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95W

一.教學目標的闡述:

《我若為王》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若為王》,《我若為王》這篇課文人教版高中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確立了本篇課文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為:揣摩語言,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魯迅曾經說過: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我若為王》這篇課文的內涵,在瞭解王權思想的表現的基礎上理清其本質——奴性意識,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激發青年學生的青春熱情,深化人權平等的主張。所以,我確立了本篇課文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為:樹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觀念。構築和諧的人際關係。

同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加強對學生“獨立閱讀”“深入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重點:

重點解決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批判的真正物件是什麼?這篇課文批判了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這沒有疑問的,但是兩者一起批判的嗎?要讓學生認清王權和奴性的關係。認識到作者的筆像“匕首“像”投槍“,直指要害——奴性意識。二是:雜文批判的形象性

關於雜文,瞿秋白曾經下過這樣的定義: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它揭示了雜文的文藝性、社會現實性、和論說性。但,這個概念無法窮盡所有雜文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以記敘為主的雜文,以抒情為主的雜文,還有三者熔於一爐的雜文。但不論哪一種雜文,雜文的最基本的表達形式是形象化的說理。因此,形象化說理是雜文創作的最主要的藝術規律,也是衡量雜文藝術的最主要的標尺,使它和其他的文體區別開來。學生可以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和掌握雜文形象性說理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思路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路,我採取的是“板塊式”的思路。所謂“板塊式思路”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個板塊進行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機地形成了幾個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同時也形成了幾個時間,步驟的板塊,避免繁雜無序,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可以有一種看得見,想得到的清晰感。根據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我設計為三大板塊:對王權的認知——對奴性的認知——對奴性的批判

具體的教學流程為:

1.用王位的設定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為把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相對比做鋪墊,為深刻體會本文深刻思想埋下伏筆。同時對課文做整體觀照:“我若為王”之後,“我”生活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在此,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初步領悟。

2.設定問題:為什麼人們要這樣呢?學生馬上提煉到課文到數第三自然段中的語句:“因為我是王,是他們的主子,我將恍然大悟,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連我所敬畏的尊長和師友也無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這樣由王權自然過度到對奴性的認知。

3.同時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對奴性深入挖掘,用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設定開放性討論題目:什麼是奴?從字典對“奴”的釋義引申到名家關於奴性的觀點,啟發、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最盲目的服從乃是奴隸們所僅存的唯一美德。(盧梭)

對奴隸的定義就是——不僅不反對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繩索,反而伸出舌頭去吻那雙套繩索的手那一類人。(茨威格)

對於羊顯凶獸相,而對於凶獸則顯羊相。

可通過討論形成這樣一個認識:奴性的發展歷程已由肉體上的為奴轉變為精神、思想上的為奴,意識到奴性的存在是對人的本性的扼殺。

4.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王權和奴性的關係。同時補充《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一天下所採取的一系列對內政策:愚民、弱民、防民政策,總之,是為了使百姓奴化。

王權的高壓是奴性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奴性的不自覺——群體的無意識——是王權得於鞏固、延續的溫床。使學生正確認識王權與奴性的關係。

在正確認識王權和奴性關係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能夠理解作者這支射出去的箭到底射向何方,引導學生理解“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這句話的含義。奴性是王權產生的溫床,只有剷除奴性才能徹底消滅王權,要消除王權首先徹底剷除奴性,要徹底剷除奴性,重要的是要挽救人類的靈魂,樹立民主的信念,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做真正的人。所以作者在文章結尾處高呼:我若為王,我終將不能為王。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王。

這篇課文旨在批判奴性意識,但為什麼不直接進行批判,而要先從批判王權意識說起?

讓學生帶著懸念與思考走進作者,簡要介紹作者,用名字、用性格烘托雜文風格。(特立獨行的做派和一貫到底的反叛精神)認識雜文批判的形象性。

作者名字多麼形象:天青色的、用機栝發箭的弓。一生落拓不羈,敢想、敢怒、敢罵、敢笑、敢哭。曾習武,是黃埔二期學員;也曾從文,受魯迅先生的影響,在小說、詩歌、雜文、散文、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貢獻,是繼魯迅之後的第二人。當年上海寫雜文的.,唐弢得魯迅之形,聶紺弩獨得魯迅之神。如果把魯迅的雜文比作是投向敵人的匕首、投槍,那麼,聶紺弩的雜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進一步引導學生揣摩生動、詼諧、犀利的語言。

用了一連串的排比段:我若為王,我的妻子,“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候,她也仍舊是王后。”我的兒子,“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痴,也仍舊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兒,親眷,“無論他們怎樣醜陋,怎樣頑劣,怎樣……”,都會“被人們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樣地捧來捧去”。這一切,都只有一個解釋:我是王!

接著設想了“我”自己的情況:

姓名改作“萬歲”,每一句話都成為“聖旨”。

我的意欲、貪念、每一個幻想,即使是無法實現,都可竭盡全體臣民的力量去實現。我將沒有過失,沒有罪行。沒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所有的人們在我面前低頭,鞠躬,匍匐。

我所能夠看見的臉都是諂媚的,乞求的,快樂的時候不敢笑,不快樂的時候不敢不笑,悲慼的時候不敢哭,不悲慼的時候不敢不哭的臉。

我所能聽見的都是“萬歲,萬歲!萬萬歲!”“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啊!”

這一切,也只有一個解釋:我是王!

——封建王權專制制度的醜惡,就在這樣一種極其簡單的假設中勾畫出來了。何其尖銳!何其痛快淋漓!

經過語言的進一步揣摩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這種構思正是體現了雜文批判的形象性。作者從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先設想了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這篇雜文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並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作者充分發揮想像的作用,設想“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使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王權和奴才意識的荒謬和可笑,比之正面著手,更具一種揭露的威力。

三.作業

拓展訓練,在文章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挖掘奴性。在認清其本質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挖掘其表現。奴性在文學作品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表現?形成文字表述。可以為學生提供的文學作品:剛剛學習過的《祝福》《裝在套子裡的人》以及《皇帝的新裝》《一個小公務員之死》等以及《讀本》中兩篇文章。(為奴才畫像)

四.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設計我注重了幾個關係的結合:注重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的結合,學生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結合。課本文章和讀本文章的結合,新學文章和已學文章的結合,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但結合的是否恰當,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些感悟。旨趣的挖掘,並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學生從課本引向課外,進行更深入、更廣泛地思索與探討。真正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並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