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說課稿參考

來源:才華庫 1.82W

篇一:食品衛生學說課稿

炭疽說課稿參考

吳 東 軍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紹:我叫吳東軍, 2007年畢業於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研究生方向是動物性食品衛生學。自畢業以來一直工作於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擔任現代管理系輔導員。

說課部分

一 課程設定

我承擔動物檢驗專業《動物性食品衛生學》課程教學任務,首先,向各位老師介紹一下該課程的定位情況,《動物性食品衛生學》作為一門核心課程,既是一個獨立的課程,又存在於一個動物檢疫專業課程體系整體中。學生在基本知識理論方面能瞭解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在獸醫公共衛生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瞭解動物性食品汙染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及控制汙染的措施;

在我校動物檢疫專業培養具有動物防疫與檢疫基礎理論和現代實驗技能、能熟練運用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從事畜禽疫病檢驗與防治,畜禽產品衛生檢驗,動物藥品與毒物的檢測等工作的技術人才。

其中課程體系包括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動物防疫檢疫、豬病診治與防控、牛羊病診治與防控、禽病診治與防控、獸醫臨床診斷與治療、動物病理、動物藥理、動物微生物等。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是以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的綜合應用學科,必須要學好家畜解剖學,家畜組織和胚胎學以及家畜生理學、生物化學、家畜傳染病學等課程,還需要了解食品衛生學,食品毒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並且需要掌握一定的營養分析、食品理化學檢驗和微生物學檢驗等技術, 所以,學好動物性食品衛生學需要廣博的知識基礎,必須掌握病理學檢驗、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技術和消毒技術,熟練地掌握公共衛生學得原則,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動物性食品衛生學檢驗員。

二 教材部分

本課程教材採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彥明老師主編的《動物性食品衛生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作為本課程的主教材。 本教材以我國新頒佈的《食品衛生法》;《動物防疫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為基準,將國內現行的食品質量安全法規政策及動物性食品衛生國家標準引入了相關章節的內容中,以方便師生在教學、相關人員在工作中快速查詢和應用。本教材已經經過三次改版出版,經過不斷的改進本教材為教學提供一本知識系統、內容豐富、技術先進、結構合理、重點突出。

課程主要內容有三大篇:第一篇講述動物性食品汙染與控制,除闡明食品汙染的概念、分類、特點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外,著重論述生物性汙染、化學性汙染及食物中毒的原因、條件、來源、途徑、控制與檢測。

第二篇講述各類動物性食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包括肉的形態結構與化學組成、肉保藏時的變化及其新鮮度的檢驗、蛋與蛋製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乳與乳製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水產食品的加工衛生與檢驗。

第三篇講述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衛生與檢驗,包括屠宰加工企業的建立及其衛生要求、屠畜的宰前、宰後檢驗與管理、屠宰加工的衛生監督、屠畜常見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鑑定與處理、家禽和家兔的加工衛生與檢驗、廢棄品的利用與屠宰加工企業的消毒、市場肉類的衛生管理與檢驗等。

本教材具有非常好的實用性,能是否較好地體現教學大綱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實踐性;可以達到當前動物醫學以及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的要求,事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和行業企業最新技術發展水平;非常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本教材適當增加大綱尚未編入的有重大價值的最新科技成就和生產技術成果的材料。可以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

三 說教學方法、手段

本課程以課堂講授、自學、實驗、實習、現場參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圖表、標本、幻燈片、電視錄影等手段。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突出動物性食品衛生這一特點。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本課程在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在理論的教學中要注意堅持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徵,靈活選擇相適應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特徵的。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

①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我們在本課程是主要選取引導發現法。引導發現發使我們主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期待在不斷的發現和解決中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②根據我校學生的具體特點選擇案例教學法教學方法,本方法可以更直接的提示教材要點,強化知識能力點,使書本知識能夠剛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③根據學科和教師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能夠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徵,對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進行設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靈活組合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開展討論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方法,在教學中,如何利用板書、板圖和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恰當、直接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方法;引導學生使用網路資源,鼓勵學生自主的學習,努力的通過本課程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

1,利用身邊的實際問題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如:超市,農貿市場

2,屠宰場實際發現問題

四 說學情

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要“以學生為中心”。學法指導在理論上彌補了重視老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的缺憾;在實踐上,學法指導在“教”與“學”之間找到了真正的銜接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善於學習、終身學習的基本素質。包括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原有基礎知識、能力、先修課程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結合當前年齡階段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可能遇到的學習困難及其原因、為更好地培養其學習態度、調動起學生對本專業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我們力爭培養學生能自主主動學習,學生是否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是否科學,首先受教師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制約,同時,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其學習目的、態度、情感、意志以及個性特徵有著密切的關係。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學法指導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學習觀點、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等全方位的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要和改進教師教的方法聯絡起來,。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怎樣針對這些困難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所採取的對策;指導學生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論知識應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參考資料的能力。

五.說教學程式設計

就本教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概念,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目的及任務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

案例引入5分鐘,難點重點講述25分鐘,課程討論10分鐘 作業佈置5分鐘 具體如下

鑑於本章節特點,培養學生對於本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本次課程的開始階段採用案例引入的辦法開始教學過程(用時5分鐘)

“瘦肉精”、“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為當今影響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它不僅是保障人類健康,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對外貿易的需要,也是農民增產增收和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的需要。

