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

來源:才華庫 1.4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鎮後徐國小教師高紅娜,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論依據,確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拍球比賽,由3個女生與3個男生拍球的數量,丟擲問題:根據統計資料,你認為哪組獲得了勝利?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計算總數的方法得到答案,獲勝隊歡呼起來。這時我參與到失敗的一隊,把我拍球的數量加到他們隊的數量上,再比較兩隊的輸贏。這時有同學提出質疑不公平,因為兩隊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合理,我抓住時機設疑:那怎樣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個數來比較。從而引出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入手,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氣氛,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

出示課件1:在一個方形魚缸中,設定3塊擋板,把魚缸分成4塊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塊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問:把擋板拿開,裡面的水會怎麼樣呢?

出示課件2: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

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通過方形魚缸中的水和移動小球兩個動畫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三、深化理解、鞏固新知

1、出示課件(課本例1):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計圖

要求:①、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一些資訊(對應圖畫)

②、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指著統計圖說自己的操作方法)

設定認知衝突,平均數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呢?我來到學生中間,

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如果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鬨笑聲中說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

③、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採取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幫助獲得答案,因為對於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一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後分,最後叮囑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須加上括號並寫答語)

在同學們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後,回來解決拍球遊戲中還沒解決的問題。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組資料中發現平均數在哪些資料範圍之內。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出示課件:快速找出平均數。

(運用以上所學方法來解決,著重說最後一題,以此訓練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

2、出示課件: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數一定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3、出示課件: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上午讀了8頁,下午讀了6頁,他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①、(1286)÷2②、(1286)÷3

(這道題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份數加深印象)

4、出示課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這道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為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著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裡以十為計數單位。

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

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演算法;

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演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通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課本上的練習題

1、擺一擺,算一算。出示第57頁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頁第一題圖,計算。

402060—20

3、對比練習。

32456—4

3020405060—40

師:同學們,發現這兩組數有什麼不同嗎?

(發現第一行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或相減,第二行是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或相減。)

4、玩摘蘋果的遊戲

(設計意圖: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出現,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多些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

四、評價體驗

你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認識的'提升。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及時而必要的指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

從生活中瞭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並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蒐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①一張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戶的寬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④每度電的價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奧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於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麼意義?誰來說說(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思考後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於多少?0.8等於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麼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願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麼?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匯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彙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後,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於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並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於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藉助於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於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P77《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初步認識,對於元為單位的小數,在日常生活學生有過較多接觸,如學生看到過商品的標價,商品廣告圖片上的標價……,如4。65元,學生有生活經驗,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麼讀學生有陌生感,整數讀法對小數讀法產生負遷移。因此,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元為單位的小數,學會讀寫元為單位的小數是本節課的任務之一。

小數可以改寫成“十進”分數,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數的初步認識,也為分數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為以後的小數加減法打下了基礎。學生又學過了三到五位數的加減法使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有了計算基礎。

二、教材處理

1、數學知識往往來源於生活實際,應用於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價格資訊,在物品包裝袋上貼價錢。三年級學生對小數的具體概念陌生,而直觀生活經驗豐富。藉助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入。

2、小數的整數部分讀法與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部分讀法有別與整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由學生自己解決,而小數的讀法先由學生嘗試,再由教師點撥引導解決之。

3、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由學生嘗試進行,通過反饋校正進一步獲得知識。通過蒐集物品價格資訊,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能力,並達到培養資訊的整理加工能力,從一個側面體現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結合元角分知識來直觀認識小數,掌握讀、計算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的知識目標。

2、學生通過收集生活實際中的資訊來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並運用所學小數知識參與社會實踐,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可作為本課的情感目標。

3、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讓學生學會資訊蒐集可作為能力目標。

四、重、難點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階段小數部分教學的起始點,小數概念抽象,難理解,學生雖然對以元為單位的價錢比較熟悉,但是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出現小數概念不清的情況,要引起重視。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由於學過整數加減法容易造成負遷移,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又是今後學習小數運算的基礎。因此,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含義和小數的加減法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

五、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價格資訊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溝通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絡,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歸納讀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在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

六、教學準備說明

課前,由學生收集商品價格資訊,並做成價格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投影中鮮活的圖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認識小數知識。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價格牌,引出小數

(二)加強直觀,探索新知

1、學生看書自學並試讀小數,師生共同歸納讀法。

2、鞏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讀法練習,練習形式分判斷、寫小數形式的價格。

3、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先口答數字簡單的價格加法,再進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教學,方法是先創設情境,再由學生試算,歸納計算方法。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獲取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概括並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加減法。

(三)實際運用,鞏固方法聯絡實際進行購物遊戲活動

以上練習的設計,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提高了練習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還用到小數?

(五)課堂總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後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於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複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複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裡,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釐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複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新課後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裡學到什麼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麼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後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釐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釐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麼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彙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釐米×10釐米=100平方釐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麼依據來說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說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彙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釐米×100釐米=10000平方釐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願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說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釐米,那麼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路,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蒐集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釐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

800釐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傳統的教材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其側重點在於從演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數,把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甚至是解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導致只會算,不理解。現行教材把平均數安排在《統計》中,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即平均數是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不僅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所以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課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演算法,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從整個國小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並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資料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資料的狀況和特徵,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

為此,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感受平均數在反映一組資料整體狀況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這三條目標中,第1條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第二條是數學能力與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第3條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和計算平均數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平均數的教學是立足於統計,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的資料的平均數;教學難點是在統計意義上理解和認識平均數。

三、教法分析

《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基於此,在教學中,我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談話法,為學生創設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運用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適當地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發現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開展討論,真正做到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互動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四、學法分析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學法指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異性原則,組織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在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中發現新知,在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

五、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按以下五大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談話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聯絡生活,拓展運用。

(五)全課總結,課後延伸。

具體教學過程略。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說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鬆,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裡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資訊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例項,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服務。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聯絡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教材一方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24時記時法。首先,出現電視臺節目預報員預報電視節目,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麼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接著,尋找生活中的24時計時法:出示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註的服務時間、交通標誌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麥當勞、大潤發營業時間、郵局取信時間,然後學生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輪船票、購物發票、遊園活動時間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裡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通過特殊的“0時”教學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節目單改寫成普通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再到親自時間完成xxxx年顏港國小秋季作息時間表的兩種計時法的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

學過程:

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我把這些知識安排在上課之前迴圈播放,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感悟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1、情境匯入:

由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內容,引出課題。

2、探索新知:

結合課件,深入探討。

得出:普通記時法數字不超過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時記時法,全是數字且不超過24,沒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練習:

(1)告訴你的是什麼記時法?從這裡你知道了些什麼?

1、銀行儲蓄。

2、公交車站牌。

3、汽車禁行牌。

4、火車票。

5、麥當勞。

6、大潤發。

7、三次取信時間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時記時法?(學生交流)

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請用另一種計時法彙報一下。

既然這兩種記時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我們要學會準確地使用這兩種計時法。

(3)填表(北國中心國小xxxx年秋季作息時間表)

4、動手製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時間”(機動)

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樣才能合理安排時間,讓每一個24小時過得很有意義呢?請用二十四時計時法制作一份雙休日的“一日生活時間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