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寫作方法

來源:才華庫 1.43W

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新聞導語的寫作必須改革創新。目前,一些個性化的導語的創新實踐,正在影響民生新聞的寫作。下面是小編收集了新聞的寫作方法,歡迎閱讀。
 

(1)、散文式導語

導語寫作散文化,要求現實事件在記者筆下不直接進入導語,而是通過記者調動全部感官進行思維過濾和創造,將新聞資訊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散文化導語寫法體現新聞的特定立場或情趣,使受眾在語言美和結構美中尋思新聞資訊的價值,並通過受眾喜歡的文字,巧妙的形式悄悄流進或者撞擊受眾的心田。

新華社一則新聞《開發中國的風》的導語是這樣寫的:

“當清風吹起你的黑髮,你可曾想到風竟是我們取之不盡的能源呢?”

這則新聞報道的是國際能源專家聚集北京研發中國風能的情況,導語用散文筆觸,清新而有動感,頗具吸引力。

(2)、導語鏡頭化

鏡頭式導語就是向受眾展示一幅準確的、完整的有關新聞主題的畫面,讓受眾知道後面將要說哪些事情。要求記者以事實為基礎,也就是用真實事實說話,用客觀冷靜的白描和敘述向受眾刻畫事實現狀,就像用鏡頭去捕捉一個畫面一樣。

《中國青年報》一則學校門口開網咖的新聞導語是這樣的:

“簡簡單單的磚砌圍牆,屋頂靠幾根木頭支撐,塑料片、石棉瓦一蓋,簡陋的工棚搖身一變就成了網咖。4月17日中午,記者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北門的馬路邊,找到了三家這樣的網咖,幾乎每個網咖都爆滿。”

這則新聞的開頭就是鏡頭式的,對現場進行了白描展現,通過可觀可感的.現場情景,主動喚起受眾注意和思考。

(3)、導語故事

這類導語的寫法,通常由引子引出一個個例子,淺顯而能輕而易舉的抓住受眾的閱讀胃口,然後轉入正文的深度解讀。

2007年4月16日《參考訊息》題為《中國村民奮戰在抗擊沙漠化最前線》的導語:

(據香港《南華早報》)村民張振庫站在河北省一座毫無生命氣息的山上一棵齊腰高的松樹旁,說,他的種樹工作每天的報酬差不多是40元。

現年52歲的萬泉縣農民張先生早晨7點鐘開始幹活,在日落前常常能夠種下十多棵樹。他說,與玉米地裡幹活相比,挖坑、護苗和澆水沒有多大不同,薪水也夠高,以致吸引了仍然住在村裡的大多數人蔘加。他說,他掙的錢比在北京一家餐館做女服務員的現年20歲的女兒要多。

導語用了一個個例子,比較吸引人。

我們還發現,這種新聞報道的導語已經不是“新聞報道最前面的”第一段,而是前一部分,所以,它對導語概念在新的環境下的拓展給予了實踐觀照。

(4)、導語動態化

要使讀者產生非看下去的閱讀慾望,導語就要自覺帶給讀者一種輕鬆和動感。而動詞是最活躍,最富生命力的語言。導語動態化,更多的是通過受眾樂意並且欣賞的時尚動詞把導語包裝得充滿魅力,充分調動起受眾的眼球注意。

《光明日報》的一則新聞《北京民工“泡”書店》,導語如下:

“(本報訊北京電)在北京,民工在書店只看不買也受歡迎,北京的書店敞開大門任民工前來‘泡’個夠。”

短短三十餘字的導語中用了“敞開”、“泡”兩個動詞,形象而生動,表明北京書店對民工只看不買的寬容和熱情,意蘊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5)、導語標題化(無導語式)

這種導語寫法或許是未來導語寫作中最為經典的寫法。

手機新聞是一句話新聞或者是超短新聞的電子化。

很多消閒性新聞都將會沿著受眾的訴求進行策劃,將會向著標題和導語“二合一”的方向發展,訊息的核心資訊全部由導語承擔,正文只是相關新聞資訊的連結。

這樣可以節約版面,避免導語與標題在意義和內容上的重複,這也是當前網路新聞報道最常用的形式。

主體——滿足受眾的需求

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節化,情節細節化是民生新聞在寫作上的要求之一,這使民生新聞在結構、情節、講述與描寫方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新聞事件和人物因素,分別被真實記錄、現場模擬、人物串接式講述,主持人現場採訪評說等形式加以綜合運用,突破了以往新聞對時間長短固定的框框,甚至跨越了歷史、資料運用上的一些界定。