課程講授重點: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概念,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目的及任務(用,25分鐘)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概念,動物性食品衛生學是以獸醫學及公共衛生學的理論為基礎,研究肉、乳、魚、蛋等動物性食品及其副產品在生產、經營、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過程中的衛生監督,衛生檢驗及衛生標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對於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防止人畜共患病及其它畜禽疫病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目的及任務

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的目的在於使各種事物能安全並且有益的被利用,防止疾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的傳播,以及有害有毒物質經食品而危害人類,達到既能保障人類身體健康及促進農

牧業發展,又能充分開發食品資源,改善人類膳食結構。

1.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動物疫病的傳播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疾病的病原體既能感染家畜、家禽,又能感染人類。而人類的感染往往是吃了被這些病原體汙染的動物性食品或食入了正患病的家畜、家禽。比如:炭疽,口蹄疫,結核桿菌,旋毛蟲,布氏桿菌等。這些疾病都是人畜共患病的傳染病,易在人畜中引起大範圍的流行。

2.防止食物中毒和有害有毒物質通過動物性食品對人體造成危害

各種腸道致病菌常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來源,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它們廣泛地存在自然界中,防不勝防危害極大,衛檢人員應密切注意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的衛生檢驗與監督。

農藥、藥物、激素等其他化學物質對食物的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上食物汙染的又一重要汙染源。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對這一問題比較重視,有較嚴格的控制措施。在我國正處於逐步完善的階段,由於經濟壯闊的原因,一些地區或一些養殖人員往往單純從經濟效益考慮而忽視社會效益,忽視有可能產生的後果,大量使用激素及各種促生長藥物,再加上由於管理不善,疾病較多,大量使用各種抗生素及其他化學藥物,因此在畜禽體激素及化學藥物的殘留量相當大,對人體的危害較嚴重。如現已普遍存在的兒童早熟現象。

此處可舉一些例子,如日本人對待抗生素的處理。

3.維護我國動物性食品貿易進出口的信譽

如xx年廣東發生禽流感,作為衛生檢驗人員必須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防疫控制措施,這樣把疾病的流行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國外對肉食品衛生要求相當嚴格。如英國發生的“瘋牛病”驚動了國際衛生組織及歐盟各國,他們分別採取相應措施禁止英國牛肉製品進入本國市場。4.提高動物性食品加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動物性食品加工和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動物性食品衛生學工作對於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執行和完善食品衛生法規

目前我國頒佈實施的有《食品衛生法》;《動物防疫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以及各種食品衛生標準等,是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實際需要而制定的,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將逐步建立和完善整個動物性食品衛生法規體系。

篇二:(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說課稿)

閬中中學 杜安邦

各位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設計、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新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四節。它是繼學生學習了植物學、人體解剖學、動物學知識後,所涉及的細菌真菌病毒部分生物中細菌部分內容。

本節知識結構非常清晰,以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為主線,依次呈現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由於學生缺乏相關的感性認知,所以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符合中學生喜好的圖片,內容看似簡單,要讓學生辯證看待這三大作用還需要良好的引導。

在本節的【科學-技術-社會】中,講述了“以菌治蟲”,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科技的濃厚興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知道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通過對細菌、真菌與動植物、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待細菌等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的重點、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從現實和圖解使學生能清楚地瞭解物質迴圈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三)教材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其次,通過細菌和真菌三種作用瞭解細菌和真菌營養

方式——異養,以及異養的三種形式:腐生、寄生、共生。

2、能力目標: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嘗試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情感目標:

1)讓學生形成對生物科學社會價值的認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過二戰時期日本對中國的細菌戰嚴重摧殘廣大民眾身體圖片資料瞭解,使學生從小樹立強我中華國、愛我中華的堅強信心和決心,為中華崛起發奮讀書。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閬中中學多維校區八年級學生絕大多數是通過嚴格招考後擇優取錄進入,班額小、分組學習、學生認知能力強。入校一年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在七年級生物老師的精心教育下,熟練掌握了植物學、人體解剖學等知識,會自覺按照導學案的導向,主動查閱教材、詢問指導教師、相互合作探究,對八年級學習動物學、細菌真菌病毒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仍然有極少一小部分學生,對學習目的不明確,對人生目標無定向,抄襲作業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不看題意把答案抄錯位的現象。基於這種情況,我要求學生作業一般都是課堂討論完成,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節省了時間,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益,力求打造出高效課堂。

三、教法學法

(一)教法:運用了邏輯推理式、啟發式、問答式、直觀式、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本課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創設情境,通過圖示、觀察與思考、表達與交流,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進而明白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本節課貫穿大量的彩圖,主要採用直觀教具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對自然界作用。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的講解運用邏輯推理式講解,讓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學習;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主要採用直觀式教學手段,同時也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強國、愛國激情;

課程中間插入了STS教育,即科學-技術-社會教育,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同學們感悟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與動植物共生部分,著重採用問答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

(二)學法:運用了觀察式、討論式、合作交流式學習方法。

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同時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訓練自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及設計

(一)溫故這樣設計便於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1、細菌和真菌在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

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細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分別是什麼

分裂生殖和孢子繁殖

3、細菌和真菌都是單細胞個體嗎?

