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合集8篇

來源:才華庫 2.2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說課稿合集8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採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從而得到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說,這是“等積變形”,那麼從隱性來說,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把握這一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一大批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絡上,更應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在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特制訂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轉化的數學方法。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以及受實際條件的限制,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及計算方法。將難點確定為:設計測量方案。

教學準備: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探索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計算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按照以下四個主要環節進行展開:複習鞏固,揭示課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鞏固應用,深化理解——總結回顧,評價反思。在這裡充分體現出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複習鞏固,揭示課題

首先複習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長方體水槽和魔方引入,讓學生談談它們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本節課的知識做好充分的鋪墊和準備。接著再出示石塊,並詢問:“它的體積可以通過測量相關條件,直接用公式計算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它與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規則物體”,揭示本節課課題。石頭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學生倍感親切併產生疑問:它的體積要如何計算?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

(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

本環節我分三個層次進行。

1。自主學習,猜想方法。

獨立思考:你有什麼辦法測量石塊的體積?請用簡要的語言敘述你的想法。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數,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結對學習,梳理方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給的實驗器材,同桌兩人選器材,說操作步驟。重點交流體會石塊的體積可以轉化上升、下降或溢位水的體積,明確實驗操作的步驟,體會“轉化”的思想。將這種實驗的方法梳理出來,便為後面的測量計算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測量計算。

現在只有器材: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我安排四人一組交流:

a。實驗時,需要測量哪些資料,如何測量?

b、根據測量資料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彙報時,四人一起分工彙報,有操作員,記錄員,講解員等,他們合作展示彙報,最後由組長負責講解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和計算總結本課的知識要點,並發現測量不規則物體的一般規律。聽了,可能會記住,但是操作了,學生就會理解,理解的知識,學生會印象深刻。

在總結了利用轉化的思想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計算時,我突然質疑:如何測量橘子、蘋果等浮在水面上物體的體積?再次激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明確了測量時的一個關鍵,就是必須“完全浸沒”在水中。這時,教師補充了另外一種“沙測法”的測量方法,供學生了解,這也許會啟發學生很多思考。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填空。

(1)有一個量杯,裡面的水是300ml,當放入一個鐵塊後(完全浸沒),水面的刻度是380ml,這個鐵塊的體積是()。

(2)往一個裝水的量杯里加入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球(完全浸沒),水位上升了12ml。一個玻璃球的體積是()。

(3)一個雞蛋全部浸沒在裝有水的玻璃杯裡,這時有40毫升,取出雞蛋後,只剩下22毫升的水,雞蛋的體積是()。

這三道填空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提供的幾種水測法的實際計算,加深學生對這幾種方法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2、解決問題我最棒。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dm,寬1。5dm,放入一塊土豆後,水面升高了0。2dm,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正方體魚缸,稜長為12cm,裡面裝有一些水,現放入10條小魚後,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條小魚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是為了鞏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道題的練習為掌握較小物體的體積測量奠定了基礎。

3、設計實驗。

怎樣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這是在第二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設計實驗,再次回到“有趣的測量”,讓學生不僅會計算,還要會自己想辦法測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的。

練習完之後教師再適時將學生帶進數學萬花筒,感受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風采,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講一講收穫、談一談感受,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重點內容提綱式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轉化”這一重要思想。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裡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鑑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絡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傑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鑑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 情感目標: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二.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定懸念,匯入新課

課前先說一段開場白: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為相,後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讚?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文字梗概,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內容的分析。

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定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b,從這裡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悲涼哀怨)

第二次演奏,這是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3.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4.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裡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節,是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主題,要聯絡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在這裡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為什麼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板書(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裡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的小結。

全文結束後,設計提問:詩人為什麼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後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三)總結本詩寫作特色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鑑賞這類的能力,選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第二段,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後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說板書設計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獨自彈 —— 情相觸

應邀彈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排球正面雙手墊球。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為依據,以最終使學生終身受益為宗旨。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和興趣,讓學生掌握從事終身體育運動所需要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提高自我鍛鍊的能力,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養成終身體育態度和習慣。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採用形散而神不散的組織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體質,發展學生個性。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習目標是以“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意識,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鍛鍊手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心健康。

1、認識目標:通過排球墊球的練習,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

2、技能目標:使學生基本掌握墊球技術,發展學生的靈敏性和協調能力。使80%以上的學生能學會排球墊球技術的基本動作。能自主學習與鍛鍊,提高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真練習,通過遊戲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4、社會目標:培養學生群體意識以及認識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價值。

