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3.1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例項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2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創設遊樂場的一個情境

螢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麼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匯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麼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遊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並說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裡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螢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 (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為什麼?

3)彙報:同一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裡,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釐米的圓。

5、擴充套件題:在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形裡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節教材的內容有:畫圓的步驟和方法,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通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再引導學生藉助“圓規”方式畫,再次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教學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愉悅。另一方面,又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同一圓內直徑、半徑的特徵,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和半徑的關係,並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知道圓各部分名稱與關係

2。學會畫圓

教學難點:畫出規定條件的圓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線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3、利用特徵,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模組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啟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著,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著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著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著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數學圓的認識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圓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行後所要認識的國小階段的又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美學特徵,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特別是結合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方面,使學生認識圓的個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在技能目標方面,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標方面,我通過生動畫面,圖象,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蘊涵的美學價值。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定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掌握圓的特徵,教學難點: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的畫圓。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定和重點難點特制定教法:以學定教,綜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學法是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首先我通過傳統節日中秋節引入圓形的概念,又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的匯入到新課之中。然後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上動手摺一折,確定多條摺痕都交於一點,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選擇其中一條摺痕,沿摺痕畫下來,分析這條摺痕的特點,得到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從圓心向圓上畫一條線段,給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時我會播放課件:在同一個圓裡:你能畫多少條半徑?量一量這些半徑都相等嗎?你能畫多少條直徑?量一量這些直徑都相等嗎?直徑和半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實際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發現圓內的所有直徑都相等,有無數條,半徑也都想等,有無數條,計算髮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同時用多媒體以旋轉兩條半徑得到一條直徑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分析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推匯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再次,我會在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先認識圓規,然後自學圓的畫法並分組嘗試畫圓,一半的學生畫半徑是2cm的圓,另一半的學生畫直徑是4cm的圓,接下來我會讓學生談談畫圓的基本步驟及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徑4cm也就是半徑2cm。最後播放課件圓規畫圓的過程得到鞏固。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大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塊是判斷題和選擇題,鞏固對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的認識。另一塊是運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如車輪為什麼是圓的?理論聯絡實際,做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

本課設計把多媒體下的探索學習和認識活動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在坐的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指教,謝謝各位評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