細菌都是單細胞個體,真菌中的酵母菌也是單細胞個體

4、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是什麼?為什麼?

細菌、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樣。因為不含葉綠體。

(二)懸疑匯入 在教材基礎上增加兩個質疑,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從古到今,地球上死了很多的人,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遍地橫屍的原野,看到的是生機怏然的世界,他們的屍體哪裡去了?就算土埋了,掏出的也僅僅是白骨,其他的成分呢?

2、地球的壽命是5億年,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有限的,但是已經過了4.5億年,地球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應該說二氧化碳氣體會越來越少,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二氧化碳是通過什麼渠道補充來的?

3.每到冬天,森林裡都鋪滿了一層厚厚的落葉。年復一年,森林裡的落葉會不會越積越厚呢?為什麼?

——學習了這節知識後,你將不僅懂得這些。

(三)出示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和目的,才能進一步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

教學任務: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學習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和真菌它們對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生活的影響。

3.關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係。

學習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

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關係。

明確了任務和目的就出示預習提綱

1.細菌和真菌是怎樣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的?

2. 細菌和真菌它們對人類和動植物有哪些影響?

看了預習提綱後就按照導學案的導向預習(自學)同時完成預習案,吩咐完成後舉手表示,學生生怕後舉手,就會更加抓緊時間,高效完成任務。

(四)檢測預習效果 讓學生主動舉手申請,核對答案,讓學生自學有所獲 預習檢測:

1.在自然界中的物質迴圈中,細菌和真菌能夠把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 、 和 。這些物質又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製造 。

2. 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的生活方式是 養,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是 生活,引起動植物遺體腐爛的是 生活,與動植物和人共同生活的是 生活。

3.手、足癬是由於 (填細菌或真菌)寄生引起的。地衣是 與 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通過光合作用為 提供有機物, 為 提供水和無機鹽。

4.大腸桿菌能為人體提供維生素 和維生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幾乎佔糞便乾重的 。

(五)教材主體知識學習 教師與學生通過識圖,共同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

一)細菌和真菌

作為分解者參與自然

界中的物質迴圈

重點探究:自然

界中的物質迴圈過程。

讓學生識圖理解後相

互交流、表述,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然後討論相關問題,本課題所有的問題探討都有相應的參考答案,便於學生準確而又靈活掌握知識。

1、麵包發黴後,其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什麼物質?

2、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什麼作用?

最後引導學生按照另一種形式的圖解總結物質的迴圈:讓學生把知識學活,增強學生對知識應用的應變能力。

二)引起動植物患病——寄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 在教材基礎上增加了幾種致病菌,同時詳細描述了這些病菌的致病情況,擴大了學生知識面,同時,提出學習感悟,更加有利於健康生活;後面通過觀看《被二戰日軍炭疽菌感染的受害者》身體狀況圖片,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弱民窮受人欺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從小立志為強我中華國、愛我中華!為中華崛起發奮讀書!

三)與動植物共生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在課堂讀兩遍相關內容,特別掌握誰與誰共生

四)技能訓練 培養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從國小會從全域性出發,周全慮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總結 提綱挈領、簡潔明快,便於學生抓住本節的綱領知識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腐生菌);

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寄生菌);

3、與動植物共生(共生菌)。

六)知識拓展 閱讀《科學-技術-社會》,知道以菌治蟲的原理和好處,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實踐中應用的重要價值,激發其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愛好。以討論題出現,檢測學生閱讀效果。

蘇雲金是人名還是地名?

篇三:免疫與計劃免疫 說課稿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免疫與計劃免疫》。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免疫與計劃免疫》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八年級第八單元第一章第二個課題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於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主要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來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藥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三道防線、免疫的功能、計劃免疫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免疫功能,才能理

解和掌握計劃免疫。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三道防線的免疫功能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

礎知識。

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例項: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後,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八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

作的能力。

(2)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

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

結合學生打預防針的親身經歷,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黨和國家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為提高人口素質進行計劃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我國在醫藥衛生事業上的巨大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說學情

在第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傳染病的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學生初步瞭解了免疫的有關例項。受社會環境影響(禽流感),學生對自身生理過程及原理的關注程度加大,對自身健康比較感興趣。在學習方面,八年級的學生的求知慾望強烈,對靈活、風趣的教學方法更加感興趣。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動腦、動手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

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 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

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裡,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倖免,為什麼?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症狀,這又是為什麼?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麼?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幹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塗在健康人的清潔面板上,2小時以後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麼塗在清潔面板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面板具有什麼作用?

教師出示“面板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麼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麼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後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並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自讀提示:

1、人為什麼能在許多病原體存在的情況下健康的生活?

2、人體對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細胞是如何解決的?

3、人體如何對付異常細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圖,根據圖片,引導學生總結: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保護)

2、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我穩定)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三)計劃免疫

還記得小時候你打過哪些預防針嗎?讓帶預防接種證的同學說出自己接種疫苗的時間和預防疾病的型別。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計劃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後出示“預防接種和免疫程式卡”,讓學生認識計劃免疫的意義。教師根據課本插圖向學生滲透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國家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的關心。

歸納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臺:

比一比,誰的課堂效率高:

1、某人與甲肝患者接觸過,而他後來並沒有患甲肝,你知道為什麼嗎?