三、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排球運動的墊球技術,墊球技術是排球運動中最主要的基本技術,是接發球和防守最常用的主要技術。起著組織全隊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是高中排球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墊球的教學將為學生以後的課餘鍛鍊和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四、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物件為高二學年。體育的運動技能雖然有差異,但是高中學生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本課採用了啟發、模仿、創新、競賽等教學方法,以及各種新穎的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階段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想所感自由創編“玩”排球的球性練習,來啟用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交往,以及合作進取,快樂學練,主動積極參與,融趣味和興趣為一體,提高學生想象力、創造力,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感受在快樂中練習的樂趣。教師通過引導、語言激勵,等手段使學生對排球的自編、自創練習,形成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啟用興趣,展示個人、小組、集體之間的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主動參與學練、積極進取。同時在歡快、和諧、愉悅的氛圍中,使身體各關節得到全面鍛鍊。既表現出師生友情,又體現出學生熱愛體育,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主題,又起到熱身健體,益智育心的真正目的。組織形式為自主練習和分組討論。

(二)學習和發展階段

1、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怎樣才能把球墊好,墊球的要領是什麼。老師把各小組的意見進行綜合點評整理和歸納,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正確的墊球姿勢、手形、要領。

2、自由組合,自由練習:

經過教師點評後學生自由體驗墊球的方法,動作由慢到快、由易到難,練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教師通過引導和創設情景使學生在練習中能夠主動發現墊球的多種練習方法,如:一人雙手持球固定於小腹前,另一人做雙手墊固定球練習;相距3——4米一人拋球,另一人墊球;距離3——4米連續對墊球;一人一球連續向上方墊球和多人組合墊球等練習方法。組織為自由組合、分組練習。

並通過練習逐步熟練掌握墊球的方法。使學生在體驗、嘗試、學練的過程中主動參與,認真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在教、學、練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滿足學生的創造欲,不過分強調行動一致,提倡“形散而神不散”。

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指導幫助,同時鼓勵學生互相評價,指出不足,體現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三)小型比賽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墊球技術,因此安排了小型教學比賽。

學生自己設計比賽場地和比賽規則。比如:學生自己畫出場地,在沒有球網的情況下以中線為界進行對墊比賽,可以允許連續擊球或者四次將球擊到對方場地等等。隨著比賽的進行,根據實際情況在規則上可以進行自我調整。學生按自身能力自由分組,可以採用互幫互帶等多種組合辦法進行比賽。

通過小型教學比賽,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練習氛圍,積極動腦思考,發揮集體的智慧,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合作意識和團結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恢復整理階段

自我展示: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展示一下自已的練習成果,盡情去展示自我,瞭解自我,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要義,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促進肢體進一步的放鬆,同時消除了激烈運動而產生的緊張情緒狀態。同時鼓勵學生對展示的動作做出評價,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評價和欣賞能力。

最後教師用概括性的語言總結本課,強化所學的知識,誘發下節課的學習慾望。

說課稿 篇4

我要說的是鄂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二泉映月》的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生動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聯絡上下文,瞭解阿炳的艱辛歷程,感悟阿炳的滿腔情懷,體會琴聲的變化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一定的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主人公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從而體驗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課我主要採用自學求索、以學定教,情境教學、激發想象,

1、自學求索、以學定教

課堂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啟用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說”和“思”,課堂伊始,我讓學生針對題目再次質疑,你還想知道關於二泉映月的什麼?確定本課時教學內容。

2、情境教學、激發想象

“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學中,我運用了許多“假設”讓學生在情境中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朗讀、閉眼想像,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讓學生走近阿炳,進行有創意的閱讀,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先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寫畫面、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讀是吸收,寫是表達。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我在本課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回憶美麗二泉;2、體驗坎坷人生;3、傾吐滿腔情懷;4、勇敢面對苦難。

1、回憶美麗二泉

上課開始,我就用音樂渲染氛圍,激情匯入,讓我們跟隨著這優美的旋律進入我們的課堂,進入美麗的二泉世界吧!

學生齊讀課題後,我適時地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帶領大家再次神遊美麗的二泉,學生讀句子、讀詞,在悽苦的背景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將學生的深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

接著引入主題:你還想知道關於二泉映月的什麼?學生質疑:這首二胡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阿炳想通過這首曲子傳達什麼樣的情感?

