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來源:才華庫 2.7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演算法。

(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便演算法的方法及書寫格式。

難點:簡便演算法的算理。

教具和學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算出每組題中第1題的積,然後很快說出下面兩題的積。

322= 143= 1204=

3220= 1403= 12040=

32200= 14030= 120400=

2.板演。

下面各題,用豎式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840 280040 28034

指定三名學生分別在黑板上演算。

訂正時提問:

(1)寫豎式時,被乘數和乘數怎樣對位?

(被乘數與乘數0前面的數的末位對齊。)

(2)計算時,用被乘數與乘數哪幾位上的數相乘?

(用被乘數與乘數0前面的數相乘。)

(3)乘完以後,怎樣落0?第(1)題為什麼落一個0?

(284=112,2840與 284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所以在112後面添寫一個0。)

第(2)題與第(1)題比較,為什麼多落兩個0?

(2840=1120,280040與 2840比較,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0倍,積也擴大100倍,因此,在1120後面再添寫兩個0)

第(3)題在什麼時候才落0?

(乘數兩位數與被乘數0前面的數乘完以後,再把被乘數的0落下來。也就是先得出2834=952,28034與 2834比較,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 10倍,因此在952後面添寫1個0。)

(二)學習新課

1.談話匯入:

同學們已會計算乘數是兩位數及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現在我在複習題(3)乘數後面添一個0,就成了乘數是三位數。那麼,乘數是三位數時,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進行簡便計算呢?(板書課題: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學例7。

想一想:下面兩道題用豎式怎樣計算簡便?

280340 2800340

讓全體同學在本上試算,教師巡視,看到不同的豎式,讓學生寫在黑板上。著重討論下面兩個豎式:

討論:

(1)寫豎式時,被乘數與乘數是怎樣對位的?這樣對位的目的是什麼?

(先把被乘數與乘數0前面的數的末尾對齊,目的便於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

副標題#e#

(2)2834等於多少?(2834=952)

28034等於多少?(28034=9520)

這時,教師把被乘數末尾的0用黃粉筆描一下。

(3)280340等於多少?根據什麼再補一個0?

(280340=95200,與28034比較,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在9520後面添寫一個 0。)

這時教師把乘數末尾的0用紅粉筆描一下,把9520後面的0用紅粉筆描一下。

(4)280034等於多少?(280034=95200)

這時教師把被乘數末尾的兩個0用黃粉筆描一下,把積952後面的兩個0也用黃粉筆描一下。

(5)2800340等於多少?積根據什麼再補一個0?

(2800340=952000,與 280034比較,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所以在95200後面再添寫一個0。)

教師在乘數後面的0用紅粉筆描一下,在積95 200後面的0也用紅粉筆描一下。

3.引導學生小結。

提問:遇到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列豎式時應注意什麼?先怎樣乘?然後怎麼辦?

教師明確: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然後看被乘數和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寫幾個0。

(三)鞏固反饋

1.先想一想,每道題的豎式怎樣寫能使計算簡便,再算出來。

全體學生在課本上填寫,指定一名學生在投影片上做。訂正時,看重讓學生說一說列豎式時應注意什麼,先怎樣計算,然後怎麼辦。

2.檢查下面兩題的計算有沒有錯誤。

指定一名學生說出錯在哪裡,錯誤原因,然後全體學生在本上計算出正確結果。

4.課後練習:

練習十四、第7,8,9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被乘數、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時已經學過,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推廣。因此,新課前先複習乘數是兩位數、乘數與被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同時複習剛學過的積的變化規律,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計算的算理。在此基礎上出示例7,乘數是三位數且被乘數、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

例7的教學是採用讓學生試算的方式,著重提出三個關鍵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明確豎式怎樣對位,先怎樣乘,然後怎樣把0落下來,並聯系積的變化規律,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組織練習時也圍繞這一重點,著重練習乘數書寫位置和最後積應補幾個零。這樣抓住關鍵,有針對性地練習,可提高課堂效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板書設計

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例7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瞭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儘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匯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釐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學校到電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匯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慾望,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裡到哪裡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係。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後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係),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後說說想法。

(3)教學例2

嘗試練習

4000米=()千

並說說練習過程的依據?