2、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國剛剛出生的嬰兒,就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你知道從免疫學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嬰兒體內相應產生的物質分別稱為什麼嗎?

3、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曾發生了利用郵件傳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員死亡。早在19世紀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就對牲口炭疽病進行了研究。他進行了如下實驗:將綿羊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綿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們感染後沒有發病;乙組沒有注射。10天后,對甲、乙兩組綿羊同時注射毒性極強的炭疽病病原菌,經過一段時間,甲組的綿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組的綿羊全部死亡,你能說出其中的奧祕嗎?

4、嚴重燒傷的病人植皮時,要用自己的健康的面板,而不用別人的面板,這是為什麼?

5、若某兒童口服“糖丸”後,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兒童是否不患此病?請你說出原因。

六、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篇四:傳染病(終稿)

總論

一、傳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體、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的過程。

感染過程的表現:清除病原體;顯性感染;隱性感染(主要);病原攜帶狀態;潛伏性感染。

①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症狀、體徵,甚至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結核桿菌等,以隱性感染為主。

②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但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如漢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顯性感染為主。

③病原攜帶狀態:無明顯的臨床症狀,而攜帶病原體。

④潛伏性感染: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可引起顯性感染;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除體外,常見的潛伏性感染有單純皰疹病毒、水痘病毒、瘧原蟲和結核桿菌等感染。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次之,顯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體的致病能力:侵襲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數量;變異性

四、組織損傷的發生機制:直接損傷;毒素作用;免疫機制

五、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

①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②傳染源: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包括患者、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動物。

六、傳染病的特徵

1、基本特徵:病原體;傳染性;流行病學特徵;感染後免疫。

2、臨床特點

①病程發展的階段性:

潛伏期:病原體侵入至出現臨床症狀的時期、都有一個範圍(最短、最長)、其長短一般與病原體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驅期:起病至症狀明顯開始的時期、通常是非特異性,傳染病共有,持續1~3天、急者可無。

症狀明顯期:前驅期後轉入症狀明顯期、表現出傳染病特有的症狀和體徵。

恢復期:免疫力增長至一定程度,體內病理生理過程終止,症狀體徵消失。

再燃:當患者的症狀體徵減輕,體溫未完全回覆正常的緩解階段,潛伏於血液或組織液中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體溫再次升高,初發病的症狀體徵再度出現的情形

復發:患者進入恢復期後已穩定退熱一段時間,由於體內殘存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臨床表現再度出現、

②常見症狀:發熱、發疹(斑丘疹、出血疹、皰疹、蕁麻疹)、毒血癥狀、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反應。

第二章 病毒性傳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以疲乏、食慾減退、厭油、肝功能異常為主,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感染,經糞口途徑傳播;乙型丙型丁型多為慢性感染,少數病例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主要經血液、體液等胃腸外途徑傳播。

【病原學】

(一)甲肝: HAV僅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抗體系統;抗HAV-IgM:是診斷HAV急性感染的指標;

抗HAV-IgG:是保護性抗體,是產生免疫力及過去感染的標誌,可長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種形式的顆粒:①Dane顆粒,為完整的HBV顆粒,是病毒複製的主體;

②小球星顆粒由HbsAg組成,無感染性;③管型顆粒由HbsAg組成,無感染性。

(2)乙肝五項:HBsAg,只有抗原性無傳染性;

抗-HBs,保護性抗體,陽性表示對HBV有免疫力,見於乙型肝炎恢復期、過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種後; HBeAg,病毒複製和傳染性的標誌;

抗-HBe,陽性表示病毒複製處於靜止狀態,傳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陽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發作。

【流行病學】

一、甲肝(戊肝)(1)傳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2)傳播途徑:糞口途徑(3)易感人群:抗HAV陰性者。

二、乙肝(丁肝)(1)傳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攜帶者(2)傳播途徑:母嬰傳播、血液體液傳播

(3)易感人群:抗HBs陰性者。

三、丙肝(1)傳染源: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2)傳播途徑:輸血及血製品、注射針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觸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理生理】

黃疸、肝性腦病、出血、急性腎功能不全、腹水、肝肺綜合徵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現氣促、呼吸困難、肺水腫、間質性肺炎、盤狀肺不張、胸腔積液和低氧血癥等病理和功能改變,統稱為肝肺綜合徵。原因:肺內毛細管擴張,影響氣體交換功能。

【臨床表現】

潛伏期:甲肝2~6周,平均4周;乙肝1~6月,平均3月;丙肝2周~6月,平均40天;丁肝4~20周;戊肝2~9周,平均6周。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前期(平均5~7d):發熱、疲乏、食慾下降、噁心、厭油、尿色加深,轉氨酶水平升高;

黃疸期(2~6周):面板鞏膜黃染,肝臟腫大伴有壓痛,濃茶樣尿,轉氨酶升高及血清膽紅素升高;

恢復期(1~2月):黃疸漸退,症狀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復常.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起病較緩,無黃疸,其餘症狀與急性黃疸型的黃疸前期相似。可發生於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種。由於無黃疸而不易被發現,而發生率則高於黃疸型,成為更重要的傳染源。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有HBsAg攜帶使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症狀及肝功異常者。