2、體驗坎坷人生

(1)隨著問題的提出,讓他們帶著問題自讀課文3-6自然段,學生很快便找到了第4自然段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經過,此時回顧課文第2自然段師父說:“等你長大後會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與這一段中“阿炳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相對比,引發學生的疑問:難道這樣的聲音叫奇妙的聲音?為什麼阿炳聽到的是嘆息、哭泣、傾訴與吶喊?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第3自然段“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兩個高度概括阿炳一生命運的詞語,讓學實際想象補白聯絡生活走進阿炳。

第一步:感悟“雙目失明”

讀這個詞只要幾秒鐘,可是“雙目失明”對一個人的打擊是怎樣的呢?阿炳看到了嗎?他看得到嗎?阿炳再也看不見了,他看到的只能是什麼?是呀,在他眼前的除了黑暗還是黑暗,此時讓學生品讀重點句子“漸漸地……漸漸地……”

第二步:為了感受阿炳充滿苦難的現實生活,引領學生與文字深度對話,在感悟“賣藝度日”這個詞時,我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看過的賣藝情景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

也許……也許……也許

把你看到最真切的一幅畫面寫來(阿炳的年代畢竟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他們用自己一顆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憑藉想象的.翅膀走進阿炳)

孩子們一個個文思泉湧,這個說、那個說。

在寫話過程中,加深了對坎坷的體驗,再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時而深沉,時而傷心,時而激憤,時而倔強。

(三)傾吐滿腔情懷

在二十年代,在那個社會,有人聽懂他深沉的吧息嗎,有人關心他傷心的哭泣嗎?有人在意他激憤的傾訴嗎,有人理解他倔強的吶喊嗎?沒有、沒有、沒有,聽著、聽著阿炳將自己滿腔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看,他用擅抖的手拿起了二胡,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從琴絃上流洩出來。伴隨著《二泉映月》婉轉回蕩的琴聲,孩子們秉息聆聽。

阿炳用心演奏音樂,孩子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在談感受時都很到位。

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到直接描寫琴聲變化的句子,自己細細讀一讀、慢慢讀一讀,說一說你從琴聲中彷彿聽到了什麼?從阿炳的心聲中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組織全班討論,聽三次不同的琴聲,想象當時的情景。

學生有了情感的積澱,對描寫阿炳創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語句理解、體會得比較到位,此時趁熱打鐵,強化感情朗讀訓練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師的適機範讀,更是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

4、勇敢面對苦難

我通過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聽《二泉映月》後,熱淚盈眶地說:“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的態度,引導學生領會阿炳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嚮往的抗爭精神,極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後,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動人心絃的樂曲,師生共同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人和的思索之中。

坎坷給人們帶來了悲痛、哀傷哭泣,但對一個敢於和命運抗爭的強者,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的生活也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讓我們勇敢面對吧!

五、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蘊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1、主動探究、以學定教

本課的教學以“你還想知道關於二泉映月的什麼?”為切入點誘導學生做出探究反應,學生通過探究思考達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目的。

2、以讀為本、讀寫結合

這是一篇感情較為豐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從讀書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從讀中去把握文章的內涵,從寫中去鍛鍊自己的實踐。

3、情境結合、激發想象

《二泉映月》是一首內涵非常豐富的二胡曲,但阿炳那苦難的生活離我們實在太遙遠,為此我運用了優美動人的語言讓學生在假設的情境走進阿炳,感悟阿炳的滿腔情懷。

4、樂隨文起、文伴樂悟

讓學生從樂聲中體會文字內涵,感受阿炳訴說的情懷,從文字品讀中更深地玩味樂聲,領悟阿炳用樂聲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盂、孰、汝”3個字,會寫“盂、孰”2個字。

2.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5.體會兩小兒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品質,懂得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地質疑。

6.感悟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參考註釋讀懂每句活的意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蒐集有關太陽離我們遠近的科學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我們有舉世聞名的古代“四大發明”,有著無數的善於觀察,勤于思索、勇於創造的古代科學家、發明家。我們的古人是有著無窮的聰明智慧的。你聽,有兩個古代的小孩兒,他們在為太陽爭論起來了。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初讀課文,指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

3.再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在文中記下來。

⑵通過看註釋、查字典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就記下來。

⑶小組內交流討論:講自己對詞和句子的理解,再連起來說一說課文的內容;對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學生彙報自學結果,老師對難理解的詞句或學生理解有誤的地方給以點撥指正。

⑵能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

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還可以分角色讀;通過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教師點撥。

①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辯鬥:辯論,爭辯。其:他們(指兩小兒)。故:緣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②一兒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認為。去:距離。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一些,而中午時離人遠一些。”

③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句意: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中午時離人近。

④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飲食的圓口器皿。為:是。乎:是文言助詞,表示疑問。

句意:第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上的篷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盤子一樣小,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⑤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湯,熱水。

句意: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暖和,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⑥孔子不能決也。

決:裁決,判斷。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斷誰是正確或錯誤。

⑦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乎?”

