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數學說課稿國小合集5篇

來源:才華庫 2.8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小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數學說課稿國小合集5篇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1

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教學流程

一、匯入:

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教師邊看邊問: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

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點選數字“10”和漢字“拾”,點選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後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麼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絡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麼?(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誌。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麼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彙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麼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遊戲:

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遊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後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幹什麼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並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裡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麼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麼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係,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彙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樂)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麼?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作者工作單位:安徽省蕪湖市師範附小)

評析(謝文霞)

聰聰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靈。它們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難題讓學生幫助(以達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達到解困的目的)。整節課上以這兩個小精靈為主線,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上的夥伴。

人民幣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肯定也少。怎樣彌補學生學習上的這個不足?本節課上,教師多處創設了良好的購物環境,讓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認識並使用人民幣。

為了能讓學生切實認識人民幣,教師給每個同學都準備了錢袋,錢袋中有收集的各種元幣(10元、5元、2元、1元),角幣(5角、2角、1角)和分幣(5分、2分、1分)。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上有了直觀的感受,認識人民幣自然就不困難了。

認識之後便是會使用人民幣,體現它的社會價值。首先,教師創設了良好的購物環境。在課前,教師拍攝了一段錄影,讓學生在觀看錄影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要使用到人民幣,體現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其次,讓學生學會用多種付錢的方法去買東西,開拓思路,體現了開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種方法的基礎上,找到最簡便的付錢方法,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並體現了實用性。最後,“小小超市”活動,配以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彷彿處在真實的購物環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教師在此準備了許多的物品,任意讓學生購買。而學生在買的同時,經歷了用一定數量的錢買單一物品;用一定數量的錢買多種物品;用錢買過物品後,售貨員阿姨找回相應的錢數等。這些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買東西的樂趣,使學生在模擬買賣物品活動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這是學生本節課中最大的收穫。活動一開始,學生就情緒高漲,活動過程中,體現出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在此學到了平時沒有學到的知識,活動結束時還意猶未盡。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2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為下一課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奠定基礎的。

本單元教學筆算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教材由“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引出教學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由例1和練習四組成。例1通過提出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引出98+25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和是三位數的進位加法。著重解決“十位滿十,怎麼辦?”緊接著例1教材以橫式、豎式的形式出現了10到練習題。由於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100以內進位加法的筆算和口算,對加法的法則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因此教師要加強聯絡,降低計算的錯誤率。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和的書寫格式。

基於以上理解,結合新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和是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增強估算意識。

3、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設計思路

《標準》提出: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改變枯燥的計算教學,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出計算問題。

(一)情境引入、學習新知

創設宋詔橋國小舉行“慈善一日捐”的情境,出示3年級部分班吉捐款統計表:

班級

301

302

303

捐款(元)

67

29

58

學生根據統計表提出可以用加法解決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①301班和302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②302班和303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③301班和303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④三個班級一共捐款多少元?

先解決第一和第二題

“慈善一日捐”是我校每個月都在舉行的活動,這樣的情境設計不僅能學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實際意義,也能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通過先解決301班和302班,302班和303班一共捐多少元?以67+29、29+58兩個算式來複習舊知。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算的?學生會用口算和筆算的方法來記孫,並且讓學生說說在筆算是要注意些什麼,這樣可以喚起學生的記憶,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二)探究演算法,理解算理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於是我運用遷移的方法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1、計算67+58

(1)學生獨立嘗試筆算(師巡視瞭解學生的情況)

(2)總結方法

A:出示學生正確的筆算,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算的?讓學生知道正確的計算方法,著重讓學生知道並理解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

B:總結計算方法:個位7+8=15,在個位寫5向十位進1,十位6+5+1=12,在十位寫2向百位進1。

C:師進行演算,教學書寫格式

(3)判別糾正

出示計算錯誤的學生算式,讓學生進行判別。說說為什麼錯,錯在哪裡。

之前學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計演算法則,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嘗試計算。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類推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再採用討論、比較等方式學習。這樣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嘗試練習

解決三個班級一共捐款多少元?由於1班和2班共捐了96元已求出,所以只要計算96+58。

這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中說說你是怎麼算的,通過向別人表達計算的過程來達到進一步掌握連續進位加法的方法,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練習

練習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並對所學知識有進一步地提升,讓學生學有所用。

1、專項練習

2、基礎練習

要求學生先不計算,連一連。反饋是要求學生說說你用什麼方法做的。

這一題不僅重視估算,又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使學生全面地發展。

4、發展練習

第二小題填出正確答案後,讓學生說說加數的十位最小能填幾?如果和是兩位數加數可幾?這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負數原先都是在國中才出現的,難道,現在的國小生就要學習負數了嗎?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負數"引入了國小數學的課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新的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瞭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標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認識負數》。