再練習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部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它們排排位?學生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依次是: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相同嗎?不同在哪裡?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係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1000000毫米

1米=100釐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體系。)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方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四、鞏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覺得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麼多實際問題,課後你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問題想辦法加以解決。這裡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電影相距38()

(這道題和生活聯絡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2、在○裡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釐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別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釐米

(安排這道題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通過選擇合適的數量,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具體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合適(舉出5個例子)。

(在熟練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應用題,並能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提高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釐米、分、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瞭然。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二、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於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丟擲來,“如何將這麼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為可以用什麼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後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著,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驗;那麼,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徵:按某一特徵分類後,接著按另一特徵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

這裡,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著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麼,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為兩組)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幼兒再次操作

4、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著就會按高矮、衣服、頭髮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遊戲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遊戲法:通過“看誰舉得快”的遊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後,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徵。

六、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通過遊戲,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啟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點(顏色、形狀、大小),然後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經驗闡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發現的快樂。然後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小結,注重經驗的鞏固和歸納。

4、幼兒再次操作;

5、遊戲活動,擴充套件思路加深印象。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活動過程:

1、學習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

(1)遊戲:“看誰舉得快”

教師:請把X色的XX形舉起來;或是請將大(小)的X形舉起來。

幼兒聽到訊號後應迅速地根據這兩個特徵將圖形舉起來,看誰舉得快。

2、學習對圖形作二次分類。

(1)出示紅、藍兩色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請幼兒上來將幾何圖形按顏色分為兩類,然後再請兩名幼兒上來將紅、藍圖形按形狀不同各分為三類(即紅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藍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學習對圖形做二次分類。

(2)發放操作材料,幼兒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兩種規格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首先將大、小圖形分開,然後將大的圖形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分為三類;再將小的圖形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分為三類,要求有順序地操作。

(3)教師小結,幼兒再次操作,進行二次分類。

3、經驗遷移:

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

4、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30~131頁。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使學生學會求三角形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的方法,同時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通過動手拼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

(3)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5、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6、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幾個不同型別的三角形。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定了一個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通過實驗、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猜角設疑,揭示課題我們來做個遊戲叫“猜角”。請同學們拿起桌子上量好角角度的三角形。你只要報出三角形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我就能猜出你第三個角的度數。想信嗎?(不相信),下面我們來試一試。(師生猜角活動。)師:你想知道老師是怎麼猜的嗎?其中的奧祕就在今天我們要探索的知識。(板書:“的內角和”並齊讀課題)[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先創設猜角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對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關係產生好奇,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數學說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數除法》中的《一個數除以分數》

教材分析:

《一個數除以分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數除法》第2節的內容,它包括了分數除法的各種情況,學生理解了這個計演算法則,就能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具有了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概念及之前學習的分數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中解決問題、比的認識重要基礎,學習的過程中用到了轉化、歸納、數形結合、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本課時通過例2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結合以上的分析和課標的要求,根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我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1、經歷歸納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一個數除

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數形結合、遷移類推、轉化等基本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法與學法: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始終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將“圖”與“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說理。從而在發揮直觀形象思維對於抽象邏輯思維支援作用的同時,讓學生逐漸感受數形結合的優勢。根據高年級兒童已初步從抽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教學中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尋找計算方法,並通過發現、總結、運用法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出示練習題

1.複習分數的意義,為例2教學時畫線段圖打基礎。

2. 小明2小時走6千米,平均每小時走多少千米?(通過複習,使學生回憶起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數量關係,有目的地引發學生利用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的意識)

3.通過口算,回憶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為學習一個數除以分數打基礎。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時走了2,小紅 小時走了。誰走得快些?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題意,然後讓學生說出列式依據

(2)學生獨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運用猜測,驗證的方法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步計算,理解每一步求什麼,怎麼計算。

通過比較2÷ = 2 × 這兩個算式,學生總結出計演算法則。

3.探索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1)讓學生運用類推遷移,自己通過畫線段圖理解計算過程。通過展示學生作品,進行交流,適當指導,加深理解。

(2)觀察,總結計演算法則。

三.鞏固練習。

1.課後“做一做”第1題。這是考察學生對計演算法則的運用。

2. 課後“做一做”第2題。另加一道含有帶分數的除法計算題。

考查學生運用分數除法計演算法則進行計算,例題中沒有出現帶分數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帶分數的除法計算,考察學生是否會靈活利用所學知識。

3.計算。

通過兩組題的計算,以及比較每組算式中商和被除數的大小,再觀察,總結出商的變化與除數的關係,為下一題不計算,說哪道題的商大於被除數,說哪道題的商小於被除數打基礎,降低難度。

4. 不計算,說哪道題的商大於被除數,說哪道題的商小於被除數。

5. 填空。

分數除法抽象為字母形式,考考學生還會運用運演算法則嗎?

