較好,學習能力與水平呈橢圓形分佈,中等水平的學生居多,對於難點,他們心理上有一定的畏難情緒與依賴情緒,但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大多能把問題解決。

2、教法與學法:

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課堂上我主要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採用批註法、比較法來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教學設想及過程:

由於這篇文章能很好地體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並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個性發展,因而它雖是自讀課,但我仍以講讀課的方式來設計。我除了從閱讀小說的主要步驟——故事情節、人物分析、主題研究等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小說閱讀的指導外,還意圖通過各種題型的設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幾方面的能力。本篇課文我打算用3課時來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著重理清故事的情節結構,並學習倒敘手法的運用。

第二課時為公開課,著重通過品析人物形象來感悟主題。

第三課時為作文教學,通過《清兵衛與葫蘆》的續寫的指導、寫作與交流,深入理解課文的主題。

現詳細介紹公開課的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音樂《給我一雙翅膀》,匯入——剛才播放的這首歌聽過嗎?同學們想不想有一雙自由飛翔的翅膀呢?是的,這是每個孩子的願望,可是,有一個孩子,他的這個美好願望卻破滅了,那雙想自由飛翔的翅膀也被折斷了。他是誰呢?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他,走近他,傾聽這個異國的悲劇故事。

(說明:這個活動意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複習舊知,複述故事:

這篇小說的開頭說:“這是一個叫清兵衛的孩子跟葫蘆的故事。”請你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回顧舊知,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三、研讀課文,品析人物: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並在相應的的地方作批註,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後全班交流。

1、本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如何?

3、文中次要人物起何作用?

(設計意圖:此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品析人物形象,併為主題的歸納做鋪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四、比較閱讀,感悟主題:

朗讀《風箏》“折毀弟弟風箏夢”片段及《清兵衛與葫蘆》中“父親砸碎葫蘆”片段,說說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有何異同。

(此活動除加深學生對主題的感悟外,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拓展:

古人云:“玩物喪志”,學了本文之後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結合自己或身邊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看法。

(此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並鍛鍊了他們邏輯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六、小結:以一些有關“愛好”、“興趣”的名言作結。

(此活動既延伸了課外,有讓學生有所積累。)

七、作業:

1、閱讀《風箏》、《一釐米》、《奧伊達的理想》以及《清兵衛與葫蘆》等課文及本課後的附文,說說這些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有何異同,並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的'看法。

2、查詢因“愛好”、“興趣”而不斷努力,並取得成就的名人事例。

板書設計:

清兵衛——痴迷葫蘆,個性執拗……

要尊重個性發展

大人們:固執、蠻橫、自以為是……

(此板書會因課堂上學生的感悟發言而有所增加)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通過《清兵衛與葫蘆》的續寫的指導、寫作與交流,深入理解課文的主題。

說課稿 篇7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英語PEP第二冊中M Fail的一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複習家庭成員名稱,學習句型並學習介紹自己的家庭。這是一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絡的內容。特別是在學習了家庭成員farther ther grandfather grandther 這些名稱以後再學習句子使得學生更融入生活的情境。接下來,我就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說一說。

一、給學生交流的空間

國小生活潑好動,根據《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是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國小英語課堂進行的活動教學應該是能直接激發國小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能使孩子們的多元智慧在交際活動中得以體現和發展。因而,我在設計這堂課時,一直注意儘可能的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多進行語言的交流。如:在熱身運動中,進行日常的見面對話。在句型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照片,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介紹等等。我都努力著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有比較多的交流機會。

二、採用遊戲,提高學生興趣

國小生學英語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學習英語這種語言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那麼這樣的知識就是學生善於接受,記憶深刻的。因此,我在這堂課上安排了兩個比較簡短的遊戲。如:任意指班上的一名學生問讓學生快速反應,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意識。並使他們在這種強烈的競爭意識中,提高注意力與他們的興趣。再如遊戲: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再猜猜中提高課堂興趣,並且在猜中達到了複習各家庭成員的目的。同時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聯絡實際,貼近生活

l本身就是一個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絡的話題。我從這一點出發,僅僅圍繞生活來開展教學。一開始,我通過介紹我自己的家庭,引出句型Wh≈lsqu;s that an/wan?,然後讓學生訓練說句子中,我安排同桌間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根據家庭照片,相互之間詢問。學生看著自己家人的照片,親切感,生活的真實感都一股腦兒地湧上心頭。此時他們用學習的語言進行交流的願望也就特別強烈。