孰:誰。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的主要內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站孩兒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雙方各有根據,爭執一下,連孔子也無法裁決。

2.層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孔子看見兩小兒在爭辯,向他們詢問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兩小兒是怎樣爭辯的。

第一層(第2、3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觀點。

第二層(第4、5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理由和依據。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寫孔子和兩小兒的態度。

3.再讀課文,體會辯鬥過程。

(1)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兩小兒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並且都從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誰也不讓準,最後請孔子裁決,可博學的孔子卻也無法作出判斷。看來,這是一場勢力相當的辯鬥,讓我們用朗讀再現當時兩小兒辯日時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讀課文。

(3)學生分組分角色再讀課文。

①師:兩小兒都找理由來證明自已的觀點是正確的。(生讀)

②師:兩小兒毫不相讓,據理力爭。(生讀)

③師:兩小兒越爭越激動,堅持己見。(生讀)

(4)師:兩小兒你爭我辯,雙方相持不下,只好請博學的孔子來裁決,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孔子這麼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卻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當孔子不能決也時,兩小兒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齊讀最後兩小兒說的話)。

四、明理啟智,引導探究

1.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1)學生暢所欲言。

(2)教師歸納。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孩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引導探究:在兩千多年前,聖人孔子無法裁決的問題,到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你能否為兩小兒的說法做一個公平的裁決呢?讓他們心服口服。

從科學角度來說,文中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實際上,早晨與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具體理由略)

六、課堂小結

大自然充滿奧祕,看似平常的自然現象都蘊含著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喜、許多收穫,你會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一直與科學為伴。

七、作業設計

l.比一比,再組詞。

辯()盂()孰()

辨()孟()熟()

2.背誦課文內容。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專家、領導,親愛的同行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國小的張xx。今天是我們xx街道的語文盛事,也是我們xx縣語文專家、大咖,群英薈萃的日子。非常感謝領導們的信任,讓我這個名不見經傳,又多年不曾登寧鄉小語盛事舞臺的“老人”這樣一個機會在大家面前露臉。不過,也因此特別忐忑。因為擔心自己已經“落伍”,沒有跟上課改的步伐;擔心自己才疏學淺,又至今都還沒有看到這個學期的教學參考書,不能完全領會部編新教材的真實意圖……當然,雖然有種種擔心,但是我知道只有認真對待,努力鑽研才能讓自己有收穫。

本冊教材安排了兩個單元的識字教學,我今天教學的是第二個單元,也就是教材的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識字5 動物兒歌》。

眾所周知,課程改革後,識字寫字的教學安排是“認寫分開,多認少寫”。說白了,就是促使學生大量識字,能快速進入閱讀學習。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也這樣清楚地告訴我們。且對“會認字”只要求“會認”,不要求“會寫”。也不對字形作過細的分析。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復現生字,採取活潑有趣的方式讓生字反覆再現,讓學生從整體上識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可以將生字組成學生理解的常用詞語或句子,使生字在語境中不斷復現,幫助學生鞏固生字。那就無需學習和運用識字方法。這樣也減輕了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任務,只要重點關注“會寫字”的識字方法的學習和運用即可。

基於這些,我在這一課的第一課時教學中,重點就是通過反覆認讀,認識12個“會認字”。為此設定了幾個有梯度的環節引領學生學會認帶有蟲字旁的生字。而12個“會認字”當中,“迷”、“造”和“網”同時又是“會寫字”。所以,我對它們也有了側重。尤其是象形字“網”,我不僅重點指導認識,向孩子們滲透字理,引導他們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熟記“網”字,並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感受漢字的神奇,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我想,這正是識字教學所要達到的情感目標。然後,順勢教孩子們書寫。

