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認識乘法” 有感

來源:才華庫 2.91W

不久前,有幸聽了徐教師執教的“認識乘法”一課,不禁被他精湛純熟的教學藝術所折服。徐老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主動駕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籍此展開教學。課堂裡有認知的衝突、智慧的碰撞。學生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思維狀態自然活躍。沒有強迫,不算熱鬧,一切看似簡簡單單,但學生卻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為主動而積極。充分體現徐老師以動態、開放的、寬容的眼光來看待教學。本文試圖擷取徐老師“認識乘法”課上的幾個教學片段來感受一下徐老師如何在一節看似平淡無奇的數學課上體現新課程提倡的理念與方法。

對話中的師生關係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種交往互動是通過溝通、對話實現的,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既保持了必要的權威,又以一種夥伴的態度關照學生,還應以對話者的身份與學生同在。這是一種全新的師生關係。

案例片段:

師:(出示主題圖——)看,小動物們正在活動呢!

師:從圖中你瞭解到兔子有幾隻?雞呢?你是怎樣數的?

生1:我數兔子是2個2個數的,因為它們是2只2只地站在一起的。

生2:我數雞時是3個3個數的,它們都是3只3只地圍在一起吃米的。

師:(板書2+2+2=6 3+3+3+3=12)(引導學生數一數各是幾個幾)

3個2 4個3

師:兩個加法算式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第一個算式中加數都是2,第二個算式中加數都是3。

師:請大家拿出圓片擺一擺。每堆擺2個圓片,擺4堆。看看擺了幾個2?求一共擺了幾個圓片,用加法怎樣列式?

生:是4個2,列式是2+2+2+2=8。

師:再請每堆擺4個圓片,擺2堆。看一看是擺了幾個4?怎樣列式求擺了多少個圓片?

生:是2個4,列式是4+4=8。

師:請大家任意擺出幾個幾,說給同桌聽。

生1:我每堆擺了3個圓片,擺了3堆,就是3個3,3+3+3=9。

生2:我先在腦子裡想好5個2,再擺的,2+2+2+2+2=10。

生3:我是一個一個擺的,擺了6個1,1+1+1+1+1+1=6。

師:生3的擺法很有新意。我們在擺幾個幾時,只要每一堆同樣多都可以。

師:(出示花片圖)提問:一共擺了多少個花片?你是怎樣看圖的?怎樣列式?是幾個幾?(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顯示)

生1:我是橫著看的,每排有5個花片,5+5+5=15,是3個5。

生2:我是豎著看的,每排有3個花片,3+3+3+3+3=15,是5個3。

生3:我是一個一個看的,就是15個1。

生4:我知道一共有15個花片,就是1個15。

師:(肯定了生3和生4的想法)

師: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得數相同嗎?為什麼?

生:得數相同,因為還是這麼多花片,沒有拿來也沒有拿走。

思考:

“對話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中的對話,而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都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的基礎上,離開了生命體的平等,離開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可能有“對話”教學,這節課徐老師把學生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一個生命體,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與他人對話,細心聆聽學生的發言。以平等、夥伴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不同聲音始終在傾聽,暫緩評價,平等並參與研究問題。正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這麼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見得到盡情的流露,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得到發展。這種對話教學是一種體現新型的師生關係及生生關係的課堂教學,只有師生平等,才會使學生從情感上接納對話和合作的學習方式;才使對話和合作富有了時代氣息,真正體現其在提升師生生命價值中的巨大作用。

生活中的教學內容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是目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方向。我國《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課程內容的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那徐老師又是如何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呢?

案例片段:

師:我們再去參觀動物學校的電腦教室。(出示電腦圖片)一共有多少臺電腦?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的,一共有8臺電腦。

生2:我是2個2個地數的,2、4、6、8,一共有8臺電腦。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生4:我也是用加法算的,4+4=8。

師:(板書2+2+2+2=8 4+4=8)

師:求4個2或2個4是多少,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來計算。(板書:乘法)

師:乘法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和減法一樣,也有表示乘法的符號,乘法算式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稱,請大家看課本後先互相說一說,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生:(自學課本,討論交流)

師:(結合學生的彙報交流形成板書)

4 × 2 = 8(讀作“4乘2”)

或2 × 4 = 8(讀作“2乘4”)

┇ ┇ ┇ ┇

乘數乘號乘數積

師:(電腦圖出示8個2)這間電腦教室有多少臺電腦呢?是幾個2?用加法和乘法你會列式嗎?

生:是8個2,加法是2+2+2+2+2+2+2+2=16,乘法是2×8=16或8×2=16。

師:(電腦圖變成100個2)現在有多少個2?用加法怎樣列式?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生:2+2+2+2+2+……

(有的學生說著說著漸漸地不說了,有的.叫了起來“太長了!”“太麻煩了!”還有的學生憋住氣臉漲得通紅繼續說著,聲音越來越小,終於也停了下來。)

師:你們感覺求100個2用加法算,算式寫起來怎樣?

生1:要寫很長時間,要寫很長的算式,黑板不夠寫。

生2:太麻煩了。

生3:可以用我們剛學的乘法,寫成100×2或2×100,快多了!

……

思考: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在本課的教學中,徐老師通過解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並通過創設對比強烈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和寫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幾個幾是多少,有時用乘法寫算式比較簡便。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並不斷地體驗成功。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興趣,從而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教師和學生都體驗到了課堂生活的快樂。

開發生成性的教學資源

新課程指出,課程是生活的課程,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共同完成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與發展的動態的生成過程。徐老師在教學“乘法的認識”一課時,注重了在日常教學中挖掘學生的課程資源,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案例片段: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種經常會碰到這種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說給大家聽一聽。

生1:我媽媽給我買了3袋鉛筆,每袋都有4枝,我用乘法就是4×3=12或3×4=12。

生2:我家有5個人,吃飯時我拿筷子就拿5個2枝,用乘法是2×5=10或5×2=10。

生3:我們教室裡有3排日光燈,每排3根,用乘法是3×3=9。

生4: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手,每隻手5個手指,一共有10個手指,用乘法是2×5=10或5×2=10。

生5:我們還有兩隻腳,手指和腳趾一共就是20個,4×5=20或5×4=20。

(同學們都笑了起來,老師不由也笑了)

……

思考:教材雖然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學的可用之“材”,除“教材”以外,其實還有周圍的環境資源以及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在我們日常生活種經常會碰到這種可以用乘法計算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說給大家聽一聽。”簡簡單單的通過一句話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將教學內容更好地融入學生熟悉、鮮活的生活內容。更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教材”不僅是預成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師與生之間的互動、對話過程,是師生與環境之間的開發、交融的過程。只有增強課程意識,才能有效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把握在課堂上隨機生成、稍縱即逝的教學契機,使數學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

“好課必須有效,特別是公開課更要樸實、真實和老實。”整堂課上,徐老師的話並不多,更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字字發自肺腑,對學生充滿了鼓勵、信任和期待。學生在這看似平淡的數學課上不僅收穫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數學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有了學好數學,做好每一件事的信心的勇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