四、滲透情感教育

讓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的家,引起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中滲透了學生熱愛家庭的情感教育:家,快樂的家,是靠我們的爸爸媽媽等長輩們的辛勤勞動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該愛他們,尊敬他們,孝敬他們。家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港灣,我們愛家,愛家裡的每個人。

總而言之,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儘可能地採用聽、說、唱、玩的方式,通過各個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由於自己水平有限,各個環節之間還不夠連貫,活動的面也並不是最廣。這兒那兒,還存在著很多很多的不足,願各位老師、專家多提出意見。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美版七年級美術教材下冊第五課《遠古的呼喚》。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資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運用、教學過程七個方面闡述我的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本課屬於新課程標準的“綜合-探索”領域,選擇了原始狀態下的藝術行為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創作、表演在潛移默化中接近和理解原始藝術,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設計、製作、組織能力。通過對材料的認識與理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的課程,為學生開啟一片探索和創作的天地。

教材體現了:①認識材料的種類、發現材料的美感、合理的利用材料;②瞭解相關的造型及色彩知識;③發揮材料的特點,製作美術作品,瞭解創作的方法。

我選擇面具作為切入點,原因1是教材中有各種材料製作的人臉造型,可理解為面具。原因2是意在“弘揚祖國優秀藝術、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對此有所認識與提高。

這節課是利用簡便易找、便於製作的材料,設計製作面具,將造型技法與色彩技法運用到面具的製作當中。學生可結合表演活動設計面具,並在活動中展示、體驗、交流面具。感受創作帶來的樂趣。這也是體現了新課標總目標中的觀點。

二、學情分析

我上課的是農村中學的學生,他們大部分性格淳樸、單純,喜歡上美術課。他們充滿了探索性、有創新意識;但又具有不確定性、表現能力較弱等。所以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動手能力、造型能力、構成能力、創造性思維、創新力培養。

三、教學資源:

學生方面:通過了國中近一年的美術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色彩表現能力。

教師方面:我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我的美術課四次在市級獲得二等獎,兩次獲得黃鶴美育節二等獎,同時我能熟練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材料方面:由於我們在農村地區,像本課所需的羽毛、樹葉、藤條、茅草等非常易於收集。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材料和創作的關係,通過製作面具發現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捕捉和發現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靈感、藝術感受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能從歷史的、文化的角度認識面具,尊重和保護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品德修養。

五、重難點

教學重點:(1)發現材料、認識材料、運用材料;(2)瞭解面具的造型特點、表現形式和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設計出具有新意、藝術效果獨特並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徵的面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及文字資料;實物展示品;音樂素材等。

六、教法、學法的運用

運用以下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提問法、實踐法等。

體現“三導教學”的模式:一導主體視覺形象,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二導形式美特點感受,促進學生對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與理解。三導小組判斷與評價,促進學生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以下6個環節:

1.匯入

我拿一個面具給大家看猜它是什麼?是什麼做的麼?

老師再拆開原來就是一個包裝盒做的!原來這樣不起眼的廢棄物還能做出這麼好看的面具!

設計意圖:我這樣設計的目的以興趣做先導,運用提問法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降低難度激發興趣。

2.材料的發現與利用

讓學生在來自遠古的音樂中欣賞遠古時期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賞中,同學們發現面具的製作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開闊視野、瞭解有關面具的更多資訊、拓寬創作思路。

3.面具的設計與製作(板書)

這時候老師就告訴學生要做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徵:設計典型的面具形象。

實際上是我們要突破教學難點的地方,解決的方法就是先來欣賞影片《火種》。教師戴著面具配合表演。

看完後,同學們分組討論劇中人物,瞭解人物性格、特徵,考慮採用什麼樣的造型更適合這個人物。

設計意圖:瞭解劇情,讓同學們腦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才能有更多的想象力!