對於這一套教材,我心裡是完全為之點讚的,用它的時候內心是歡喜的。就目前已經接觸的一年級新教材來看,相比之前的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它已經努力降低了難度,減少了教學任務。而且新教材的選材特別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特別兒童化,非常適合兒童閱讀。蒙學、古詩、兒歌、童話都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沒有太長的課文,並且都圖文並茂,篇篇都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因此,我也為孩子們引入了課外的兒歌誦讀。我們班人手一冊《日有所誦》。(這是“親近母語研究院”的教材,也是我在20xx年開始到20xx年結束的在“長沙市國小語文朱愛朝名師工作室”學習三年的收穫之一。)裡邊的兒歌都是短小的,都是特別有趣的。孩子們都能借助拼音很快熟讀,並背誦。而且,每一首兒歌都能給孩子們以啟發。我們班的孩子每天回家都會誦讀,沒有一個學生有牴觸情緒的。家長們也特別支援,紛紛叫好!每天早讀的時候,我也會做一些指導,或者檢查。督促他們堅持誦讀。經過這樣的練習,我發現孩子們的語感有增強,朗讀水平有提高。一個個記性倍兒好!今天,課前孩子們就會給大家誦讀幾首兒歌。最後,我也會讓孩子們練習誦讀一首關於動物的兒歌,作為課的結束。

我認為,不管教材如何更換,新課標的理念是不變的;不管時代怎麼進步,教學生學好語文,傳承我們中華的文化,是不變的;不管我們是年輕教師還是有經驗的老教師,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是不變的。我們行走在國小語文教改的路上,沐浴這新課改的春風,使用著不斷優化的教材,我想,這是我們小語人的福氣!更是孩子們的福氣!

感謝大家的聆聽!

說課稿 篇7

反比例是在學習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影象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因為學習過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理解並不太困難,但是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學習難點,因為學生經常會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說教材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國小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又一重要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以《新課改標準》為依據,綜合國小數學教材編排意圖。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認識理解並掌握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的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教法

我在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通過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採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說學法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幫助下,讓學生自己獨立自主探究,又能與他人合作地學習。所以要把教法融於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將採用以下基本的學習方法: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徵,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分為六步:

1、複習舊知,引入新知。課開始先出現3道判斷題,2道成正比例,1道不成正比例的題,起到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作用。

2、通過“遊長城”和“分果汁”兩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發現其中的規律,並逐漸領會反比例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獲取新知奠定基礎。

3、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個表格概括它們的相同點,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在學生了解反比例意義後引導學生討論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4、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義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24頁的兩個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判斷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5、“有比較才有鑑別”,把相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和聯絡,分清異同,通過對比的方法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增強記憶效果。辯思理解同樣也是概念學習的好方法,在這裡學生又可學到一招。

6、總結全課,深化教學目標。

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知識或易出錯的地方進行訂正、點撥,再次總結“今天你有些什麼收穫?”。最後,鼓勵學生一定要多動腦、勤思考、會應用、善於用轉化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心思考,提高綜合能力。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大家好!《歡慶》是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三單元的首篇講讀課文,第三單元的課文是圍繞“我們偉大的祖國”這一主題進行編排的。《歡慶》是一首描寫歡慶祖國媽媽生日情景的小詩。詩句短小精悍,語言優美生動,感情真摯,課文中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洋溢著歡慶、喜慶。那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和奔騰的海濤,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歡樂、詳和的畫面。

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單元目標及新課標的要求,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及年齡特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緯度進行考慮,本課教學我覺得應達到以下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歡慶、喜慶的氣氛,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因為識字教學是低段閱讀教學的重中之中,因而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同時,引導學生從字裡行間感悟到歡樂,喜慶的氛圍,把感受到的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來,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而二年級的孩子對“國慶”所知略少,因而感受到節日的隆重及人們的歡快心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在對教材進行仔細解讀後,在確定了目標及重難點後,我說說本課的教學法。由於學生對“國慶”認識不夠,對“國慶”的重大意義不甚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依託教材,創設情境,藉助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節日的喜慶,通過讀讀塗塗、想想說說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與感悟。

依據我對教材的解讀,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我給學生播放一首《生日歌》,而後讓學生說說聽到這首歌你想到什麼?(估計學生會說:生日那天收到禮物時的高興心情,大家在一起歡慶生日的熱鬧場面)接著問:你什麼時候生日?在學生一一交流後,我這樣問:十月一日,你知道是誰的生日嗎?(從而因出最後一句: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然後以“你想把這一訊息告訴誰?指導學生個性化朗讀,讀後我說:同學們生日了,家裡及朋友都來慶祝,那麼你知道祖國媽媽生日時,大家又是怎樣慶祝的嗎?然後課件播放開國大典的熱鬧場面,看後我說:其實每年十月一日,全國各地都舉行各種活動歡慶(板書:歡慶)指導讀好課題,用“歡慶什麼”說話訓練,指導書寫“歡慶”。