(1)輕度慢性肝炎病情輕,可有疲乏、納差、厭油、肝區不適、肝腫大、壓痛、輕度脾腫大。肝功能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2)中度慢性肝炎居於輕度和重度之間(3)重度慢性肝炎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進行性脾腫大,肝功能持續異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檢病理改變與臨床上代償期肝硬化的表現。

三、重型肝炎

肝衰竭表現: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症狀,神經、精神症狀;有明顯出血現象,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PTA<40%;黃疸進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17、1?mol/L;可出現中毒性鼓腸,肝臭,肝腎綜合徵等;可見撲翼樣震顫及病理反射,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膽酶分離,血氨升高。

分類:(1)急性肝衰竭:發病多有誘因。起病急,發病2周內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為特徵的肝衰竭症候群。 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過三週。

(2)亞急性肝衰竭:起病較急,15d~26周內出現肝衰竭症候群。白血球升高,Hb下降,低膽固醇,低膽鹼酯酶。

腦病型:首先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者。腹水型:首先出現腹水及相關症候者。

晚期併發症:腦水腫,消化道大出血,嚴重感染,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肝腎綜合徵。 本型病程較長,常超過3周至數月。容易轉化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硬化: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償。

(4)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導致的以腹水或門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和肝性腦病等為主 要表現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償。

分期:(1)早期:①有出血傾向,30%<PTA≤40%;②黃疸進行性加深(TB≥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極度乏力,明顯厭食、腹脹等嚴重消化道症狀;④未出現肝性腦病或明顯腹水。

(2)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現基礎上,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以下兩條之一者:

①出現Ⅱ度以下肝性腦病和/或明顯腹水;②出血傾向明顯(出血點或瘀斑),且20%<PTA≤30%。

(3)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現基礎上,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以下三條之一者:

①有難治性併發症,如肝腎綜合徵、上消化道大出血、嚴重感染和難以糾正的電解質紊亂等;

②出現Ⅲ度以上肝性腦病; ③有嚴重出血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

四、淤膽型肝炎:以肝內淤膽為主要表現。

急性淤膽型肝炎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症狀輕。慢性淤膽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發生。

有梗阻性黃疸臨床表現:鞏膜、面板黃染,消化道症狀較輕,面板瘙癢,大便顏色變淺,肝大。

肝功能檢查:血清總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γ-GT或GGT,ALP或AKP,TBA,CHO等升高。 ALT,AST升高不明顯,PT無明顯延長,PTA>60%。

五、肝炎肝硬化

根據肝臟炎症情況分為兩型:(1)活動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動的表現,常有轉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2)靜止性肝硬化:無肝臟炎症活動的表現,症狀輕或無特異性。

根據肝組織病理及臨床表現分為兩型:

(1)代償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屬Child-PughA級;無明顯肝功能衰竭表現;無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償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屬Child-PughB、C級;有明顯肝功能異常及失代償徵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膽紅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60%。有腹水、肝性腦病及上消化道出血。

六、特殊人群肝炎

小兒病毒性肝炎:多為隱性感染;感染HBV後易成為HBsAg攜帶者;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見,病情大多較輕。 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較多見。黃疸發生率高,黃疸程度較深,持續時間較長。

淤膽型較多見,合併症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較高。

妊娠合併肝炎:病情較重,尤其以妊娠後期為嚴重。消化道症狀較明顯,產後大出血多見。

較易發展為肝衰竭,病死率較高,對胎兒有影響(早產、死胎、畸形)。

【實驗室檢查】

一、肝功檢查

血清酶測定ALT:反映肝細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標。特異性高於AST,急性肝炎時明顯升高,AST/ALT小於1,黃疸出現後開始下降。慢性肝炎肝硬化時AST/ALT大於1、重型肝炎時快速下降,膽紅素不斷升高,出現膽酶分離。 AST:存在於粒線體中,與肝病嚴重程度正相關。急性肝炎時若其維持在高水平則有轉化為慢性的可能。

ALP:肝外梗阻性黃疸、淤膽型肝炎患者及兒童可明顯升高。

γ-GT:肝炎活動期時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膽管阻塞、藥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顯著升高。

CHE:提示肝臟儲備能力,肝功能有明顯損害時可下降。

膽紅素測定:黃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膽紅素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常超過171?mol/L;

血清膽紅素升高常與肝細胞壞死程度相關。

血清蛋白測定: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時血清白蛋白濃度下降;血清球蛋白濃度上升;

白蛋白/球蛋白(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PT測定:PTA<40%或PT延長一倍以上時提示肝損害嚴重。

血氨濃度測定:重型肝炎,肝性腦病患者可升高。

二、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

甲型肝炎:抗-HAVIgM:早期診斷HAV感染的血清學指標,陽性提示存在HAV現症感染。

抗-HAVIgG:保護性抗體,陽性提示既往感染。

乙型肝炎:(1)HBsAg與抗-HBs:HBsAg陽性表明存在現症HBV感染。抗-HBs陰性說明對HBV易感。

HBsAg陰性表明排除HBV感染或有S基因突變株存在。

抗-HBs陽性表示對HBV有免疫力,見於乙肝恢復期、過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種後。