這裡是解決教學難點的階段。

(1)設計造型:引發學生思考:設計什麼風格的面具?(粗獷、奔放或細膩;寫實或抽象)

(2)選擇材料:根據材質可雕刻,可繪畫,也可用紙浮雕的方法制作。

(3)設計色彩:用什麼樣的色彩表現人物的個性?(色調統一、色彩對比強烈)

(4)動手製作:採用什麼樣的製作方法?(平面或立體)

選、剪、折、彎、疊、挖、扣、貼、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教師巡迴輔導,鼓勵大膽誇張、合作創新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瞭解製作過程,設計出富有個性的面具,體現出同學們的創新精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4.體驗、展示、交流

每組同學依次上臺表演本組節目

教師提出問題:你最喜歡哪組同學設計的面具?為什麼?

學生交流體會,讚美他人的優點,欣賞他人的成功。

通過節目的表演活動,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製作的面具。表演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帶來的樂趣。從活動中瞭解了他人,瞭解自己。

5.課堂小結

(1)我們所做的面具是對環境的保護—廢物利用。

(2)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美的感受,並且可以裝點我們的生活

五、教學評價

教師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表述出自己的觀點,造成活潑的討論氣氛!對學生的各種觀點採取寬容的態度。加以正確的引導,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和成功。

學生評價:表演完節目、展示各組面具。同學們對面具與節目進行自評和互評,填寫評價量表。

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學畫山水畫》。

我的說課內容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資源開發七部分。

一、 教材分析

國小美術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為一二年級;第二學段為三四年級;第三學段為五六年級,本課是第三學段五年級下冊造型表現領域的一課,造型表現領域對第三學段學生的學習要求是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等造型要素,通過適合的工具媒材記錄與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從而提高學生美術構思與創作能力。

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目標,欣賞中國畫的表現特點,初步瞭解山水畫幾種常見的表現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山水畫的幾種皴法,並能運用相關技法表現簡單的山水景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熱愛。

本課的編寫意圖是通過欣賞和學習中國山水畫,使學生了解山水畫的特點,感受中國山水畫用筆、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現方法,又不受表現方法與技法的限制,為學生的創作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中國畫表現能力,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本課重點是瞭解中國畫的特點,掌握中國山水畫一般的表現技法,包括皴法、畫樹、點苔以及空間的表現。難點是乾溼濃淡的筆墨變化,點線面的組合以及構圖。突破難點的方法為教師講解示範,學生實踐和評價。

二、 學情分析

我將從已有知識基礎和已有生活經驗兩方面來分析,首先,已有知識基礎,五年級學生屬於國小高年級階段,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相對較強。三年級時通過學習《水墨遊戲》一課,對水墨畫已有所體驗,掌握了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等基礎知識,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些基礎。但由於間隔兩年,很多學生迫於學業壓力,沒有再接觸水墨畫,所以對於一些用筆用墨的方法會比較陌生,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與示範,但也正是由於陌生,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急於體驗嘗試的心情,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已有生活經驗方面,天津的學生很少有直觀面對山水的機會,課堂中要用真山真水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

三、 教學模式

我校採用和諧五環節教學模式,具體為:一、單元匯入,明確目標;二、自學指導,合作探究;三、大組彙報,教師點撥;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五、達標測試,課堂小結。理念為“三真”“三實”“一及時”,具體為“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會,“三實”設計實、反饋實、檢測實,“一及時”評價要及時。

根據美術學科特點,我將本課模式設定為六環節:一、創設氛圍,匯入新課;二、作品欣賞,技法分析;三、技法講解,課堂示範;四、學生實踐、隨堂指導;五、教學反饋,作品點評;六、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時間預設為:第一環節2分鐘、第二環節4分鐘、第三環節6分鐘、第四環節17分鐘、第五環節8分鐘、第六環節3分鐘。

課前我會讓學生準備一些工具,包括毛筆、墨汁、國畫顏料、生宣紙、書畫氈、調色盤和筆洗。

四、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氛圍,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黃山、泰山等山水實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秀麗與壯闊之美。

