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中和反應》說課稿範文

來源:才華庫 1.8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酸鹼中和反應》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酸鹼中和反應》說課稿範文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酸鹼中和反應》。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設計願景八個方面簡要談談我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和反應是酸和鹼的重要性質,是貫穿酸、鹼、鹽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紐帶,既建立了酸和鹼之間的聯絡,又為鹽與複分解反應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為高中學習中和滴定做準備,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因此,在課程標準中,中和反應體現在兩個一級主題裡,既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酸和鹼的主要性質,又是《物質的化學變化》中複分解反應的典型反應。

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的將它作為酸或鹼的性質來介紹,而是綜合起來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節課安排在常見的酸和鹼之後,學生們在有了酸、鹼性質的基礎之上再來學習本節課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為下一章鹽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這種安排有助於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重新構建。

二、說學情【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課題一“常見的酸和鹼”的學習,知道了酸和鹼能夠使酸鹼指示劑變色,認識了酸鹼的一些化學性質;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對於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了一些經驗,為本節課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化學變化一般都伴隨有明顯的現象,他們習慣於根據現象判斷反應的發生,許多酸鹼溶液混合後沒有明顯的現象發生,因此學生對中和反應能否發生會抱有疑惑,這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難點,也正是探究活動的切入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國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同時依據本班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領會中和反應、鹽的概念。

2、瞭解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初步學會利用指示劑判斷中和反應是否發生的方法。

2、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通過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中和反應的定義、實質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

難點的依據: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較抽象;學生需要藉助示意圖顯示微觀過程。

三、說模式

(一)設計理念:堅持“學生髮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雙主共學”課堂文化導引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構建師生課堂學習共同體。體現“六環節互動式”教學與化學教學的融合。本節課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認識中和反應,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中和反應,讓學生了解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

(二)教學模式:“六環節互動式”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預習新知: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引入酸鹼中和反應。

預習檢測,問題生成:演示無現象反應,生成是否發生中和反應問題

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

精講點撥,梳理歸納:概念鞏固重在加深對中和反應的理解,引導學生認識中和反應實質。

達標測評,反饋矯正:實際應用題重在訓練對中和反應的應用。

反思總結,拓展延伸:學生總結本節收穫,教師佈置有層次性的學生課後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原則: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四)教學策略: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學生自學,實驗探究,教師展臺演示,分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中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2、實驗探究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求證,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遷移和探究法設計實驗證明酸鹼發生中和反應。

3、演示法。採用傳統演示與多媒體演示進行有效結合,採用歸納探究和微觀離子反應模型展示指導學生總結出其反應實質。

(五)學習方法

本節學生主要以動手實驗,觀察演示實驗、進行討論,交流分析等完成探究式學習。

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1、自主學習方法。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主要採取學生自學。

2、實驗探究學習法。既讓學生設計實驗又讓學生動手檢驗自己的設計方案,有助於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3、合作學習法。我認為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有利於學生在集體中有效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四、說設計

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掌握教材的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預習新知。(課前完成學案)

情境匯入:請學生品嚐有澀味的皮蛋,談談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去除澀味,學生通過已有經驗感受到酸和鹼會發生反應,引入酸鹼中和反應。

知識回顧:複習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預習檢測,問題生成(2分鐘)

學生實驗: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啟發學生思考:實驗中無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呢?酸與鹼是否發生了反應?如果發生反應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酸與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生成本節課最核心的問題,激起學生對本課題的探究興趣。

(三)合作學習,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識過程:合作探究中和反應(17分鐘)

1、學生感受沒有現象的反應,探究借用指示劑。(2分鐘)

分析問題:實驗中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否就能下結論說:酸和鹼之間不發生反應呢?當然不能,我們前面學過的一些反應也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以及剛學過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顯然這個實驗方案不能判斷酸和鹼能否發生反應,還需要從剛剛學過的酸和鹼的性質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劑。引導學生判斷化學變化是否發生,不能只根據沒有明顯的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說反應不進行,同時也教育學生看問題不能只停留於表面。

2、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10分鐘)

讓學生根據實驗臺上所提供的試劑,自主設計選用合適的指示劑來證明NaOH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並用手感覺反應前後溫度變化。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有: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自主探究,學生髮現:方案二中溶液變紅色時,NaOH已經過量,溶液呈鹼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劑,很難觀察到最終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種方案中第一種方案是最佳方案。

設計意圖:“滴定順序”設計“反向對比”,指示劑“多中選優”,學生從較不完善的實驗設計到完善的實驗設計,通過推敲,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是一個趨近完美的過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應生成物,掌握中和反應和鹽的概念(5分鐘)

探究反應生成物:學生進行方案1的操作後,教師取適量反應後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網上微熱,使液體蒸發,觀察玻璃片上的現象。現象:玻璃片上出現白色粉末。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是NaCl。(若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為紅色時,則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現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為無色,則NaCl。)

教師分析並【板 】HCl﹢NaOH=NaCl﹢H2O

具體分析:NaCl的組成,推測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鹽的概念:

像NaCl這樣由由金屬粒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鹽。

引出中和反應的概念:酸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中和反應。

【及時練習】以下的反應均生成鹽和水,它們是不是中和反應呢?

設計意圖:知識由淺入深,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從構成、組成的角度給鹽下定義。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能力、觀察與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精講點撥,梳理歸納

播放酸鹼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示意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和反應的實質。(8分鐘)

鹽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鹽酸與NaOH溶液混合:鹽酸中的H+與NaOH溶液中的OH-結合生成了H2O分子。鹽酸中的Cl-與NaOH溶液中的Na+在反應前後不變。得出中和反應實質:H++OH—=H2O。使學生對中和反應為什麼很容易發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