(2)HBeAg與抗-HBe:HBeAg持續陽性表明存在HBV活動性複製,提示傳染性較大,容易轉為慢性。

抗-HBe持續陽性HBV複製處於低水平,HBVDNA和宿主DNA整合。前C區基因變異,不能形成HBeAg。

(3)HBcAg與抗-HBc:HBcAg常規方法不能檢出,陽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顆粒,HBV處於複製狀態,有傳染性。抗-HBcIgM高提示HBV有活動性複製,低滴度應注意假陽性。僅抗-HBcIgG陽性提示為過去感染或現在的低水平感染。

(4)HBVDNA:病毒複製和傳染性的直接指標。

丙型肝炎: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標誌。抗-HCVIgM持續陽性,提示病毒持續複製,易轉為慢性。

抗-HCVIgG可長期存在。HCV感染後1~2周即可從血中檢出HCVRNA,治癒後則很快消失。

丁型肝炎:HDAg和抗-HDV:HDAg、抗-HDVIgM陽性有助於早期診斷。持續高滴度的抗-HDVIgG是識別慢性丁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學標誌。HBV和HDV同時感染時,抗-HBcIgM和抗-HDV同時陽性。重疊感染HBV和HDV時,抗-HBcIgM陰性,抗-HDV陽性。HDVRNA:陽性是HDV複製的直接證據。

戊型肝炎:抗-HEVIgM和抗-HEVIgG均可作為近期感染HEV的標誌。

【治療】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對症及支援治療。孕婦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較易發展為重型肝炎,應按較重肝炎處理。急性丙型肝炎:儘早抗病毒治療,早期應用干擾素可減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韋林口服,800~1000mg/d,可增強療效。

二、輕度慢性肝炎:一般治療:合理休息、飲食、心理平衡;

對症治療:非特異性護肝藥:維生素、還原型谷胱甘肽、肝泰樂等;

降酶藥:甘草甜素、聯苯雙酯、垂盆草、齊墩果酸等;

退黃藥:茵梔黃、苦黃、腺苷蛋氨酸、門冬氨酸鉀鎂等;

抗病毒治療:α干擾素、核苷類似物等;

免疫調節治療:胸腺肽等抗肝纖維化治療

三、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療外,應加強護肝治療;免疫調節藥物也可適當選用

四、重型肝炎:(1)一般和支援療法: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可能減少飲食中的蛋白質,以控制腸內氨的來源。靜脈滴注5%~10%葡萄糖溶液,補充足量維生素B、C及K。靜脈輸入人血漿白蛋白或新鮮血漿。注意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2)促進肝細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島素(G-I)療法、肝細胞生長因子、前列腺素E1。(3)併發症的防治(4)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選擇以核苷類藥物為主,不主張使用干擾素類;

二、麻疹

【流行病學】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易感人群: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一)典型麻疹(classicmeasles)有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和恢復期,典型症狀是高熱、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 潛伏期:平均為10-14天。

前驅期:2-4天,發熱上呼吸道卡他結膜炎等,此期後期可見到頰粘膜周圍有紅暈的0.5-1mm灰白色小點, 稱柯氏斑,是早期診斷麻疹的標誌。

出疹期:多在發熱4-5天后出現,持續2-5日不等,皮疹為玫瑰色丘疹,自耳後、髮際、前額、面、頸部 開始逐漸波及軀幹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時體溫達到高峰,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

恢復期:皮疹色變暗,有色素沉著及糠皮樣脫落。如不出現併發症,病情自愈。

(二)麻疹併發症肺炎:以鉅細胞肺炎為主,中耳炎、喉炎、結核、胃腸道、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也可被波及。 孕婦患麻疹可導致流產、死產及胎兒先天感染。

(三)輕型麻疹:一過性低熱,輕度卡他及少量皮疹,全身狀況良好。機理為接種麻疹疫苗後產生的抗體隨時間的推 移而下降,已不能完全抵禦麻疹病毒的侵襲,但仍保留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體內只能有限繁殖。

(四)異型麻疹:典型症狀是持續高熱,不典型皮疹,伴有四肢浮腫,全身疼痛等,經常伴有嚴重的肺炎。

其主要發病機理為接種滅活疫苗後,不產生呼吸道區域性免疫和抗F蛋白抗體,當再遇到野病毒時,H為再次免疫反映,HI抗體產生早滴度高。導致麻疹病毒細胞到細胞擴散,與體內HI抗體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這種複合物在血管壁沉積後啟用補體系統,生成過敏毒素,造成一系列組織病理損害。

(五)急性麻疹後腦炎麻疹病人絕大多數為未接種麻疹疫苗者。腦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IgM抗體。

存活者有輕重不等的後遺症,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急性麻疹後腦炎的發病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

(六)麻疹包涵體腦炎多見於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疾病呈急性或亞急性過程,腦脊液中有麻疹抗體。

(七)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是一種大腦慢性進行性病變的疾病。臨床表現進行性智慧降低,痴呆,肌陣攣,癲癬,晚期昏迷,患者於發病後1-3年內死亡。

【鑑別診斷】

1、風疹:風疹病毒所致,前驅期短,發熱及上呼吸道炎症輕,發熱後1一2日出疹,1一2日內即消失,不脫屑。 出疹期有耳後頜淋巴結腫大。併發症少,預後好。

2、幼兒急疹:多系病毒所致。僅見於嬰幼兒,以一歲以內多見,原因不明的發熱,2一3日熱退。

面板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斑疹,很快恢復正常。

3、藥物疹:有服藥史,皮疹發癢,無呼吸道症狀及粘膜疹。

【治療】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呼吸道隔離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併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持面板及眼、鼻、口、耳的清潔;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二)對症治療:飲食宜富營養易消化,並應多喂溫開水。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咳劇時予以鎮咳藥等。