出示中國曆代著名山水畫,初步瞭解我國山水畫的悠久歷史及發展過程。

出示本課題目《學畫山水畫》

本環節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對山水畫有一個初步認識,為後面的學習做鋪墊。

(二)作品欣賞,技法分析

學生小組交流自己對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想。

引導學生感知中國畫的三遠:高遠法、深遠法、平遠法。

教師出示範畫,請學生觀察並思考兩幅作品的表現手法和造型特點,瞭解山水畫的表現方法有以線造型為主的和以點線面造型為主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理解本課知識點,中國畫的三遠法,通過欣賞教師範畫,使學生對山水畫有一個更直觀的感悟。瞭解山水畫常見的表現方法。

(三) 技法講解、課堂示範

多媒體展示技法範圖。

介紹山水畫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點苔、樹木和水的畫法。

教師進行技法示範。

請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技法點選,學生自學繪畫步驟。

教師對運筆和作畫步驟進行示範,強調注意近景、遠景的關係和乾溼濃淡的筆墨變化。

多媒體展示同齡人作品,激發學生創作慾望。

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構思和要採用的表現方法,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進一步啟發引導。

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示範山水畫的皴法和樹木、點苔、畫水等技法,使學生掌握本課的技能目標,通過欣賞同齡人作品,樹立學生自信心,為下面的創作做好鋪墊。

(四) 學生實踐,隨堂指導

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知識和技法,開始創作。(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

教師巡視輔導,提醒學生靈活運用所學技法,注意構圖,處理好遠近關係等。

幫助個別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創作,並拍下學生創作的過程。

本環節設計意圖:學生實踐是美術課最重要的環節,能夠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技法並體驗到美術課的樂趣,同時,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箏曲使學生在優雅的環境中創作出美的畫作。

(五)教學反饋,作品點評

先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自評,力圖引導學生從不夠完美的作品中找到閃光點,如:有些學生雖然造型不夠準確,但筆墨運用充滿童真和趣味。讓學生找到完善作品的最佳方法,使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會學。

教師做小結性評價,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對學生的創作給予肯定。

本環節設計意圖: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開展學生自評與互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評價找到自身不足。教師評價學生學習過程,肯定學生作品,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五) 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1、 鼓勵學生課後進一步完善作品,把學生作品在校內進行展覽,或掛在班內,美化環境。

2、 鼓勵學生課後以水墨寫生的形式,表現自己家鄉的自然景色,體驗 創作的樂趣。

本環節設計意圖: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可以美化環境,鼓勵學生將水墨畫創作延續到生活中,並學會用水墨眼光觀察身邊的景物,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五、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在中央偏左的地方是本課課題,下方是教師範畫,中央部分是本課知識點,右邊為學生作品展示區。這樣設計是為了使版面在視覺上取得平衡,突出知識點。

六、課堂評價

課標的評價建議中要求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和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同時,通過評價獲得準確的資訊反饋,幫助美術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工作。

本課我採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學生自評是以個人為單位,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方法,學生互評是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創作思路與表現方法進行評價。通過自評與互評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不足。教師點評是面向全體學生,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態度,並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七、資源開發

課標中的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與網路資源三部分。校內資源包括學校圖書館、美術教室、多媒體等;校外資源包括文化場館、動植物園、自然景觀等;網路資源包括名家作品、美術理論知識等。

本課資源,校內資源有美術教室、多媒體、教師範畫、教科書;校外資源我使用了一些當地風景的照片;網路資源有網上搜集的歷代名家作品、黃山、泰山照片、技法範圖、同齡人作品。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說課稿 篇10

一、背景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是第三單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的最後一篇課文。課文是一個小故事,講畫師提出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比賽誰畫的駱駝多時,三位徒弟絞盡腦汁,各出奇招。小徒弟的構思最為巧妙,他妙就妙在僅用一頭半駱駝和連綿不斷的山峰,就營造出了駝隊行走于山間的情境,讓觀者對駱駝的數量展開了遐想,令人拍案叫絕。課文雖是一個小故事,卻讓人讀後有所收穫:唯有出奇才能制勝。