(此環節,從播放《生日歌》到播放開國大典的熱鬧場面,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喜慶的場面作了充分的情感鋪墊。)

第二環節:重視多方面的讀,整體感悟

首先是初讀課文,我說:祖國媽媽生日了,她收到了誰的禮物?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注意第一遍讀,藉助拼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正確,遇到不認識的朋友可請老師或夥伴幫忙。第二遍讀,把課文讀給同桌聽,讓同桌來評一評。然後指名分小節讀,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重點抓“獻、幟、奏”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識記方法,指導多音字“樂、曲”

(二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也認識了不少字,因而學習生字沒必要逐字講解分析,只要重點抓難記易錯的字做重點點撥即可。)

其次,再讀課文,給“花兒”塗色。在學生初讀識字後,我說:祖國媽媽都收到了誰的禮物?結合學生的彙報,指導讀好前四個句子(田野獻上……歡樂的樂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明白:課堂上應該把過程留給學生,把發現留給學生,遵循這一理念,於是我接著安排了這樣的環節,我說:通過大家的朗讀,我感受到祖國媽媽的禮物可真不少,老師也不能落後,我也準備了一分神奇的禮物,但需要大家的幫忙,願意嗎?然後板書畫

我說:這朵花要使它變得神奇,得給它塗上顏色,你想想塗上什麼顏色好,引導學生再次與文字進行對話,估計學生很快給花兒塗上金黃色,紅色,白色,蘭色,這僅僅是對文字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這是膚淺的,如何把學生引到深處,我說:還要塗嗎?閉著眼睛想想,還有誰給祖國媽媽送禮物,那花兒會開出更絢麗的色彩,這樣一導,相信學生會滔滔不絕,會跳出文字學語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文中的詩句來當一回詩人。

(此環節,通過給花兒塗色,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使歡慶的場面顯得更鮮明)

再次,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我說:你們這群小詩人讓我大開眼界,也讓花兒更加多彩(給花瓣塗上多彩的顏色)可花兒為什麼還愁眉苦臉的?花兒變哭臉,原來它聽不到田野,楓林,藍天,大海,獻禮時的聲音,它們會說些什麼?讓我們當小喇叭,讓花兒開心好嗎?(師唸詩句,念一句停一停,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時間)然後讓學生盡情發言,結合指導朗讀,在學生有感情讀好四個句子後,我說:謝謝小喇叭,花兒聽了你們的心聲可樂了(隨手加一筆,把哭臉變笑臉)聽聽還有誰樂了(課件依次播放各種聲音:鄉村裡談笑聲,大街上買賣聲,鞭炮聲,禮炮聲,國歌聲等)聽後讓學生說說你們聽到誰樂了,在學生充分感悟到這喜慶的場面後再引導學生讀最後的句子,我說:是呀,這天全國上下喜慶洋洋,紛紛慶祝這美好的日子,誰能帶著剛才的喜慶與快樂讀讀這句子

(出示句子:十三億孩子歡慶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

這樣有意識的創設虛擬的教學情景,調動了學生閱讀情感,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心理體驗,而且有助於學生與詩歌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從而產生強烈的心靈共振和情感共鳴,引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慾望。

第三環節:擴充套件延伸(給花兒取名)

我說:剛才大家與我共同完成了這份禮物,感謝孩子們的智慧,如果我們給這花兒取個好聽的名字,那祖國媽媽的聲音會更美好,你想給花兒取什麼名字?

(這樣讓學生取名,出謀策劃,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我想孩子們理解上的差異也會讓課堂教學創造出不一樣的精彩)

第四環節,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學生自由讀,口頭組詞

2、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字

3、師重點範寫“旗”“祖”

4、生自由書寫評議

(低年級孩子的課堂需要這種紮實的書寫指導,觀察,比較,仿影等行之有效的辦法)

總之,課堂教學多年來我形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從低段的心理特徵出發,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朗讀,理解,感悟,使教學達到一個較理想的境界。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是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精華的體現,美觀大方的板書能吸引人,我的板書力求體現這些,這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9、歡慶

(一朵花)——花瓣用各種不同顏色標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