1、故事化

“新聞故事化”是記者在新聞採寫中運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為新聞寫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對於傳統新聞報道,故事化新聞具有以下敘事特色:

(1)、傳統新聞以事件為關注點,故事化新聞關注焦點是人;

(2)、傳統新聞較為關注事件結果,故事化新聞寫作更重視新聞事件的過程;

(3)、擅長展示生動傳神的生活細節,牢牢地吸引觀眾;

(4)、故事化新聞注重對現場的寫作,對話在新聞中成為主體,成為結構新聞、推進故事發展的支撐點:

(5)、傳統新聞注重按新聞事實的重要性來決定敘述的先後次序。故事化新聞則講究敘事結構,要求結構緊湊,以起伏跌宕的節奏變化和故事情節吸引觀眾。

有3種技巧故事化新聞:

(1)、現場描寫:依靠大量的細節和人物言行的描寫。

(2)、逸事回顧:在新聞的導語或文中使用逸事,利用過去發生的某件逸事,來講述現在的事件,往往是選擇那些能在讀者心目中產生懸念的故事。

(3)、事件敘述:如果是一件能激發讀者極大興趣的新聞事件,乾脆就直截了當地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講述故事。

2、人物化

在講故事時,應努力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動傳神的生活細節,展現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

現在媒體流行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閃躍著的人性光輝和生命活力,顯示了平淡中的偉大,瑣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種人性的崇高美。

在選題理念上要關注悲歡沉浮,並注重“故事人物”的選題是否具有充滿懸念和衝突的事件,是否具有調查的空間,是否與公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否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在採訪寫作上要完整塑造人物,“故事人物”作為事件的當事人,一切言行、舉止都在出現記者面前展開,也同時在讀者面前展開,因而必須全面,是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真實再現;

在懸念結構要突出個性特徵,巧妙地運用懸念,在懸念中敘事,在懸念中對“故事人物”進行個性描繪,以抓住受眾眼球、展示“故事人物”性格特徵、揭示事實真相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細節捕捉要體現人文關懷,善於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努力捕捉與“故事人物”相關的生動細節,並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即便是非常巨集觀的選題,也能夠做到和“故事人物”、人類的命運聯絡起來,體現出最根本的人文關懷,從而使得“故事人物”愈加豐滿、新聞事件更為生動,對主題的詮釋也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價值取向上要追求理性思考,正是因為有了對選題中“故事人物”的精心把握、全面敘述和個性描繪,使新聞在探尋事實真相過程中,處處透視著人倫精神和理性思考。

3、情節化

《現代漢語詞典》對情節的解釋是:“事情的變化或經過。”只有對結構的精細安排和佈局才能講好一個故事。古人作文講究“起承轉合”,實際上也就是新聞故事情節的安排。

(1)、起。“起”,指文章的開頭,主要有原因起和結果起兩種。原因“起”一般先介紹引子、提出疑問,這樣就能夠使觀眾產生懸念,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結果“起”就是故事首先就交代結果,然後在探索事件發生的原因或背景,從而揭示出事件的社會意義。

(2)、承。“承”,即承上啟下或過度,在新聞中往往起到鋪墊的作用。

(3)、轉。“轉”指轉折,這時候新聞開始進入高潮。

(4)、合。“合”,指新聞的結局。結尾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深化,言有盡而意無窮。

4、細節化

情節細節化是指情節要落到實處和細節上去。精緻細微的細節描寫,可以成為一篇新聞報道的亮點,增強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形象化的細節也能畫龍點睛地傳達人物的本質特徵和呈現出事物的真實面貌。

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蘊含一系列情節、細節。

在形式類分上,新聞細節與文學細節一樣,分為外貌細節、行動細節、心理細節、語言細節和環境細節等。

細節猶如珍珠,鑲嵌到新聞裡能產生光澤、動感、形象,有利於克服新聞寫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新聞更有說服力、感染力。那麼,在新聞中該怎麼樣寫好細節呢?

其一,根據新聞體裁的特點和寫作規律來處理。

訊息寫作要求簡潔,寫細節也必須精當。因此,在訊息中寫細節不能像通訊、特寫那樣展開,要惜墨,不要潑墨,從行文到選材都須下一番錘鍊的功夫。美國新聞學者肯?梅茨勒說過的話:“寫細節很容易收不住筆,細節敘述過多,會把整個報道寫得使人望文生厭。”

其二,從形象出發,化虛為實,是新聞中寫好細節的又一招。所謂從形象出發,化虛為實,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通過細節演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

其三,用白描語言寫細節,最適合訊息寫作的要求。白描系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魯迅先生謂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熱門標籤