體弱病重者可早期給丙種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

(三)併發症治療:肺炎、喉炎、心血管功能不全、腦炎

【預防】

(一)被動免疫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狀;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

篇五:小氣候成稿

錦州地區果園種植設計與預算

學院:農學院

班級:08級應用氣象 學號:12114012 姓名:張楷翊

錦州地區蘋果種植設計與預算

一.氣候條件

1.錦州地區的氣候條件

錦州市總面積為9890平方千米。地貌結構為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海拔400米山區向南逐漸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濱平原。西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中部為平原區,東南部有部分低窪地。境內有大、小淩河、女兒河繞陽河等,多座中小型水庫。東西部海岸線97.7千米。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為540—640毫米。常年溫差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一9℃,年降水量平均為540一640毫米,無霜期達 180 天。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較強。為發展農、林、牧、漁各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蘋果種植的氣候條件

蘋果樹要求的適宜溫度要低一些,5℃開始萌芽15℃以上時開花,花期最適宜溫度為17℃—18℃,果實發育期適宜溫度為18℃—24℃氣溫高於24℃糖分積累少、果實著色不好、品質差。蘋果耐旱能力弱,喜陽的樹種種植時要稀疏一些,樹冠內要及時修剪以保證樹冠內膛的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溼度。

果園覆草可以提高土壤溼度5%左右,特別是在旱季果園內覆草,非常有利於果樹的生長。

二.果園種植設計

2.1選種品種

寒富蘋果

2.2品種特徵

寒富蘋果果實短圓錐形,果形端正,果色更美觀。單果平均重250克以上,最大單果重已達900克,是目前蘋果當中單果重最大品種之一。果肉淡黃色,肉質酥脆,汁多味濃。 該品種樹冠緊湊,枝條節間短,短枝性狀明顯,再生能力強。早果性強,定植後第二年見花,第三年即有產量,第四年株產即可達到20公斤,適應於密植栽培。抗逆性強,尤其抗寒性明顯超過國光等大型果。果實成熟比國光和富士早,有利於樹體恢復和營養積累。

2.3果園的選擇與規劃設計

2.3.1園地的選擇

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並富含有機質的平地和丘陵地帶。交通要方便,水源要充足。山地建園應選坡度不超過15度的緩坡,要求背風向陽。若為砂地、粘重土壤或鹽鹼地建園,應進行土壤改良。

2.3.2規劃設計

果園要營造防風林,規劃小區,設定排灌系統,修築水土保護工程。

2.3.3應用方法

土地規整

錦州地區三面環山,山地資源豐富而平原缺乏,而順坡種植容易水土流失,因此可以採用水平梯田的方法。水平梯田是將山坡田改造成平坦臺地,可以防止土壤侵蝕,達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據資料報導,水平梯田肥土流失量,暴雨只及坡地的三分一,中雨只及坡地的六分之一; 可以在臺面保持生態平衡,形成理想的小氣候條件;有利果園通風透光,果實著色良好;方便田間管理與操作。

栽植密度及技術

1)定植時間:秋季落葉後或早春化凍至萌芽前,此地區以早春栽植為宜。

2)密度:根據園地的地勢及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砧木型別確定。

栽植密度為:喬砧3×3m或3×4m,矮砧樹為2×4m或2×3m。

3)栽植技術:種苗應選擇根系發達完整、整形帶芽眼飽滿無抽條現象,無病蟲危害的標準苗。栽前把根系稍作修理,放置在配有700倍甲基託布津或500倍多苗靈的溶液中浸泡一晝夜,使之充分吸收水分並對苗木消毒。浸泡後的苗木根系,放到配有生根粉的泥漿中浸蘸一下,即可定植。定植穴內施入50公斤左右的農家肥並與土壤充分混合,定植後灌足水,然後用1平方米地膜覆蓋地面,以利保溼增溫和提高成活率。定植後要注意及時灌水,保護好整形帶幼芽不受害蟲侵食。

田間管理

1)澆水

(1)對當年新植的果樹每隔15天澆一次水。

(2)對去年種植的蘋果樹每隔15-20天澆一次水。

(3)對結果樹澆水,要在花前、花後各澆一次水。6月上旬澆夏枝和果實發育水,7月下旬澆花芽分化水。

2)土肥水管理

(1)深耕翻熟化土壤:主要在春、秋兩季進行深翻(深達30cm左右),此時應結合施有機肥同時進行,也可在生長季隨時進行適度翻耕和除雜草,減少病蟲害危害,起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

(2)平衡施肥:施肥的原則是每生產50公斤蘋果需施純氮0.35公斤,純五氧化二磷0.18公斤,純氧化鉀0.275公斤,肥料品種可選用腐熟有機肥和果樹專用肥等。同時生長季內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噴肥。

