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來源:才華庫 9.84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2章第3節《動物的主要類群》第2課時,本課時主要內容主要如下:一是通過觀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的圖片或標本,認識這四個動物類群主要特點;二是通過學生自行上網搜尋、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瞭解四個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係,形成正確的生物觀,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理念。

通過本節的教學,學生應形成如下概念:

1、環節動物是指具有“身體呈蠕蟲狀,細長而柔軟,分成許多體節,多為蠕動爬行”等特徵的動物。

2、軟體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柔軟,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有外套膜”等特徵的動物。

3、節肢動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節伸屈自如,每個體節幾乎都有一對分節的附肢,有發達的腦、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獨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徵的動物。

4、棘皮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扁平,體表有棘”等特徵的動物。

5、動物是生物圈中一個重要成分,人類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動物資源。

本節內容與其他章節的聯絡如下:

1、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相聯絡;

2、與生物進化的知識相聯絡;

3、與生物圈中的動物相聯絡;

4、與珍稀動物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知識相聯絡。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中的動物,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比較多,對於他們的形態特徵、和人類的關係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存在著表述不正確、不科學、不完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構建正確的概念,形成正確的、科學、完整的認識。因本節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多,生物學術語多,術語之間的相似性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支援與幫助。但是,因為本節的教學內容能夠極大的豐富同學們對生物種類的認知,學生還是有相當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

2、舉例說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係;

3、舉例說明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佈最廣的一個類群。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網搜尋、圖書館查詢動物類群的圖片及和人類的關係,培養學生的收集、觀察、歸納的能力;

2、通過活動“觀察昆蟲標本”培養觀察、討論、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比動物類群的特徵,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2、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開發與利用動物的資源的觀點;

3、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

2、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3、觀察昆蟲標本。

教學難點

1、觀察昆蟲的標本;

2、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

3、形成進化的觀點。

設計理念

1、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教師所收集的圖片、視訊、文字資料、觀察“昆蟲標本”活動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同學的觀察、交流、歸納的能力,形成對動物類群基本特徵的認識;

2、設定問題串,引導同學們的思考。如:圖片能夠進行怎樣的分類;每一種動物的有何特徵;同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徵是什麼;這類動物與另一類動物在特徵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在進化的規律是有何體現;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學生歸納完動物類群的特徵後,引導同學們閱讀教材,領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4、注重概念的運用與小結。在同學們學習相應的知識後,精選練習進行反饋、小結,強化同學們對概念的認識。

教學準備

1、上課前,要求同學們通過網路或圖書館收集與要學習的動物類群有關的資料。重點為能反應動物類群形態特徵、該動物類群與人類關係的圖片、視訊或文字資料;

2、為彌補教材的不足,教師要事先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如: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類群在傳播人類傳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學流程

一、複習引入

1、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2、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扇形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

二、情景創設,激趣

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與教學內容有聯絡的動物圖片,要求同學們進行觀察、分類;

三、分組合作學習、小組間交流

1、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老師提供的圖片進行觀察並分類的同時,結合學生自己所蒐集的圖片來說明分類的依據;

2、各小組由代表來陳述自己小組的分類結果,並回答其他小組的質疑;

3、教師引導同學們進行小結歸納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分佈環境,提煉出概念關鍵詞(概念的本質屬性);

4、依據同學們的學習所得,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正例、反例),檢驗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

四、與教材對話,迴歸教材

1、提煉出各個動物類群的關鍵詞後,教師再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體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2、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並用進化的觀點加以解釋說明。

五、練習鞏固

精選練習題,檢測同學們對於動物類群主要特徵的理解、掌握情況。

六、知識拓展、深化情感

1、學生小組展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係,並說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適當補充自己所收集的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與人類關係的資料,進一步強化同學對這些動物類群與人類關係利與弊認識,促進學生形成辯證的觀點,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動物資源。

七、課堂小結

引導同學構建本節內容的概念圖。

教學預設

1、學生討論、質疑的環節應要注意控制時間,最好在課前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對掌握比較好的小組要心中有數;

2、學生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並用進行的觀點進行解釋,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視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複習及引導;

3、學生對於教材中所列的與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不是很相符的動物,會存在疑問,教師應當從生物適應環境方面加以解釋。