(練習設計突出了計演算法則,加深了學生對法則的理解,練習形式靈活多樣,有目的、有層次,即可以完整地檢查學生掌握法則的情況,又提高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變能力)

四、回顧。

通過教師問:今天你有什麼收穫?與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學生回顧本課的知識。

說板書設計:

一個數除以分數

2 ÷ = 2 × =3() ÷ = ×=2()

線段圖及分析過程 計演算法則

教學反思

語言不夠精煉。

有時有些不放心學生,有代替學生回答現象。

預設時沒有準確考慮學生情況,導致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後邊練習題還有拓展練習沒有處理。

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正確認識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並理解隨機事件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能根據隨機事件的特點辨別哪些事件是隨機事件。

3、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獲得成功的體驗。在體驗中去感受數學,喜歡數學。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隨機事件的概念並掌握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的變化規律。

難點:1、判斷現實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隨機事件。

2、探究隨機事件可能性的變化規律。

教具準備:課件、口袋、小球、撲克牌、骰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籃球比賽前,有這樣一位新裁判員想以抽籤方式決定兩支球隊的進攻方向,他準備了三根形狀、大小相同的紙籤。上面分別寫有1、0、0,在看不到紙簽上的數字情況下,讓其中一方隊長從三根紙籤中任意地抽取一根,抽到數字是1的紙籤則擁有選擇權,抽到數字是0的紙籤則選擇權給對方。

[師生行為]結合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隊長會去抽嗎?讓學生憑藉自己的經驗談談想法,教師引導學生學完本節課內容後用嚴謹的數學知識可以解答。

[設計意圖] 從籃球比賽中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二、活動1:猜牌遊戲

1、展示四張紅桃A,然後洗牌抽出一張,讓學生猜這張是什麼A?問可能是黑桃A嗎?

2、展示紅桃A、黑桃A、方塊A、梅花A各一張,然後洗牌抽出一張,猜是什麼A?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互動遊戲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歸納出在一定條件下判斷事件發生的結果有三種情況: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活動2:投擲一個質地均勻的正方體骰子,骰子六個面上分別刻有1到6的點數,每位學生擲10次並記錄每次向上一面骰子的點數。

問:(1)通過實驗推斷老師任意的投擲一次骰子而向上一面可能出現哪些點數?

(2)出現的點數大於0。

(3)出現的點數會是7。

(4)出現的點數會是4。

在(2)(3)(4)三種結果中哪些是必然(一定)發生的,哪些是不可能發生的,哪些是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的?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遊戲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解決數學問題,引出三個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

四、活動3:我說你判斷

在一個袋中有4個黃球,2個白球,任意摸出一個球是白球,它是隨機事件嗎?

[師生行為] 實驗論證:

(1)袋中每個白球都變了形的前提下摸白球是必然事件。

(2)在形狀、大小、質地等相同的情況下,讓學生看到並摸出白球,也是必然事件。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中發現原題中存在的問題,並不斷完善題目,得出一個結論:隨機事件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活動4:我能說

讓學生在生活中舉出隨機事件的例項。

[師生行為]教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判斷舉例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在舉例與判斷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隨機事件的概念。

六、活動5:

(1)袋子中裝有4個黃球,2個白球,這些球的形狀、大小、質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條件下,隨機地從袋子中摸出一個球是白球。

(2)袋子中裝有4個黃球,2個白球,這些球的形狀、大小、質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條件下,隨機地從袋子中摸出一個球是黃球。

[師生行為] 教師讓一部分學生動手操作並把摸出的白、黃球分成兩類。讓學生通過它們數量差異歸納結論: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識,有利於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並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出結論:隨機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七、活動6:練習

1、說一說: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隨機事件?

(1)在地球上拋向空中的球會下落。

(2)度量三角形的內角和,結果是360度。

(3)經過城市中一有交通訊號燈的路口,遇到紅燈。

2、想一想:已知地球上陸地面積與海洋麵積之比為3:7,如果宇宙中飛來一塊隕石落在地球上,可能性大的是落在海洋裡還是落在陸地上?

3、議一議:在[活動1]中為了使抽籤公平,你能幫助裁判改進方法嗎?

[師生行為]學生口答,教師要注意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判斷,鞏固新知,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八、 活動7:砸蛋遊戲

在三個蛋中隱藏一幅田園風光圖,讓學生積極參加活動:

蛋1:小結談談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蛋2:一幅田園風光圖

蛋3:一幅漫畫

作業:P138練習

[師生行為]讓學生自由選擇每個蛋,在砸蛋遊戲中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

1、小結使學生知識系統化。

2、結合田園風光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3、在漫畫中隱藏了一個數學問題,把課堂引申到課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板書設計:

25.1隨機事件

定義:在一定條件,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的事件

性質:一般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

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不同。

探究:機會均等

關於教案設計的說明

教學思想:

數學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打破純數學知識教學給學生帶來與生活脫節的現象,在教師創設的籃球比賽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通過猜牌遊戲、投擲骰子活動、摸球遊戲讓學生輕鬆地掌握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種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師安排的砸蛋遊戲中進行知識的梳理,通過田園風光圖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同時在一幅漫畫中引發思考把課堂引申到課外。

教學流程:

1、通過一幅籃球比賽的圖片引出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憑生活經驗進行解答,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可以更準確地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猜牌遊戲中得出判斷事件發生結果的三種情況:可能、不可能、一定。