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並沒有複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我認為,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正確讀寫溫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藉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親歷與合作中,體會負數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興趣,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四、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著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一、親歷生活,交流發現

祖國幅員遼闊,春秋季南北溫差變化,如此難得的學習資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對全國各地的氣溫進行一次調查。

上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對他們的調查進行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開放與靈動的5分鐘裡,既有"小小天氣播報員"精彩地播報,更有孩子們圍繞著調查資料展開的精彩對答,請看錄影(錄影)。

正是基於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負數。在對直觀資料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實踐表明,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舞臺",學生就能為教師呈現出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

二、悉心觀察,自主求知

認讀溫度計和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此,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教材中的兩道題進行教學。

1、讀一讀,寫一寫。

首先,藉助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的優勢,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溫度計上酒精柱的變化過程,也很自然地說出了看的方法。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柱所處的高低位置,引發了學生對溫度進行比較的思考,也為接下來的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學生對這道題的解題視角真可謂豐富多彩,他們不僅能從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進行闡述,也細心地發現因為溫度的高低所帶來的小女孩在衣著與所處環境上的明顯變化。

這道題的解決過程,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絡,也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最後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出: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負號後面的數越大,溫度反而越低。

三、閱讀理解,明晰概念。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同樣需要紮實的學習,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課程開展的"根基".這是我設計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溫度還是零下溫度?"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通過自讀課本,學生明晰了正數和負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概念。有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紮實理解,我終於可以帶著孩子們迴歸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

四、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生活中除了氣溫,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數和負數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似乎打開了"話匣子",熱烈地交流起來,他們的視角擴充套件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說:"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還有的說"比賽時得分可以用正數、失分用負數".……

接下來,我出示了4組反映生活中不同側面的圖片。每組圖片的下面都藏著一道題,這與課本92頁的"試一試"是相對應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進行交流。

反饋第一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圖),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題意。

通過自由交流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廣泛性與實用性;經歷了用負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過程。開闊了眼界,他們對"負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

本課的最後的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就"國小生上網好嗎"這個問題發表觀點,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藉助正、負數他們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請看錄影。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既展示了正、負數在表示調查結果中的`作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負數的應用範圍,讓學生體會到用數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五、說媒體的應用

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現象模擬動態化。2、知識呈現直觀化。3、資源提供豐富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體現了本課內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相反性。

六、說預設實施的效果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著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對"溫度"的資料收集,建立了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夥伴的交流、現象的觀察、課本的閱讀,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負數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後,學生帶著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負數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迴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匯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

聯絡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匯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啟用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數學說課稿國小 篇5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理解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四、教學具準備:、鉛筆若干

五、說教法和學法:創設情境、觀察交流、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由於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上課時就先讓學生寫一個分數,並說說它表示的意思。(通過讓學生寫分數、說分數表示的意思,其實是對分數意義的加深認識和理解,根據分數的意義,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問題情景:

課前準備了不同數量的4盒鉛筆,上課時請4位同學到臺前,分別從盒子裡拿出鉛筆枝數的1/2。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看能發現什麼問題?通過怎麼拿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要把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幾個?並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根據學生拿出鉛筆的枝數不同,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1/2,而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過剛才的質疑:“為什麼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經過學生討論交流,請臺上同學拿出鉛筆總數進行驗證,通過驗證,一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是把一個整體(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幾支;二是讓學生感悟到整體相同拿出的1/2的數量是相同的。學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來是鉛筆總數不同造成的。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1/2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整體不同時,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四)解釋應用:

1、“說一說”:先是利用學生對分數的新認識,來判斷兩個小朋友誰看的頁數多,通過比較知道兩個小朋友雖然都看了自己手中書的1/3,但他們手中書的總頁數不同,也就是整體“1”不同,所以,他們看的頁數就不一樣多。使學生認識到: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有了提升;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2、“畫一畫”:先判斷1/4的意義,再由1/4判斷整體“1”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最後畫出圖形,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即可。通過畫圖,讓學生明白:當我們知道了一個分數對應的具體數量,就可以求出整體“1”。(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的理解,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練一練”: 第1題重點是利用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併這些方法來看圖寫分數,通過看圖,思考:都是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佔總份中的幾份?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後,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重點理解“平均分”。這題其實是對:“整體不同,同一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這句話的加深理解。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的鞏固和強化。第4題是結合“雲南昭通彝良5.7級地震”和“捐零花錢”的實際活動,體驗分數的對應性,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有愛心等。

(五)回顧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說出來。)

(六)板書:板書與步驟同步,學生通過活動說出來的,我就把它寫了下來。

課後反思:

整節課下來,感覺教師引導得過多,不敢大膽放手,學生的參與面不夠,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辦法讓學生大面積的參與學習;沒有注意細節的處理,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對“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掌握好時間和教學節奏,以至於有點拖堂。還希望各位老師不要保守,毫無保留的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