生物說課稿 篇2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採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那麼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裝置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將讓學生為家裡的栽培植物鬆土,達到學於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在複習的基礎上設定問題讓學生探究: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定思維的障礙:為什麼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並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瞭,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髮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於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後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後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種群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群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群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為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採用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為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並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並鼓勵,此節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群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並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後,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幹知識(完成“J”、 “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啟發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採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著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節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生物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 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並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並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座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血球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三、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鬆或是前鬆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的多樣性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定位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通過前四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徵,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和鑑別,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特徵的回顧、總結、深化,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為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的瞭解,對植物和動物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瞭解了植物、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特徵。但對這些生物的分類方法還沒有系統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一些分類的方法,對學習本節課有基礎。教師應重要的向學生傳授分類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指示和技能。

三、說教學目標

1.嘗試依據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分類;能說出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2.通過小組討論,建立起生物分類的方法模型,提高動手能力。

3.意識到生物分類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為說出分類的依據。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課堂一開始,我會詢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去動物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動物園中場館的分佈,他們是隨機分佈的嗎?有什麼樣的劃分依據呢?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回答之後,繼續設疑:同學們剛才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無意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分類的方法,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讓我們以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的身份,來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一些常見的生物進行分類吧!

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2.新課展開

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卡片。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些卡片有什麼特點?採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卡片分開。組織學生討論,各小組是按照什麼將這些卡片分開的。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後進行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食物特徵的方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或東西整理出來頭緒來。從而引出“分類”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

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分類的感念,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同時為學習生物的分類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按照前面學過的方法,首先觀察各種生物的特徵,比較這些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嘗試對它們進行分類。讓學生上臺操作多媒體來將不同的生物放入相應的框內。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參照“探究竟”裡的方法,重新設計一個分類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學,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通過相互補充使分類方法更加合理,總結出分類的方法。

多媒體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通過思考“探究竟”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最後教師通過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分類依據進行分類。讓學生明確分類的依據不同,分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明確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類依據。

3.聯絡生活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列舉一些有關分類的事例,以此訓練學生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技能。

4.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課下蒐集資料,找一找生物分類學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魚的分類和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單元第 節內容。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體系中也佔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內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樣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結構和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 能力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接下來說說教學的重、難點在仔細研究了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本章的重點在於: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難點xxxxxxxx較抽象;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四、 說教法

接下來,我簡要地說說教法。

生物是一門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考慮到高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只有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自己的思辯能力。

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三種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相關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 說學法

學法上

這節課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六、 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應該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一部分、我們將花(3—5分鐘)時間,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

在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其次也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習的慾望。

第二部分、講授新課:這部分將佔去大約(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為學生分析教材的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和興趣化。

此外還應該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課題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課程最後需要留下(3—5分鐘)、用於小結和強化認識。

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的素質差異,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拉開作業間的難度差異,進行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的課題點明瞭基因與DNA的關係,既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與提升,又為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這一節內容雖然不多,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本節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從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遺傳效應。運用數學方法推算鹼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內容,認同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的奇妙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①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②說明基因和遺傳資訊的關係。

2.能力目標:①運用數學方法說明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通過了解DNA指紋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形成熱愛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和說明基因和遺傳資訊的關係。學生雖對DNA分子有一定認識,但對基因的本質和特點仍不是很瞭解,而通過具體的例項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基因與DNA的關係,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節課將上述兩個知識點設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資訊的多樣性。這個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難度很大,需結合相應的探究活動來獲得感性認知。因此將這個內容設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啟發式教學:匯入——創設樂學情境,啟動思維,激發學習興趣;過程——精心設疑,啟發思考,以趣激學。

2.合作-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交流學習心得。

3.講練結合式教學:將講解與練習進行有機結合,及時反饋,鞏固新知。

三、說學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確立事實、推理和結論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得出結論。

3.構建數學模型法

結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將數學模型遷移到鹼基排列序列多樣性的問題中。

4.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瞭如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展示PPT,介紹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華裔首席刑偵鑑定專家——李昌鈺,觀察DNA指紋檢測圖,學生交流問題:DNA指紋圖上的片段代表什麼?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是基因)?繼續引出核心問題:基因是什麼?基因是否等於DNA呢?基因和DNA是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引用傑出華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引入新課題的學習。

(二)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為解決匯入環節提出來的問題,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兩次小組合作探究,對教材P55-56的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①

指導學生閱讀新教材P55-P56的資料1和3,從數量關係上分析基因與DNA的關係,並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任務(如下表)。通過對比DNA的鹼基對總數和基因的鹼基對總數,得知基因並不等於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數 DNA的總鹼基對數

基因數 基因的總鹼基對數

大腸桿菌

人類基因組

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②

閱讀資料2和4(從基因的作用進行分析),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為什麼海蜇這一熒光的性狀能在小鼠身上表現?(教師點撥:小鼠能夠

發光,說明海蜇的基因不僅傳給小鼠,而且能表現出來,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狀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效應呢?)