(3)水分管理:根據氣候條件,在開花前、落花後至幼果膨大期以及後期乾旱時,都應分別灌水,入冬結凍前及時灌封凍水。雨季當果園積水時要及時排水防澇。

3)花、果管理及套袋栽培

(1)授粉:採用昆蟲授粉和人工輔助授粉相結合,以昆蟲授粉為主。昆蟲授粉可節省人工授粉所用勞力,授粉周到細緻,能增大果個,使果形端正,提高座果率。

(2)疏花、疏果 寒富蘋果是大型果,應根據花量及授粉情況和樹體發育狀態綜合確定疏花疏果量。疏花方式是“因樹定產,看枝留花”,結合復剪多留10—20%花量即可,多餘的花序及早疏除減少營養消耗。疏果方式比較簡單的是生長點疏果法,具體步驟是先計算全樹當年的新梢數量,即每5片葉以上的新梢算一個生長點,每4—5個生長點留1個果,果實定果時要去除病蟲果、密生果、小果、偏果、畸形果等,疏果應在花後一週左右開始。

(3)果實套袋 果實套袋可增進果面著色,提高果面光潔度,降低病蟲果率,減少農藥殘留量,提高果實貯藏性和商品性。 套袋時間:根據實際情況,一般選在花後40天左右為宜,太早過晚都不好,要靈活運用。 方法:花後至套袋前對果實噴布2—3遍殺菌、殺蟲劑,同時結合打殺菌殺蟲劑進行補鈣。套袋前先將袋口受潮變軟,以利扎口,套袋的全過程儘量減少手指觸控果實的次數。 摘袋時間:套袋後,蘋果在袋內生長髮育100天以上,接近成熟時,果實含糖量提高,果變大,這時要考慮摘袋,原則是採前20—30天去除外袋,再隔4—7天,去除內袋,增質效果較好。 轉果、摘葉:於摘袋前1周,先摘除果實周圍5—10釐米範圍的葉片,同時細緻剪除樹冠內的直立枝、徒長枝和密生枝,疏剪過密的外圍新梢,摘葉時要保留葉柄,多摘枝條下部的衰老葉。摘袋後,經5—6個晴天的照光時間,將果實輕轉一下,使陰面轉為陽面,過幾天果實就全面著色了,轉果時間,應以果面溫度開始下降時為宜。

4)整形修剪

(1)樹形:主要提倡小冠疏層形。其主要好處是骨架穩定,壽命較長。 小冠疏層形:樹高3.5—4米,冠幅3米左右,幹高50—60釐米,全樹5—6個主枝,分兩層,第一層3個主枝,每個主枝上著生1—2個小側枝,層間距80釐米左右。第二層留2—3個主枝,其上不留側枝,只有結果枝組。

(2)修剪:生長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 ⑴ 生長期修剪 春剪:萌芽後至花期前後進行,利用抹芽、疏枝、回縮、刻芽、環剝等措施完成修剪任務,幼齡果園還包括拉枝等整形修剪任務。 夏剪:採用開張角度、摘心、扭梢、環剝、疏截、環割等技術,緩和樹勢,改善光照,擴大樹冠。 秋剪:通過拉枝、疏剪直立枝、徒長枝、密生枝和過密的外圍新梢等措施,改善光照條件,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樹體的抗寒性。 ⑵ 休眠期的修剪 是從入冬落葉後到春季萌芽前進行的修剪。主要任務是疏除病蟲枝、密生枝、徒長枝等一些無用枝,方法有短截骨幹枝頭,回縮過長過大結果枝組、輔養枝和衰弱的骨幹枝頭,其作用是調整骨幹枝、輔養枝及結果枝組的角度和伸展方向,控制花葉芽比例,平衡樹勢,以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

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病害主要有:蘋果腐爛病、蘋果早期落葉病、蘋果輪紋、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有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蘋果葉蟎,蚜蟲等。

生草栽培方法

生草栽培方法,即在種植蘋果的基礎上在行間栽培作物如大豆作為土壤覆蓋的生態栽培措施。

生草栽培方法屬於生態栽培方法,是運用生態系統生物共生和物質迴圈再生原理,結合先進的科技成就 ,充分利用果園的自然資源 ,建立高效低耗、 持續穩定的果園生產體系 ,促進果樹高產優質的一種栽培措施。資料表明這種方法的使用可以使蘋果產量最高增產22%。

三.投入資金與預期收入

生產實踐中,寒富蘋果定植後第二年開花,第三年結果,五年生樹平均株產12.5公斤,最高株產42.5 公斤。

果園共包22年,包金19.8萬

第一年:

寒富苗木:3500株*12元/株=42000元

農藥化肥:60元/畝/年*50畝=3000元/畝

常駐人員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臨時人員若干(10人左右,種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電、工具等):10000元

支出:87800元

淨收入:-87800元

第二年:

農藥化肥:60元/畝/年*50畝=3000元/畝

常駐人員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臨時人員若干(10人左右,種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電、工具等):10000元

支出:45800元

淨收入:-45800元

第三年:

農藥化肥:60元/畝/年*50畝=3000元/畝

常駐人員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臨時人員若干(10人左右,種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電、工具等):10000元

支出:45800元

產量:12.5公斤*(1+15%)*3500株=50312.5公斤(生草種植提高產量按15%計算)

收入:50312.5*3元/公斤=150937.5元

淨收入:150937.5元-45800元=105137.5元

總結:在從第三年開始每年的淨收入為105037.5元。前兩年的總支出為133600元,果園承包22年,租金198000元。預計將從第五年開始淨收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