3、讓全班學生動手操作投擲骰子,在活動中通過合作交流引出三個定義: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

4、在教師安排的摸球遊戲中讓學生不斷完善題目,從而逐步完善隨機事件的定義。

5、讓學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例舉出生活中隨機事件的例項,讓數學知識為生活服務。

6、再次通過摸球遊戲讓學生在輕鬆的師生活動中自主構建數學知識,得出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的變化規律。

7、在練習中讓學生鞏固新知,提升技能。

8、在砸蛋遊戲中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在一幅美麗的鄉村油菜花圖片中陶冶情操(環境很美,我們要用心呵護它,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心曠神怡;數學不難,我們要努力學好它,因為它可以為我們生活服務)。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把學生從課堂引申到課外,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編教材國中數學第三冊第十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由於實際計算中需要引入無理數,使數的範圍從有理數擴充到了實數,完成了國中階段數的擴充套件。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今後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式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2、 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和大綱確定)

⑴、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

⑵、學會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負數的平方根。

⑶、通過上述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第一”的觀點;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3、 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

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 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邊啟發、邊分析、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同時,利用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引例、例題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活躍課堂氣氛,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 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協作學習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四、 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出示引例1:(投影片顯示)

一艘輪船由A碼頭出發,朝正東方向行駛3千米至C處,然後朝正北方向行駛2千米至B處,問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問題:⑴已知一個數要求這個數的平方,該如何求?

⑵已知一個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又該如何求?

⑶符合這樣條件的數有幾個?該如何表示? (依據己有的知識經驗估計學生會回答------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的平方。)

思考,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複習己學知識

複習乘方運演算法則。

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誘發學生尋找解題途徑。

交流對話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顯示)

已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等於4cm2,求它的邊長。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

強調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邊長的值。

總結:

已知某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用式子來表示就應是:已知x2=a,求x的值。這和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求一個已知數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須在數學上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導學生舉例。

簡要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 思考、發現:

逆用乘方運算。深入探究,如設一邊長為xcm,依題意有x2=4,∵22=4,(-2)2=4

∴滿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邊長不能是負數,∴x=2即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cm。

歸納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於a,那麼這個數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並會表示平方根

舉例。

瞭解 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的觀點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中蘊涵著的一些相互聯絡的量(面積與邊長),再通過設未知數,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方程與乘方運算問題,體驗問題解決的思想方法。

使學生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鞏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學重點

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課堂練習

比較探究

歸納總結 教材第87頁練習,個別口答。

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比較探究,尋找規律,得出法則(用投影片顯示)。

強調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強調,特別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負數。)

開平方的定義。

求一個數的平方根就是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運算來進行。 獨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對,矯正。

得出法則: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共同校對,矯正,使語言精練準確。

理解,掌握。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概念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讓學生明確平方與開平方是互為逆運算關係。

例題分析

反饋調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數有沒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⑴、要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負數,若是負數就沒有平方根,不是負數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時,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義來求。

板書解題過程:……

指出:在解具體問題時,要靈活運用法則;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結合平方根的概念與法則,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題思路。

掌握解題過程的書寫格式。 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領會解決問題的思路。

滲透比較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結構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投影片顯示):1、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2、正數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為± 。

3、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

突破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應用新知

體驗成功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判斷正誤,並且改錯:(用投影片顯示題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負數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頁練習2、3、4

巡視、小組輔導

選取小組代表回答,給予積極的評價,並強調注意點: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②正確表示平方根。

③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適用的方法。

小組討論,互相質疑,校對,矯正。共同完成。

書寫練習4的解題過程。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定義和法則解決問題的方法,規範解題格式。同時使學生注意解題的關鍵。

變式練習

擴充套件新知

深入探究

問題遷移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什麼數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這裡估計學生會聯想到引例2解決過類問題)巡視、小組輔導。

投影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答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 閱讀題目

先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發現,質疑,達成共識。

書寫解題過程。

使學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義與法則,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發散思維和合作精神。

規範書寫解題過程。

知識整理

形成系統 提問:

① 這節課學習了用什麼知識解決哪類問題?

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應注意哪些問題?

③並學到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④介紹開方最早見於我國的《九章算術》,比國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從知識、能力等方面)對所學內容加以概括,相互討論,回答,補充,共同整理。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為今後繼續學習實數性質的應用打下基礎。

愛國主義教育。

加深學生對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佈置作業

鞏固提高 ⑴完成作業本上的題目。

⑵興趣題:已知某數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這個數。 課後結合自身水平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

⑴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本。

⑵基礎稍好的學生完成作業本和興趣題。 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評價,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故進行分層次要求。

五、板書設計

10.1平方根

投影學生練習

…… 例一:

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 平方根概念:……

開平方概念:……

法則:……

六、設計說明:

㈠、 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理解並學會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㈢、關於教法和學法

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例項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㈣、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