為何要設定3號小鼠?(教師點撥:我們設計實驗要遵循哪些原則?)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長胖嗎?資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麼作用?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派一個小組代表彙報結果——基因具有遺傳效應。

綜合以上4個資料分析,師生共同給基因下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討論、推理、分析和歸納,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得出結論,逐步確立基因與DNA的關係。這種合作型的學習模式,與傳統“自顧自”的學習截然不同,能夠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在協作中學會共享與分享,這是團隊精神的良好表現;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獲取有效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問題

前面的學習解決了基因本質的問題,接下來還要繼續深入探究DNA分子特異性和多樣性的問題。

先複習DNA分子的結構,DNA由4種脫氧核苷酸組合而成,那麼,僅僅4種脫氧核苷酸,它們的排列序列能夠滿足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需求嗎?PPT及時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生物圖片,引發學生認知上的共鳴。

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第三次小組合作探究,採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擬4種脫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組合作探究③

小組長髮放數量充足的鹼基卡片①,各小組根據以下特定情境進行探究:

情境1:若1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1)

情境2:若2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2)

……

情境3:若N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決定臉型的一個基因有17個鹼基對,那可能有多少種排列形式?兩人臉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億種,1/172億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排卡片活動,感受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進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理性認識;同時,通過計算臉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獲得DNA分子具有特異性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往往是“紙上談兵”,只講講理論知識,或畫簡圖解釋,甚少提供實物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夠提供諸如卡片之類的器具,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排列,縱使沒有正確,也至少可以在錯誤的經驗中收穫更為深刻的認知,這無疑比“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更加有效。

(四)聯絡生活,拓展知識

結合教材P58的“科學技術社會”,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聯絡生活實際,簡要介紹DNA指紋技術(如右圖),讓學生嘗試扮演刑偵專家進行破案,以此瞭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應用。並提供介紹DNA指紋技術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後拓展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從書本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學生未來更加努力學習,擴大知識面,體現STS教育。

(五)知識總結,堂上練習

1.知識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係,並嘗試自己畫一個概念圖,總結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四者之間的關係。PPT展示供參考的概念圖(如右圖),對於學生的構思,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2.堂上練習

【1】下列有關DNA和基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準確地複製

B.能夠儲存遺傳資訊

C.是4種鹼基對的隨機排列

D.是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選D。考查基因與DNA的關係,D不正確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沒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2】細胞內與遺傳有關的物質,從複雜到簡單的結構層次是( )

→染色體→脫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體→脫氧核苷酸→DNA→基因

→染色體→基因→脫氧核苷酸

D.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

解析:選D。考查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包含關係。

【3】不同的基因攜帶不同的遺傳資訊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鹼基的種類不同

B.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決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順序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D.鹼基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選B。間接考查DNA多樣性的原因。

3.佈置作業:複習第三章內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檢測”。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板書為左中右分佈,設計如下:

標題正中: §3.4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一、資料分析:說明基因與DNA的關係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遺傳效應

小結 基因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關係,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遺傳資訊

▲探究3:構建模型,探究遺傳資訊的多樣性

小結 DNA分子的特點:多樣性,特異性

三、DNA指紋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

四、總結歸納: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係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的課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一句話點明瞭基因與DNA的關係,這一表述雖然言簡意賅,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基因等於DNA嗎?然後閱讀材料1、3,從數量上認識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後再從材料2、4上理解什麼是遺傳效應。用數學方法推算鹼基排列的多種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遺傳資訊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引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本節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能得出準確、深刻的見解,這是出乎老師們的意料的,聽課的老師們一致認為本課的合作探究真正達到了效果。在介紹DNA指紋技術時,不僅提供圖片和材料,還介紹了相關的網站,學生也十分好奇和興趣,課後紛紛討論,並來向老師摘抄網址。所以,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我認為這堂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課堂中並沒有照顧到全體同學,有的同學很想發言,但卻沒機會,這也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