本單元有四篇課文:《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想別人沒想到的》。這四篇選文雖然形式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從而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在前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能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把課文讀通、讀懂,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聯絡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了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本課的學習中,就是要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略讀課文。本課中,畫師最後說的那段話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重難點。學生讀懂了它,就明白了為什麼小徒弟的畫最出色。隨後,讓學生再結合實際談談“想別人沒想到的”事例,從而切身感受“創新”這一科學的思想方法。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默讀課文、完成表格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提取關鍵詞的方法,並藉助關鍵詞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對比三位徒弟的創意,讀懂畫師的話,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結合生活實際舉例或思考,增強“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二、教法、學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可利用。“自學報告單”來放手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先學後教——順學而導”的教學思想。交流與彙報中要注意“語言發展”與“思維提升”並重,淡化內容分析,強化語言積累,巧妙滲透提取關鍵詞語的方法,為高年級學會篩選資訊做好鋪墊。

三、教學構想

基於以上理解,整個課堂主要分以下三個教學板塊:

(一)自主學習

1、出示人物圖片:曹衝、司馬光、愛迪生引入本課的學習。回顧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感受人物的共同點:聰明。而這份聰明源於他們在危急時刻,在困難面前,敢於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往往能打破事情的僵局,讓事態有了新的轉機。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完成自學報告單。

(1)給帶線字加拼音。

召集露出禁不住彎彎曲曲恍然大悟

(2)摘錄詞語,完成表格內容,並請根據表格用簡練的話語說說講了一件

什麼事?

怎樣畫出駱駝的“多”畫師評價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3)思考:看了三位徒弟的畫,你有話對他們說嗎?如果有機會,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二)交流點撥

此份報告單從不同的層面瞭解學情,幫助學生在夯實語文基本功的同時快速把握課文要點,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第一題是字詞練習,主要關注常見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如:召(zhào)、曲(qū),與“直”相對。這一環節教師既要揭示正確答案,更要引導學生在夯實語文基本功的同時滲透一種嚴謹科學的求知態度。

2、第二題是幫助學生抓重點詞快速提煉課文主幹,並最後形成課文主要內容,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交流時,關於大徒弟,提醒學生關注:細筆、密密麻麻、畫滿、很小很小;關於二徒弟,提醒學生關注:許許多多、駱駝頭;關於小徒弟,提醒學生關注:彎彎曲曲、連綿不斷、露出腦袋、半截脖子。

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詞語的選擇與填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學會抓關鍵詞,初步學會提取關鍵資訊。

建議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遵循“扶一放”的教學原則,即先以“大徒弟”為講評物件,明白選擇怎樣的詞語更合適,然後再放手讓學生經歷“自我修改—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的學習過程,共同完成表格內容。

交流完表格之後,請學生試著根據表格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強化學生運用語言的意識,並且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相機滲透“抓住關鍵資訊”是講述主要內容的一種好方法。對於一些語言發展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按照“起因一經過一結果”的順序進行講述,幫助他們更好地從全文的角度把握主要內容。

3、第三題是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貌似簡單,實則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並且能把想法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

“小駱駝一駱駝頭一群山中若隱若現的駱駝”,三位徒弟都在精心構思,也都在竭盡全力去完成畫師佈置的任務,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抓住“細筆、密密麻麻、畫滿、很小很小”等詞語,設身處地地思考大徒弟和二徒弟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才下筆的,但卻輸在“大眾思維”上。小徒弟真正過人之處在於善於動腦,勤于思考,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

這一環節,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他們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然後再請學生結合插圖和畫師的話思考,感受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獨特思維,凸顯小徒弟的絕妙之處。

(三)拓展提升

1、請學生自由交流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可以結合開課前提到的幾個人物,加深體驗和認識:遇到難題,他們都能沉著應對,積極思考,他們都有創新的思維,能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的……

2、讓學生回想:自己有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事嗎?全班交流。這一環節是充分尊重編者的意圖,將課文中“小泡泡”的內容進行分享與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述,使學生在說話練習中嘗試運用學過的語言,學以致用。

3、拓展《蛙聲十里出山泉》《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請學生參與其中,打破常規思維,迸發出奇思妙想的火花。建議教師請學生講述這些故事,將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